新华报业网 > 常州 > 要闻 > 正文
江苏常州: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助力打造共同富裕样本
2021/09/03 22:08  常州日报  

  乡村振兴有助于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符合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常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将二者放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来谋篇布局,充分发挥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常州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支撑。2019年全市纳入统计的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841.3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91亿元,2020年度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综合营收38.4亿元。截至今年8月,常州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已揭牌的14个美丽乡村示范项目中,有9个为国家、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乡村旅游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重点村数量居全省前列。另建有原省星级乡村旅游区58家,形成溧阳天目湖—南山、曹山—瓦屋山、金坛长荡湖、茅山、太湖湾等多个业态丰富、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乡村消费提档升级。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及民俗文化消费等得到全面促进,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价值大大提升。以溧阳李家园村为例,以前一亩竹林的产出每年只有两三千元,如今通过开展挖笋、煮笋等旅游体验活动,每亩产出增加到六七千元。以前农民散养的土鸡拿到集市上5元/斤卖不掉,如今20元/斤游客抢着要。2020年,李家园村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农产品销售超3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口碑与效益俱佳的溧阳民宿70%以上为本地村民投资建设,90%以上的店长、管家为外地返乡青年。这些青年里多数有着设计、管理、工程、财会、餐饮、旅游等专业背景,有效弥补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薄弱环节。环境日渐美化,历史文化被挖掘,一批批文旅项目正在美丽乡村落地扎根。天宁区查家湾村在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成后,成功引进了江苏九洲投资集团总投资30亿元的舜山文旅小镇项目,并被列为省、市文旅重点项目和江苏省重大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旅动力。此外,与其他行业相比,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能为妇女、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共同富裕。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乡村旅游竞争的加剧,原有简单静态的文化展示方式已不能满足居民和消费者的需求,常州多数乡村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强化村庄特色创意、新兴业态融入、网红亮点打造,提升村庄文化与旅游竞争力。

  当下,常州提出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之一,正是要将“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挂钩,打造更多乡村共同富裕的样本。

  溧阳庆丰村:

  打造田园文旅综合体,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溧阳市庆丰村依托水稻产业优势,倾力打造“苏南第一方,庆丰稻花香”农旅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曾经的市级经济薄弱村变成村集体收入300万元的脱贫网红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1.58万元跃升至如今的3.3万元。庆丰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短短两年多时间,庆丰村凭借“三个突出”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美丽蜕变。一是突出产业支撑。“三农”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庆丰村素有“苏南第一方”之称,他们发挥稻米产业优势,培育庆丰大米品牌,延伸产业链,开发出面条、馒头、米糕、米酒等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引进花卉苗木,种植热门花卉苗圃,做强花漾南渡花卉品牌。依托庆丰稻米、花卉等乡村优势产业,培育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旅游业态。二是突出机制创新。通过实施企业与乡村结队发展模式,对口帮建项目,创新资本合作机制,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成立创意工作室,引入中央美院大漆教授荣老师等多位重量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人才,增添乡村艺术气息,释放人才红利,让庆丰实现“文化多元,人才集聚”。坚持党建引领,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和村民共同参与,坚持多元合作,增强乡村吸引力、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三是突出资源整合。通过以入股、置换、租赁等方式,将庆丰村内老百姓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老房子改造利用、对外招商,盘活闲置房屋。对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发挥村庄“稻田”产业优势,培育“回归乡村、回归家园、回归健康”深度种植体验乡村度假产品,认养农业和流转发包,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发展“认养农业”,盘活土地资源。庆丰村乡村旅游的火热也解放了全村近百余名闲置劳动力,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运营、稻田与菜园的日常管理和劳作、餐饮店的后勤与制作、村庄的物业管理等等,盘活剩余劳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武进城西回民村:

  擦亮民族文化品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武进城西回民村地处太湖湾区域,是苏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汉回民众在此和睦相处。近年来,该村围绕“生态城西、靓丽城西、和谐城西”目标要求,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到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乡村旅游区”,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7万元,村集体通过资产、设施入股年均增收40余万元,村民通过游客的采摘、农家乐消费、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人均增收2800元。

  昔日的“贫困村”如何变身“新农村示范村”?一是利用特色文化。围绕回族文化,对回族聚居区陡门塘自然村进行标志性建筑门楼、民族村史馆、屋的回族元素立面改造,对游客服务中心、篝火广场、滨水游园等进行特色改造,将回族文化与乡村环境建设融为一体,打造以民族文化、科普、休闲互动为载体的特色文化园。利用废弃的宕口,将部分荒山荒地流转给农户,开办乐山农庄、湖畔山庄、竺韵假日山庄、谷神庄园等传承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的农家乐风情园,让游客在异地也能体验清真美食文化。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村内农业产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7.5%,现代农业和特色林果是乡村发展优势产业,村域范围内有多家果品专业合作社,梨、桃、葡萄在省级“神园杯”评比中多次获奖,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品认证产品。依托千亩梨园、千亩茶园、千亩桃园,建起集观赏、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推出生态游、研学游、采摘游、乡村微度假、美食游等多样化旅游业态。三是打响旅游品牌。依托绝佳的区域优势、林果特色和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共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露营谷等著名景区游客红利,引导全村吃、住、行、游、购、娱集聚式、一站式发展,同时连续多年举办桃花节、美食节、采摘节等特色主题乡村活动,开发“农旅休闲”私人订制旅游线路,开展“桃树认领”“菜地认领”等游客体验,打好特色旅游牌,走出了一条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之路。

  金坛区薛埠镇:

  做好产旅融合文章打好旅游富民牌

  薛埠镇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镇农用地占总面积的80%,50米以上丘陵和山体131座,水库32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文保单位9处,镇域范围内田园农耕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强底色”,叠加茅山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优势,全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020年,全镇接待游客416万人次,旅游经营性收入7.85亿元,服务业占比超过40%。仙姑村、上阮村和金牛村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00万元,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收入超万元,镇、村两级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高于省平均水平。2021年,薛埠镇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其中,仙姑村是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有村民自营餐饮民宿23家,30%以上的村民在宝盛园、1号农场、东方盐湖城等周边旅游企业就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

  仙姑村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薛埠镇准确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与“势”,谱写乡村旅游发展崭新篇章。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以镇为单位,全域发展乡村旅游目标合理、定位清晰,方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初期,薛埠镇编制了《金坛市薛埠镇总体规划》《薛埠镇全域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和镇村布局优化》《薛埠镇全域美丽乡村及村庄布局规划》等,明确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核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嵌入规划,重点布局20多个鲜明的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特色林果、茶叶等特色主题发展区域,培育文化内涵丰富、主题特色突出、品牌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镇域乡村休闲旅游环线,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居住、文化创意、现代农业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镇协同推进。薛埠镇人民政府和茅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按照“以区带镇、统分结合、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的要求,实行两套班子分开运行,通过工作联席会议研究统筹区镇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深化“四区”联动,引进景尚旅业、茅山控股等优质旅游企业,加强在“大茅山”规划编制、生态保护、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沟通协作,通过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公共空间布局、旅游功能导入等措施,全面推进“大茅山”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注重品牌塑造。薛埠镇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乡村旅游项目精品,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省休闲农业精品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镇域范围内还建有一号农场、茅山金牛洞、保朴山房、乾元观、水街、茅山茶海、金沙湾乡村俱乐部等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培育了仙姑农家乐、金牛民宿、道养美食、水果采摘、乡村过大年等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了休闲观光、农副业销售、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

  本版文字:周洁 图片提供:常文旅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