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接受采访: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22/01/14 07:03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媒体新闻行动近日走进徐州。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接受省主要媒体采访。

  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接受采访。张筠 摄

  王剑锋表示,徐州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扣三大光荣使命增强使命担当,围绕“六个显著提升”抬高发展标杆,锚定九个方面重点工作抓好细化落实,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贡献“徐州力量”。

  将中心城市“定位”变为实际“地位”

  记者:徐州如何放大自身优势,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王剑锋: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近期,国家发改委赋予徐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省党代会明确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多重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交织叠加,徐州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将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大幅提升实力优势,不断巩固枢纽优势,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加快将中心城市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一是做强产业支撑,让中心城市的基础更坚实。我们将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倍增工程,压茬推进项目建设“765”计划,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十四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元,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二是做大城市能级,让中心城市的优势更明显。我们将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加快提升实力优势、枢纽优势、辐射优势,真正使中心城市首位度“提起来”、集聚力“强起来”、影响力“大起来”。

  三是做优功能平台,让中心城市的动能更强劲。我们将持续巩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园区创新、开放水平,全面增强公共服务、消费、金融、人才等载体功能,打造更多集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

  四是做深区域协同,让中心城市的带动更有力。徐州将更好发挥区域龙头作用,主动服务带动周边,携手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在前期“1+4”合作的良好基础上,深化落实好科技创新共同体等6项协议,推进淮海经济区实现洼地崛起。

  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记者: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在“六个显著提升”之首“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中提出“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徐州如何围绕这一目标,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徐州号”中欧班列。

  王剑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第一站就到徐工集团,考察调研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四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值约占全国25%,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只是徐州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协同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

  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要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增强发展引领力,认真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浓度,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创建国家级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徐州“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着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一城青山半城湖”金名片将更加靓丽

  记者:近些年,徐州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凤凰涅槃。今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徐州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更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

  徐州市中心商圈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王剑锋:近些年,徐州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城青山半城湖”金名片更加靓丽。

  迈上现代化新征程,徐州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徐州样本”。一是打好环境污染防治主动仗,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二是打造生态修复治理升级版。徐州将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快实施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生态修复,继续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努力创造出更多生态修复 “徐州标准”。三是下好绿色低碳发展先手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徐州将科学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转型的实际成效助推“双碳”政策落到实处。

  多维发力建设更高水平“幸福徐州”

  记者:不久前,徐州第四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徐州还将从哪些维度发力,增强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

  王剑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们履职施政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显著增强,徐州4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增强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我们将遵循以下发展路径:

  一是建设共富特质更加鲜明的幸福徐州。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快产业富民步伐。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让徐州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

  二是建设共享体系更加健全的幸福徐州。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健康徐州建设、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建设共治格局更加完善的幸福徐州。树立多元共治理念,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加快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让来到徐州创新创业的人们有更宽广的舞台、更舒心的环境。

  四是建设共进氛围更加浓厚的幸福徐州。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聚力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文明风尚高地。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效,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起全市人民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峥嵘 刘刚 蒋明睿 张涛/文 焦贤颖 王瑞枫 陶蓉/视频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