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论见|鲁迅撤离语文教材?在增信释疑中凝聚共识
2022/06/30 21:31  新华报业网  

  语文教材又要删减鲁迅作品?没有的事!对于网络社交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的“鲁迅作品大规模撤离语文教材”传闻,6月2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长文回应称,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鲁迅作品7篇,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5篇,总共12篇鲁迅作品。除了课文,统编初高中语文教科书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拓展阅读。鲁迅先生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

  在中国的知名作家中,鲁迅先生也许是唯一经常被传“撤离语文教材”、又总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那一位。从屈原到陶渊明,从李白到杜甫,从苏东坡到辛弃疾,抑或是现当代其他任何一位作家,大概都很难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爱之深”,所以才对教材变动“责之切”。

  “切”到什么程度呢?笔者就有类似亲身体会。几年前,有天深夜,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上海一位学者解读鲁迅先生性格的文章。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此文竟引来几十位朋友、熟人的“商榷”,有的留言用词相当尖锐。这段经历,反过来也促使我后来不断重读鲁迅,试图更好地理解他,以及深爱着他的读者群。

  回到教材上来,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教材不可能一成不变。语文教材选谁不选谁,选多或者选少,都是可以论证的;对某一位作家、某一篇作品,该上还是该下,也是可以讨论的。我们不应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对于某个作家,他的作品只能增不能减;具体到某篇作品,只要选上教材就不能再拿下。伟大如鲁迅,也未必希望人们以如此刚性、局促的方式对待他和他的作品。教材的编写者,当然可以根据中小学教材的统一规划、教材编写框架的需要,并且结合一线的教学反馈,定期对教材做出必要的调整。

  不光是鲁迅先生,对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当如此。举例来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吴伯萧先生的散文名篇《猎户》还是高中生的必读篇目,文章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善于打猎的老英雄,他的猎物中不乏像金钱豹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这没什么不妥,但在动物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如果还让学生学习此文,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再比如,以前杨朔的散文也有多篇选入语文教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专家对杨朔的散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散文过于模式化、理想化、虚拟化。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选、多选还是少选,同样应该允许讨论。

  应当说,怎样编教材,主要是专业人士的事。教材编得好不好,社会公众可以评头论足、建言献策。当然,他们说得对不对、可不可取,教材编者应认真评估,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开门编教材的应有之义。近些年,社会上不断传出“鲁迅撤离语文教材”,此次人教社主动发声,体现了对社会合理关切的重视。“专业人士”与“社会人士”多交流、多沟通,能够更多地增信释疑、增进共识,共同致力于把教科书编得更好。在这件事上,双方大目标是一致的,有一些疑问或分歧很正常。双方都需要做的,是耐心倾听、相互尊重,而不是动辄引申、发挥,使问题的讨论情绪化、复杂化。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