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⑩丨卢文超:不断“出圈”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2022/05/28 15:03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强国有我,奋斗如歌。近年来,江苏侨界青年将心系桑梓的最美乡愁化作“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最大激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以侨之所长服务家国所需,以“侨青力量”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生逢盛世,逐梦前行。为展现我省侨青和留学人员风采,并借由他们的视角,洞悉区域发展脉搏,见证时代芳华,江苏省侨联联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共同启动“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系列访谈活动。我们邀请12位侨青和留学人员代表话成就、抒心声、绘愿景,他们或来自基层一线,耕耘美好江苏;或深耕海外侨界,共展魅力江苏。他们用拼搏的足迹、真挚的语言,抒写侨心向党、同心铸梦的时代荣光,奏响勇毅担当、接力奋斗的青春序曲,激励引领更多侨界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三篇章 民间交流 担当有我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卢文超:不断“出圈”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我是卢文超,现担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2012年至2013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2014年7月,我来到东南大学任教。在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时尚舞台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进的新国潮现象。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面对不断“出圈”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兼顾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国潮热行稳致远。

  翻译艺术学著作,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语意隽永,富有深刻哲理与智慧。在我看来,中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才能让文化艺术更有活力和动力。

  201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为了让更多艺术学领域的学生加强海外学科认识,更好地解读中国艺术现象,我作为国外艺术理论的研究者,翻译了《艺术界》《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等学术著作。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和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比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的艺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还有艺术与社会工作坊,国际艺术社会学工作坊等。我鼓励身边所有的学生、学术爱好者前来旁听、提问以及交流。

  (2019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社会学工作坊)

  此外,我们还邀请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等在内的海外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他们来到东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闲暇时间,我还作为向导带他们夜游秦淮河、参观科举博物馆等,为了让他们更深切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受疫情影响,目前海外交流活动已从线下变为线上。

  无论是利用什么样的方式,现如今中西方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文化艺术没有国界,通过相互沟通交流,不仅能开阔眼界,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越来越“热”的国潮风,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过去,我们会崇拜欧美,也出现“哈日”“哈韩”族,甚至在口语中形容一个人穿着时尚会用“洋气”这个词来表达。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使用国潮产品是一种时尚。河南卫视专注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打造出《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爆款节目,深受大众喜爱。

  越来越“热”的国潮背后折射了什么?我认为“国潮正当时”的背后,离不开国货的自强和中国文化的加持。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海外品牌注入中国风基因,现如今中国文化同时代潮流完美融合的国潮,已成为连接“Z世代”年轻群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纽带。市场热情的升温,国货品牌的崛起,归根究底是国人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的落地。

  国潮是消费潮、时尚潮,更是文化自信潮,要想持续引领新风尚,国潮还需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美育与最新科技的融合,让更多人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只有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到现代语境中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2013年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与社会工作坊)

  发挥文化重要支点作用,高等学校艺术学院责无旁贷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先后做过关于当代英美文艺社会思想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美育跨学科融合研究等。在这些研究中,我深刻地感觉到当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复杂,需要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具体的艺术现象。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去看艺术史,去研究当代艺术十分有趣且非常必要,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学术前景的领域。同时,我认为“学科”应该为解决“问题”而服务,所以近年来我将更多的研究重心放在艺术社会学领域。

  文化与经济历来唇齿相依、互为关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应该更加注重发挥文化的重要支点作用。首先,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极大发展。无论是激活传统的新国潮,还是面向未来的元宇宙,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其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渗透性的,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文化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美术、设计和动漫等艺术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审美风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这个重要支点。在离我家不远的浦口不老村,是近些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有中国最美乡镇的称号。走在村子里,整齐的石砖铺路,漂亮素雅的房舍,远处是连绵的山峦,触目是蓊郁的树林,清澈的湖水,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致。就此而言,高等学校的艺术学院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文化重要支点作用大有可为,责无旁贷。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化高地的关键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我要利用自己的所学,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和交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更多的路径。同时,我希望在努力开拓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新境界中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爽/文 曾力莹/校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