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九色鹿》《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打卡美术片里的东方神韵
2021/04/07 17:09  新华报业网  

  《九色鹿》《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动人的情节、极具中国特色的形象、简单易懂的对白,正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江苏省美术馆最近正在举行的“东方神韵——中国经典美术片作品及文献展”,就生动重现了这一集体文化记忆。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提供的《大闹天宫》二郎神造型设计、画面分镜、孙悟空造型设计手稿,《九色鹿》分镜手稿,《三个和尚》原画等真迹,以及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收藏家李保传先生提供的《铁扇公主》拍摄现场照片等此前难得一见的展品,一一在此集结,带领观众“穿越”回美术片的辉煌年代,让很多人找到童年的那份亲切记忆。

  上世纪60-80年代,是美术片的黄金时期。中国的美术片作品曾在世界影坛上频频获奖,被国际上誉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该展览策展人丁雅力介绍,本次展览是文旅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之一,以美术作品、动画手稿、海报剧照、影像视频的形式来呈现,这次在江苏展览,正是基于江苏与中国美术片和动画片发展的深厚渊源。丁雅力告诉记者,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就出生在“六朝古都”南京老门东地区,而后万氏四兄弟先后前往上海潜心研究动画。

  中国动画起步在一个特殊时期,万氏兄弟克服重重苦难于上世纪20年代在长城公司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国人自制、人画合演的动画片《大闹画室》,填补了中国动画的空白。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在上海的上映对四兄弟触动很大,他们决心拍一部高质量的动画长片扬眉吐气。最终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片段为蓝本的亚洲首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抗日战争时期诞生。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的《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哪咤闹海》也均出自万氏兄弟之手。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张手稿,上面从戴着头箍的“猴脸谱”,到身着腰束虎皮短裙,再到手持金箍棒,憨态可掬,一看便知这是《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孙悟空的造型设计手稿。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一只天眼处在眉心中央,身旁一只哮天犬,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手稿此次亦有展出。还有一张张单色绘画中,孙悟空腾云驾雾与各路妖怪搏斗,画幅虽小,神情却栩栩如生,这便是《大闹天宫》的画面分镜手稿。

  1950年9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动画科,开辟了中国院校设立动画专业之先河,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美术指导、《九色鹿》导演钱家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主要原画师陆青等中国动画人才均毕业于苏州美专动画科。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张光宇、虞哲光、钱家骏、胡进庆、严定宪等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让江苏籍艺术家占据了美术片的半壁江山。

  丁雅力提到,江苏省丰富的馆藏资源,如齐白石的《青蛙》、李可染的《秋牧图》、程十发的《小孩与熊猫》等分别与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相呼应,此次展览也是对于馆藏作品的一次跨媒介的梳理与活化。

  美术片为何能成为一代代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美”的核心在于它以极其风格化的“民族性”演绎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与日本的动漫、美国的卡通等有着严格的区分。丁雅力介绍,美术片的核心融在了美术中,不仅是像《鹬蚌相争》这种在造型语言上应用了中国水墨剪纸等民间美术工艺,还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在内容上借助于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成语典故等的改编,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奇幻的“中国故事”之中。

  “在全球化背景下再看当年的美术片,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其文化内核,民族性才具代表性。”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表示,这提醒我们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应立足本土,深挖民族文化题材,以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交汇点记者姚依依 顾星欣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