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 | 给老地名保护披上“制度盔甲”
2022/06/28 20:51  新华报业网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这是对“老地名该不该改”热议话题的权威回应,“稳慎对待行政区化更名”释放出重视地名保护的积极信号,“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将成为地方修改老地名这类行政行为的有效规范与工作指引。

  历史上不乏改名成功案例。比如,“沔阳”改名“仙桃”,“醴泉”改名“礼泉”,云南“中甸”更名“香格里拉”,湖北“蒲圻”更名“赤壁”,这些改名案例,或减轻了群众地名记忆和使用负担,或让城市重现历史底蕴,或促进了地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总之是改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改名引起诸多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和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大量的老地名正在消失。1986年以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有些地方频出“大、洋、重、怪”的地名,有些地方地名反复改来换去,有些地方以“工业区”“开发区”替换下了原本拥有厚重人文色彩、历史传承的地理“名片”,甚至有些地方仅仅是为讨吉利“祈福避邪”。这不仅容易让地方丧失了自身特色,也不便于地名的记忆和传播,容易对群众出行、人际往来制造麻烦与不便,甚至还会增加财政开支、劳民伤财。这其中,很多是出于地方主政者错误政绩观之下的权力任性。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标识,背后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地域风情、深刻的历史记忆、浓烈的精神归属、满满的文化自信。对待如此重要的无形遗产,我们理应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给老地名披上新的“保护层”。有关部门要不断健全地名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给老地名保护披上“制度盔甲”,把“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落到实处。对于老地名的更名,要严格程序,严肃对待,多方征求意见,审慎拍板。要认真挖掘出老地名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并结合新时代生动的劳动实践,让传统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中,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

  (聂勇钢 韩宗峰)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