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论见 | 品一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剂苦口良药
2022/05/20 19:16  新华报业网  

  5月19日下午,微博热搜榜被专家关于买房的几条建议霸屏。“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三条热搜同时出现在榜单前十。既然是买房的好时机,那首付从何而来?一时扎堆的“专家建议”相矛盾,让公众看得云里雾里,到底应该听谁的。于是,网友们建议专家还是“别建议”了。

  这些年,各类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专家观点”“专家建议”,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却在大幅度滑坡。《中国青年报》对 5492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44.8%的人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愿意听专家的观点,但在这些人中,仅有 6.5%的人认为“专家权威,且值得信赖”。这些年专家观点翻车的事件屡屡发生,曾有某院长声称,“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还有院士发表高论认为,“矿难原因主要是穷,而不是腐败”等。“华南虎事件”“张悟本事件”等事件的发生,更加重了“专家无用”的公众意见,让专家的声望和公信力频频遭到质疑。

  真正的专家应当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并获得学界和公众认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和公信力。可专家观点为何频频引来“拍砖”,让专家成了“砖家”?新华日报曾发表评论《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指出,“专家观点失却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所谓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了”。部分“社会活动”专家频频走穴、为利益集团站台,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当专家学者们成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专家学者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底线,学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也就消失殆尽。

  专家学者是重要的智力资源,是科学决策的智囊团。任何时候,认真听取专家意见,都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一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拥有专业的知识、学术的训练、独到的信息来源,善用专家、用好专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我们需要知晓疫情之下戴口罩的重要性,需要明白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家沦为“砖家”,不仅是专家的损失,也是公众的损失。

  既然社会需要专家建议,那如何让专家重拾社会公信力?这不仅要求专家提供较为权威的专业意见,更要求专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操守,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倒并不见得是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少了道德约束,缺了社会良心。我们想提醒这些专家学者,在拥有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的同时,不要忘了尊重科学精神;服务大众需求,请自觉远离利益集团的诱惑,维护学者的尊严。

  同时,也需善用监督手段来共同维护专家观点的公正性。比如,在学术诚信方面建立制度构架,增加同行评议,对极端、失信言论进行追惩,通过公众监督、同行监督等来起到约束效果。

  从“砖家”重回“专家”,需要学者的道德自律,用良心说话,也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约束专家谨慎发声。社会信任的修复非一日之功,学者们以自己的道德良心守护学者权威,以自己的专业意见更好服务公众需要,才能慢慢赢回公众的认同。(杨丽)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