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丨让校地“联姻”实现双向赋能
2022/06/30 21:05  新华报业网  杨丽  

  6月2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4个新型学院揭牌,首批500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我省校地“联姻”翻开新的一页。

  近年来,我省校地“联姻”不断上演,尤其是南京高校纷纷“出城”布局。前有南京医科大学在连云港建设康达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设立泰州学院,近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溧阳设立天目湖校区、南京理工大学在江阴建设分校区,校地“联姻”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高校来说,与地方“联姻”可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展发展空间;对城市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县域城市来说,与高校合作可以有效集聚优质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南大与苏州的“联姻”,四个学院涉及四个前沿方向,与苏州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度契合,实现了南大优质资源与苏州发展需求的“对接”,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和对当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前景可期。

  高校“落地”如何开花结果?城市与高校之间的融合发展,如何相互服务互相成就?这需要做好后半篇文章。从全国范围来看,有不少成功的标杆。比如,深圳较早布局引进高水平大学,把高校和产业进一步全面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研发、创业同时进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助推了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也要看到,有的校地合作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有的校地合作成为“签约竞赛”下高校与地方政府“晒政绩”的手段;有的校地合作的“婚后”状况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也有高校从地方迁回省会城市,出现“回流”现象。这些都启示我们,校地“联姻”光牵好线还不够,还得磨合好、匹配好,才能美美与共、共荣共生。

  对于高校而言,进驻地方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一方面,要注重分校和本校的“连接”,延续本校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注重人才引进,配套好师资力量,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分校和本地的“连接”,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注重差异化竞争,在专业设置上涵盖当地的重点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更多的高校合作意味着更大的人才竞争力和更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资源相对缺乏的地方政府主动向高校递来“橄榄枝”,这有很强的赶超意识,对此值得肯定。同时,也要提醒地方政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地方政府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需求、合作开展的便利性等因素理性选择合适的高校,一味追求名校不可取。比如,淮安农林牧渔占有较大比重,有盱眙龙虾小镇等资源,牵线南林大建设分校区正好契合当地发展要求。同时,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度化的机构、人员和资源保障,做好各项服务,使校地合作扎实有效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教育部对高校异地办学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这要求高校不宜盲目扩大规模,同时校地“联姻”要出实效出成果。学校和地方政府要相互支撑双向赋能,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联姻”的匹配度与深入度,实现互动双赢的“长久幸福”。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