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疾控人”留言发脾气,网友隔空喊话:抱抱、致敬!
2022/01/16 11:01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天熬2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或者不原谅,对不起,我真的太累了,也真的感觉太难了,我感到疫情似乎只是我们的战场,但,其实不是啊……”

  昨天,“上海发布”微信公号上,一位微信名为“jl”的疾控工作人员的留言,获得最高点赞。

  翻看其他网友的留言也可发现,几乎全都是安慰的话,还有的网友没有多余的话,只是想给对方一个“抱抱”。

  不少人分享了自己抗疫的经历:

  与新冠病毒赛跑,疾控流调队伍已坚守在一线近两年。1月13日,上海新增2名新冠确诊病例、3名无症状感染者后,全市流调队伍、核酸采样队伍再度拉起警报,即刻启动应急,连续几十个小时枕戈待旦,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守牢上海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做应急流调,

  半夜1点能收工就很幸福”

  据上观新闻报道,已经参加工作11年的姜晨彦,是上海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密接组负责人。2022年第一天,她就经历了通宵工作,忙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歇。

  面对每一名感染者、密接、次密接,流调人员会先询问其活动轨迹,再到其活动过的场所现场调取监控,结合消费支付记录等,让活动轨迹形成闭环。“每一分每一秒做了什么,都不能有空档。”同时,相关人员会被及时转入隔离点做核酸检测采样,涉及到的场所也会进行终末消毒。

  1月11日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当天凌晨3时姜晨彦被电话叫醒,从暖洋洋的被窝里钻进寒风肆虐的冬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主要进行现场视频排查、密接调查、统计密接数字等工作。姜晨彦回忆:“监控室很简陋,连凳子都没有,我们就坐在流调箱上看了一夜监控。可能因为电脑太多,监控室里还开了冷气空调,特别冷。”

  因为流调情况多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很多流调人员去现场也随身带着洗漱用品。“有时候太久没睡觉,大脑会非常混乱,需要赶紧去补一两个小时睡眠,比如在车里、在流调现场的桌子上眯一会儿,再继续工作。”

  在上海市疾控中心,走廊上堆有不少泡面、火腿肠、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姜晨彦说:“如果哪天我们能在半夜12点或1点收工,回单位吃一碗热乎的,就感觉很幸福了。”

  一年四季,在流调人员眼中分外鲜明。漆黑的冬夜里寒风刺骨,夏天酷暑难耐,有时流调人员需要穿防护服裹成“大白”,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衣服往往湿透了,能拧出水来。这样辛苦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两年。

  “一旦有流调任务,

  意味着十几个小时合不上眼”

  上海静安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杨晓明,13日晚8点多,刚忙完日常工作,收到紧急流调电话——密接流调后涉及场所排查,杨晓明知道,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领到紧急任务后,她与同事两人赶往指定排摸场所,这是一个人流较多的商场。按照上一轮密接轨迹的记录,当晚他们要排摸9个场所,其中2个是高危场所——餐厅和甜品店。“流调是个细致至极的活,我们要尽可能摸清密接的轨迹,对准所有时间点,不留空白,这样才能确保下一轮流调没有疏漏,完成环环相扣。”杨晓明告诉记者。

  当晚近10点两人抵达商场时,大多商铺已关闭,通过物业经理,流调人员调出监控一一排摸,就餐地点由于要摘下口罩,属于高危筛查区域,因此餐厅和甜品店的监控,两人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排摸到凌晨两点多,两人基本将高危筛查场所的进出人员一一摸清。“我们每次看流调监控,密接如果戴口罩,就会松一口气,这意味着后续流调会轻松一些。如果没戴口罩,则意味着传染风险更大,必须后续流调继续加码。”万幸的是,监控镜头下,这位密接始终在公共场所自觉戴口罩。

  凌晨近3点回到办公室记录报告后,杨晓明与同事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儿,一早八点左右再度来到商场,同时与相关部门联动,锁定两个高危筛查场所中2名背面认不清的人员,成功辨别身份并圈定次密。直至中午11点左右,连续15个小时的作战,这个场所排查告一段落。

  杨晓明告诉记者,“疫情两年至今,这几乎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一旦有流调任务,就意味着十几个小时合不上眼。流调责任重,前期流调越细致,后期防线就更牢固。”

  采样量激增

  没日没夜却没人放弃

  除了流调队伍,采样队伍同样奔走在第一线。

  对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肾内科护士长吴鹤瑾来说,这几天没日没夜,已成常态。当记者联系到她时,她正与同事组成应急采样队伍,奔赴一个大型小区进行采样。

  从早上5点多群里接到信息,忙到半夜11-12点,吴鹤瑾与同事们近几日的行程都是到了点位采样,采完样出发去另一个点位……

  高危筛查人群的防控,需要1、2、7、14天多次核酸检测,这意味着每天都是海量工作量。

  快速精准,才能筑牢防线。这几天随着本土疫情反复,采样量一下子爆了,前往医院本部核酸检测的人也明显增加,日均可达4000-5000人次。

  吴鹤瑾告诉记者,“看到大型小区里每个居民迫切的眼神、生活总是有些影响,我们尽所能加快速度,期望能尽快完成筛查,回归日常生活。”

  向抗疫工作人员致敬!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部分内容来自澎湃新闻(东平)、上观新闻(顾泳 侍佳妮)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