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滕皋军院士: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为病人解危救困
2022/05/20 10:51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5月13日上午10点,见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时,他刚从一台手术上下来。院士的办公室狭小、逼仄,甚至有点乱。唯一显得有点“规整”的是那台自助式咖啡机,劳累之后喝一杯浓香四溢的咖啡是他多年的习惯。

  环顾四周,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塞满了介入放射的专业书籍,奖杯奖状这些荣誉低调地不知被藏在哪个角落,反倒是来自各国学生和同道送的纪念品被放在显眼的位置。来自美国、德国、喀麦隆的各类摆件,昭示着滕皋军不论为师为友都值得尊敬。墙面上并无锦旗或其他挂件,单有一幅他的人物油画像,穿着洗手服,目光如炬。

  滕皋军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知道他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但人们不清楚的是,在这些无数的“首创”背后,他付出了何种努力。

  介入治疗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属微创的腔内手术治疗。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见效快、疗效确切及副作用少的优点,一些内外科难治或不能治疗的疾病通过介入治疗可得到轻易的解决。但由于介入放射专业的特殊性,滕皋军几乎每天都要穿着十几公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室忙碌,身为介入科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超量X线对人体的危害,但他不在乎。因此,“拼命三郎”的外号流传开来,他要用多于常人数倍的努力去解开众多的难题。“当初,很多人都跟我讲放射的危害,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没什么可抱怨的。”选择这个专业时,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治病救人,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执着。

  滕皋军自上世纪80年代在当时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几十年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疗病患,他抓住一切机会,研究医学技术,致力于科技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发明并创制了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曾风靡全国,在国际上被称为“滕氏技术”。在此基础上,又率先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折和肿瘤,并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学员,成为脊柱介入微创技术的“黄埔军校”。

  消化道梗阻是消化道晚期恶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食道癌发病率占全球一半,由于消化道肿瘤往往发现较晚,能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只有20%左右,大部分患者需要植入支架治疗。“当时医疗水平不足,一些病人晚期消化道梗阻,生命的最后阶段是非常痛苦的。”见不得患者受苦,滕皋军及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制出新型消化道支架,为消化道梗阻病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限,使国内外1500余家医院的16万多例患者受益。这一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相继发明和创制了用于胆道、门静脉及气管的系列放射性粒子支架与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这些自然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就在几日前,滕皋军为一名68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顺利完成钇90树脂微球注射,这标志着国内首例钇90树脂微球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精准介入手术获得圆满成功。也是钇90,他与他的团队于2021年9月24日完成了中国大陆首例钇90玻璃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

  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到底有何秘诀?滕皋军轻描淡写“习惯”二字。“创新是一种习惯,更需要后天的训练。”在工作中他习惯于带着批判性眼光做事,看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足和可以完善的。他坦言,在医疗领域的创新着力点非常明确——临床需求。“医生最知道患者需要什么,只有培植好创新的土壤,为医生提供多学科合作、企业合作的平台,创新才可能实现。”

  在医疗领域创新又谈何容易。病人的安危无小事,很多成果需要多年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滕皋军只能带着团队不断“育种”,耐心浇灌。作为学科领头人,身上的担子虽重,但他却说:“我不多虑过去和未来,只朝着正确的大方向,一步一个脚印。”

  即便是最应该停下来为自己鼓掌的时刻,他也没这样做。去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滕皋军当选。当祝贺的信息纷至沓来,同事却找不到他的踪影。原来,一大早滕皋军就到了手术室带领团队为一位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手术结束后他短暂接受了同事的祝贺,又匆匆赶回办公室处理其他工作。专家门诊、查房手术、指导学生科研和做课题,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排满了他的日程。

  在多种身份中切换,滕皋军一直应对自如。2009年—2014年间,他任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想和学生打成一片,他规定自己每年都要学会两首流行歌。为了增加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他又一趟一趟跑德国等国家谈合作,建立国际实习基地,打通了校际交流的渠道。“滕老师非常幽默风趣,经常在课堂和会议上引得大家发出阵阵笑声。”“课业之余,滕老师能和我们学生玩在一起,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都是学生对他的评价。

  他确实活力满满,办公室地上放着俯卧撑板,最多的时候一口气可以做100个;他还是骑自行车“达人”,南京市区内交通他几乎都用共享单车代步,“共享单车哪里的最好骑,我最清楚。”打开APP,行程记录里显示着已骑行“1990.4公里”,这还是仅仅两年时间内骑的里程数。

  医生、教授、博导、院士、科学家……无论他有多少身份标签,但他最最看重的是“医生”这个称谓。“治病救人,甘之如饴,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服务好病人,我的心里才更踏实。”滕皋军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仲崇山 通讯员 程守勤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