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The Power of Museums②丨不在科技赋能的路途中迷失本真
2022/05/17 20:21  新华报业网  

  有一种标签叫做“博物馆爱好者”,他们来自地球各个角落,但是彼此之间会发出奇妙天线和共鸣,接头暗号就是“去博物馆”。

  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博物馆的力量”,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JiangsuNow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共同发起征集,许多人投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创作的艺术创意作品,用自己的理解展示“The Power of Museums”。

  博物馆一直是文化交流、文化充实、增进族群相互了解、合作、和平的重要媒介。

  今天,继续打卡“博物馆的力量”:科技为博物馆赋予新力量。

  刚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回国的留学生杨亦哲对梵高展念念不忘,2020年9月她在悉尼看了梵高展(Van Gogh Alive),展览用巨屏变换投影出梵高一生的艺术历程,伴有细碎的旁白和古典音乐,影像、画作、信件,现场有淡淡的香气,所有元素被解构重组再次串联成梵高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整个过程代入感很强,有人抱着一束向日葵坐在同一个地方坐了很久,有孩子因为地上慢慢盛开的花朵感到好奇,有情侣手拉着手在场馆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所有人在同一片再熟悉不过的星空下,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更加直观地去了解和感受梵高。

  杨亦哲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大型的数字艺术展是在上海无界美术馆,2019年,由日本艺术团队teamLab打造的无界上海美术馆在上海黄浦滨江开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摸索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当时是杨亦哲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这么大型的数字艺术展,看屏幕上一直变化的绚烂光影映在参观者身上,光影在流动,人流也在来来往往,森林、花海、湖泊、海浪......大家都被像温柔地包裹在生命艺术里,宏大但也平静的感觉。

  在杨亦哲看来,数字化对于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来说是很奇妙的,就像是梵高展英文名Van Gogh Alive中的“alive”一词,让静止单一形态的艺术作品变得活力自由,让浪漫、历史和故事变得更真实可触,不再是单向地被目光欣赏。当身处在那个巨幕包围,数据生成艺术的场馆里,并不会感觉到遥远和陌生,而是那种会轻轻赞叹说出“哇”的体验。数字化的技术是一个没有边界限制的载体,尽管数字艺术是时代下是顶尖科技的产物,但它所承载的力量、运用的方式,让作品能够更加简单帮助更多人沉浸感知,本身也是好玩、聪明的一种艺术。

  新闻工作者Daisy的电脑里一直保存着几张北魏时期佛像的佛头相片,她标注为“放刀直下而毫无顾忌 质朴单纯却震慑”。2009年,因一个主题采访Daisy去北京,在北京中央美院采访董希文的学生袁运生。袁运生说,他忙着到西北收集很多散落在民间的北魏时期的佛像,他本人最喜欢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那时期艺术价值最高,“在宁静的含笑中,体现形象的内心美”。Daisy记得袁运生的桌上那尊就是仿照山东诸城的北魏时期笑佛的佛头。机缘巧合,之后Daisy在山西博物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东京国立美术馆都陆续看到北魏和北齐的佛头“微笑”,近乎呆板的单纯的脸无意于争夺观者的视线,物我两忘,微笑融于时间,恰恰就是这种单纯无他却震慑,想来是工匠放刀直下的毫无顾忌,也是艺术里质朴自然的最高境界。

  ▲拍摄自 山西云冈石窟

  ▲拍摄自 河南龙门石窟

  “‘放刀直下’是我偏爱的艺术风格,天真质朴而饱含内涵。但毫无疑问,科技赋予博物馆展品新生命力,这在活化历史和连接当下上具有价值,”Daisy说,“但是要注意本源和尺度,就像我们拜赐元宇宙扩展我们的时空与交互,但是我们同样珍视:回到真实世界的质感。”

  苏州画家朱文辉印象最深的展览是201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对外文化交流展。当时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暨一带一路倡议美术作品展”,朱文辉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绘画向德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他的参展作品《琵琶行》尤为德国观众所喜爱。画面中心的琵琶女头戴珠钗、身系珮环,正在抱琴演奏,背景大量留白,只用淡淡的几笔勾勒出地面。朱文辉告诉德国观众,中国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追求虚实相生的意境,背景的留白正体现了这种含蓄的意境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现场一名德国女观众说这幅留白的琵琶女让她感受到一种静默的力量。

  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朱文辉见到了世界名家的作品,如安格尔、高更、梵高以及莫奈等巨匠的作品。尽管作品的年代久远,但博物馆和作品自有的力量始终给人以一种灵魂上的冲击。因是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被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殿堂。在参观的时候会不时会被眼前的画作带到场景之中,时而在乡间漫步,时而进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刚从热闹的聚会中出来,又来到了神秘的古堡,让人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似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程,这就是博物馆的神秘力量。

  朱文辉还在日本参观了由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古典美与科技感完美结合。

  美术馆位于日本滋贺县新乐町自然保护区山林间。为了建造这座美术馆,一条隧道从山中开凿出,再经过一条钢丝吊桥连接到美术馆入口,曲径通幽,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如在南亚美术画廊,陈列着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天窗的自然光线加上灯光,使得大佛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吊桥、天窗与灯光的糅合,博物馆的现代化建筑设计里也蕴藏着科技感,馆里收包括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艺术的美本身的力量,在建筑的现代和科技感的加持下,让哪怕是来打卡的游人也心生对美的追逐和探寻文明的渴望。”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在上海举办过展览“树,树”展览,通过近30位来自中国、拉丁美洲、印度、伊朗以及欧洲艺术家、植物学家和科学家的200余件作品,展览颂扬了树木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审美灵感来源,它也呼应了最新的科学发现,为理解树木的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在Daisy看来,这是博物馆与艺术展之间的当代连接。

  ▲以上图片来自 网络

  展览中,意大利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Stefano Mancuso)是植物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也是“植物智慧”这一概念的捍卫者,他在展览中以视频呈现他有关植物的沟通和记忆能力的惊人证据。来自亚马孙北部亚诺玛米部落的三位土著艺术家用图画描绘了他们丰富的传统和森林生活之美。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和他的上海团队为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邀请观众探索“垂直森林城市”理念。在他的方案里,新一代高层城市建筑被树叶和植物完全覆盖,从而推进了建筑与自然在城市空间中的共生关系。“这些借助科技力量的展陈,赋予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当下社会性话题的关照。”Daisy说。

  ▲以上图片来自 网络

  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馆日”了,你有哪些分享,记得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邮件,神秘礼物还在等待你。

  出品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文字、图片、视频):

  1.请注明来源JiangsuNow、作者和二维码。

  2.未按此规定转载的,JiangsuNow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

  策划:沈峥嵘 徐欣

  本期文字整理:付岩岩

  编辑:吴佳雯(实习生)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