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⑤丨周可:当今侨界青年迎来了回国创业的最好时期
2022/05/23 10:33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强国有我,奋斗如歌。近年来,江苏侨界青年将心系桑梓的最美乡愁化作“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最大激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以侨之所长服务家国所需,以“侨青力量”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生逢盛世,逐梦前行。为展现江苏省侨青和留学人员风采,并借由他们的视角,洞悉区域发展脉搏,见证时代芳华,江苏省侨联联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共同启动“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系列访谈活动。我们邀请12位侨青和留学人员代表话成就、抒心声、绘愿景,他们或来自基层一线,耕耘美好江苏;或深耕海外侨界,共展魅力江苏。他们用拼搏的足迹、真挚的语言,抒写侨心向党、同心筑梦的时代荣光,奏响勇毅担当、接力奋斗的青春序曲,激励引领更多侨界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一篇章 创业创新 奋斗有我

  《海归中国》杂志执行总编周可:当今侨界青年迎来了回国创业的最好时期

  我叫周可,目前是《海归中国》杂志执行总编、上海市浦东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我曾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侨界报刊《侨报》长期担任资深记者、首席记者,如今则主要致力于服务新侨人士和侨界青年,为他们归国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与服务。从一名时代的记录者到一名海归创业的陪伴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我对过去和现在的侨界青年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通过这样一个窗口,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周可

  不忘来处,方能致远:

  新时代侨青的精神和作为其来有自

  在上海《侨报》任记者期间,我坚持用手中的笔来记录、宣传侨界或杰出或平凡的人物点滴。十几年的记者生涯里,我采访过数十位国家元首、总统、总理,采访过几十位两院院土,采访过数百位创新创业的新侨海归。每一段对话、每一段经历,都值得回味。当聊起“侨青”这个话题,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其实是当年曾经热血报国、如今已离我们远去的“侨青”们。那些在祖国一穷二白的时期毅然从海外归来、投身报国的建设者们,当年何尝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

  我曾采访过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林有声将军。他年轻时与志同道合的5位南洋侨青一起,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加了白晋、邢沙永、百团大战等战役。之后,在上甘岭战役中,林有声发明了著名的“坑道战术”,率领志愿军将士智守上甘岭,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时,他在同我回忆起这波澜壮阔的一生时说:“人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于享受与金钱,我们这代年轻人终生无悔。”

  另一位采访对象的故事,同样让我对于“青年”和“热血”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便是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声学所教授魏荣爵先生。青年时期的魏荣爵在美国早已有了称心的工作、丰厚的薪金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魏荣爵始终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特别是听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的消息,他更是难以平静、彻夜难眠。

  魏荣爵克服重重阻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在接到已回国的朋友寄来的南京大学聘书后,携妻女立即动身。“仔细想想,当年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不就是学成后回国服务吗?外国再好也是人家的好,只有祖国的好才是自己的好。”采访过程中,魏荣爵这样对我说:“我们的尊严、命运跟祖国的尊严、命运是息息相通的。虽然回国后无论科研条件还是生活待遇都有悬殊的落差,但这是为祖国母亲分担艰辛,与亲人共创家业,是尽每个儿女应有的责任。”

  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一批投身报国的侨界青年。他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批侨青有所不同。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百姓的产品,或是投资兴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也是在那个时期,他们将海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带回到国内,并且“以侨为媒”,联系省内外、海内外,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时,我更看到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董事长孙曦、福隆控股集团总裁钱晓锦等一批将“发展是最好的继承”视为座右铭的正青春的新侨海归们,他们的行动是其来有自的——他们手上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接力棒,其实是从老一辈侨青那里传承过来的。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来时的路。

  当年那群风华正茂的侨青的传奇之旅,至今依旧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光彩。他们留下的理想之光在闪耀、精神之火在赓续,这些无不激励着时代青年续写新的历史。

  赓续传统,砥砺奋进:

  当今侨界青年迎来了回国创业的最好时期

  着眼当下,我认为与时代同行的侨界青年迎来了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最好时期。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江苏始终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一直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除省级层面外,各地各用人单位都出台了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的人才政策。为了更好地服务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创业,江苏在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集聚度高的城市和园区建立全新服务载体“江苏留学人员之家”。

  为了让广大侨界人才深入了解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重点单位的人才需求等情况,江苏还打造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让海外留学人才走进区内企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亲身感受,让他们与企业CEO、人力资源总监“零距离”面对面交流,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能通过他们将江苏的经济发展情况、就业创业政策、生活环境情况传播给其他海外留学青年,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来江苏就业创业。比如说,我曾经报道过的“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了15届,成为海内外青年才俊认可度较高的活动。

  人才回来了,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措施也要到位。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纷纷创建了国家级、省级的留学创业园,成立了“侨之家”“侨商会”等相应的组织,既为广大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人生舞台,也成为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安居乐业的首选之地。

  把握良机,拥抱未来:

  让江苏继续成为侨界青年聚集的人才高地

  如今,我从一名侨界故事的记录者,成长为一名侨青创新创业的陪伴者,开始沉下心来思考他们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应该提醒他们尽早规避哪些弯路、有什么资源可以为他们嫁接等一系列问题。

  广大侨界青年勇立时代潮头,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生力军,是江苏与世界对话的先锋队。通过这些年对众多新侨海归创业经历的梳理,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人才吸引模式的比较与实操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新侨海归创新创业者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回国后“水土不服”、对一系列扶持政策了解不够、科研成果面对市场转化时的力不从心、不擅长与资本打交道等等。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留学人员归国潮将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提供更多“响应机制”。

  着眼未来,我认为一是要继续精准引才,在江苏已经建立起相对领先的海外引才政策体系基础上,继续完善和优化、打破信息壁垒,继续打通海外人才同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联系渠道;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引才方式,可以将选拔人才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三是持续加强引才保障,遵照国际惯例,在国际规范中审慎操作,形成合力。使我们不光“引得来”、更能“留得住”,使他们“干得好”。

  在这一过程中,我所在的侨青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舞台。我无比坚信,江苏省侨青会能够进一步将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共圆中国梦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侨界青年的职责,着力增强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最广泛团结动员侨界青年,为新江苏建设汇聚新动能。同时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联络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大力支持侨界青年工作,为青年携手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当好侨界青年的“贴心人”、侨青工作的“实干家”,从而交出优秀的人才高地建设“成绩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文 韩涛/校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