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首页看点|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江苏夏收夏种插上“科技”翅膀
2022/06/13 21:49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科技助农。

  交汇点讯 六月风起,麦浪如海。眼下,在江苏各地,夏收接近尾声,水稻的插秧工作也在全面开展,智能化农机、网络化协作……江苏各地以科技手段为“三夏”大忙再添助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奏响数字化夏收夏种协奏曲。

  图源 视觉中国

  “无人化”“空天一体”成夏收亮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过去,农人收割小麦时备受煎熬。而在当下的夏收时节,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农机手宋杰只需按着手里的遥控器,智能联合收割机便秩序井然地收获着成熟的麦子。

  “在农田四周进行定位,收割机会自动生成路径,只需轻按遥控器,无人农机就会沿着路径自动进行收割,大大压缩了人工和时间成本。”宋杰介绍,相比普通联合收割机,无人收割机的速度提升了20%,50亩地的收割作业,一小时左右就能完成。

  小麦收获后的秸秆处理是个难题。6月13日,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镇部分田块,部分农民选择了秸秆打包离田。“这些机器可厉害了,搂草机能把小麦秸秆整齐划拨到一处,打捆机自动吸附秸秆并进行旋转、压缩、捆绑再‘吐’出来,全程解放‘双手’。”双店镇农民王大明说,支持秸秆全量还离田还能享受每亩25元左右的补助,既省事又增收。

  小麦收割期间,天气影响至关重要。为更精确地获取全省麦收进程,江苏省气象部门利用卫星进行遥感观测,实时获取全省麦收进度空间分布图。“借助卫星遥感等空天一体化技术,农业部门可以直观监测冬小麦的收获区域和进度情况。”江苏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服务专家任义方说,根据观测到的冬小麦已收获和未收获区域的分布情况,再结合未来全省降水落区和时段的预报结果,气象部门可以预判受降水影响的麦田种植区域,以便农业生产管理部门、种植大户合理调配机械,及时抢晴收获。

  “无论是小麦收割环节,还是割后的作物烘干、秸秆处理环节,卫星导航、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展身手。”6月6日至8日,中国农科院夺夏粮丰收江苏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孔伟考察扬州、泰州、盐城等5座城市后表示,多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均与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开展密切合作,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加上拔节期、灌浆期合理运筹肥水、恰当施药,不少田块创出600公斤以上的单产记录,亩产平均可达425公斤,显示了粮食增产的强大科技助力。

  “甩手插秧”解锁夏种“新姿势”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眼下,广大农户们一边要收割小麦,一边要种植水稻。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江苏秋粮已播栽1615万亩,进度36%。

  6月12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水稻种植片区集中插秧。站在田埂上望过去,6台插秧机齐齐开动,随着齿轮转动,一排排秧苗在水田中挺立起来。其中一台机器颇引人注意,特别之处在于随着秧苗插下,黑色膜布一同覆盖在地面,除了给秧苗留出生长的孔洞,田块其余部分基本被黑色地膜覆盖,望过去仿佛为秧苗盖上了“被子”。

  “这是今年刚开始使用的水稻覆膜机插秧技术。一般插秧后就要实行田管,其中有一个难题便是除草。而这个技术的原理是在插秧机上加装覆膜器,通过覆膜遮光,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实验证明除草率能超过95%,有效解决有机水稻除草效果不佳、成本高的难题。”南京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副科长吴承东介绍,这种膜布也是全生物降解地膜,铺在地面上两个月以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土壤和作物都没有副作用。

  5月底,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水稻育秧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走进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中心,水稻育秧机器正在全速运转育秧苗。经过放盘、自动铺土、浇水、播种、覆薄土、二次浇水等操作,一粒粒种子实现了高速播种,一块块育秧盘“新鲜出炉”。

  “这一条机械化育秧流水线,一天育秧大概在5000盘左右,只需要7-8个工作人员,每天能育200多亩稻田插秧所需要的秧苗。”苏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赟德介绍,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拥抱”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今年公司预计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200亩,总产达到全年1000吨以上。

  “无人机智能化播种,省去了人工育秧、插秧的环节,提升水稻种植效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孔伟说,在水稻的后期管理中仍会采用无人机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建立了“植保无人飞机云平台”聚合“互联网+北斗+农业机械”信息,将收集的数据提供给农户和农机管理部门,使其能够反作用于农作物的生产。

  科技赋能仍需政策发力

  “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的转变,可以使收割机全天候工作,还提升收割效率,降低人力物力;但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收种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孔伟坦言。

  在调研中,中国农科院夺夏粮丰收江苏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肖永贵发现,部分地区虽然用上了喷杆喷雾机等智能装备,但智能化程度不高,普遍缺少监控系统,没有作业参数监控和显示系统,无法实现精准化作业;植保无人机更新迭代过快,导致行业成本过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导向时可对设备智能化程度和迭代周期做出更具体的要求。” 肖永贵表示。

  此外,部分家庭农场的管理较为粗放,即使用上了智能化装备,但还是重经验轻墒情;还有一些农户无区别化对待不同肥力地块,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乐观的是,这些情况只是少数,不少种植大户已具备‘种耕管收烘储’一条龙式的农业机械条件,可自行熟练地操作机器,基本上实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 中国农科院夺夏粮丰收江苏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闫晓静说,当前种植大户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速度快,与科研人员沟通积极性高,对智能农机的期待性大,这让智能化、无人化农作的推广运用更为顺畅。

  “‘军工的技术,民用的价格’是农机的重要标签,农机科研又是一个把‘冷板凳’坐热的漫长过程。”孔伟表示,调研中发现,农户对农机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新型化农机作用于农作物产出也需要时间的证明。作为研发后端,他期待国家给与农机研究项目更稳定的支持,对于多学科的融合提供适当政策倾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颜颖 实习生 常誉中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