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丨“深层挖潜”稳住“最大民生”
2022/05/18 21:07  新华报业网  

  稳就业是道民生“必答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提出5方面20条具体举措;《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发布,90条政策组成就业“工具包”;江苏全省联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及“百日冲刺行动”;南京实施“宁聚”十项行动助大学生就业……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稳就业撑起制度“保障伞”。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同时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各地疫情仍多点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稳住就业这个最大民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既要“开源”、扩大就业容量,又要“挖潜”,最大程度释放存量潜力。

  当下,就业的提供主体是中小微企业。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80%的城镇劳动就业,起到就业“压舱石”的作用。让“压舱石”压得更稳更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大对稳企稳岗的支持,坚决清除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用工潜力,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其实,从企业角度来看,当前复产复工加速推进、经济运行正在恢复正常,无论是促进产业升级还是加强创新力量,企业都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就业形势总体偏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选才聘才有更大的空间,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如果多一些战略眼光,“逆周期”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争抢人才,更有利于为企业以后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还要看到,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进工厂还是送外卖”话题,就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个现实截面。一边是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困难,另一边是制造业等存在用工缺口,技能型人才及熟练工短缺的问题比较明显。啃下这个“硬骨头”,涉及产业定位、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和价值观念引导等方方面面。就当下而言,要通过就业优先政策的全面发力和落实落细,精准对接供需双方需求,做好统筹协调、畅通堵点难点。解决好人才供需矛盾,将会释放相当大的需求空间,实现就业的帕累托改进。

  挖掘就业潜力,也需要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进行适当引导。很多大学生习惯性把一线城市热门就业岗位作为就业首选,但在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乡村一线,正需要年轻的“新农人”大展身手。江苏很多地方,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主动选择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阔天地,正是可以深度挖潜的就业“蓝海”。相关部门和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同时,还应辅以政策激励,鼓励毕业生去基层一线扎根立足、建功立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开启精彩人生。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把“就业优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就业潜力,才能稳住这个“最大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