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焕新非遗②|直播引流,鬼斧神工的核雕技艺不是传说
2022/07/05 22:28  新华报业网  

  当刺绣达人府向红还在初尝网上销售甜头的时候,在离她不远的舟山村,76岁的非遗项目(光福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水官,已经在直播间里深耕了几年。

  走进位于吴中区的“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房子挨着房子,上百家的店招清一色的与核雕相关。进入宋水官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门口摆放的一件核雕作品立刻引起关注。

  核雕是一门古老的中华传统技艺,它是以质地坚实的橄榄核或桃核作为原料,艺人们根据果核的天然形状、麻纹、质地,随行就赋,精心布局,进行创作。明代的散文学家魏学洢写的《核舟记》反映的就是明代苏州艺人王叔远雕刻核舟之事。宋水官给自己的这件作品取名为《乘风破浪核舟记》,一枚橄榄核上融合了镂雕、浮雕、立雕、微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刻画了23个神态各异的人,而最奇妙的是,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一勾,核雕船上的八扇微型窗户还能打开。

  如果不传承,这样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以后恐怕只能是传说!

  所幸,“守艺人”宋水官们赶上了好时代。2008年,苏州(光福)核雕被录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时代的发展,也给核雕的生存注入新的动能。

  “1、2、3,上链接!”看到手机里,年轻的徒弟在抖音直播间里卖力地“吆喝”核雕手工艺品,屏幕下方网友滚动刷屏:“想要!想要!想要……”76岁的宋水官思绪万千。

  1946年,宋水官出生在核雕艺术氛围浓厚的舟山村。从艺数十年,他见证了核雕在岁月中的进阶:样式从最初的20多个,变成10000多个,从模仿到创新;也亲身体验了核雕销售渠道的变迁,从六七十年代的点对点销售,到如今的线上线下两开花。

  宋水官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核雕销售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跑”。那时候,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装进打包,全国各地跑码头推销是他生活的常态。“没钱,只能买火车站票,一路站到北京,实在困得不行就在人家的座位底下打个盹。好不容易跑到北京,白天在王府井一带推销,晚上没钱只能住浴室,饿了就吃从家里带来的米粉充饥,千辛万苦跑一趟,一件东西都没卖掉,还要亏路费的事情也发生过。”

  如今,一方小小的屏幕就将手艺人与四面八方的消费者紧密相连。据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其中“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成为短视频平台非遗传承的主力军。

  “过去学核雕是为了生活学,现在两样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苏州核雕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喜爱,既可以欣赏,实用性也大大增强。大约四年前,我开始尝试网上直播销售。一路走来,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非遗手工艺品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买卖。”

  宋水官感叹,自己也是开始搞直播了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学问不少。除了大家在镜头前看到的主播、助播外,要运转一间直播间,还需要运营、拍摄、客服、仓库、文案、货品等近十个幕后工种。边摸索边学习,目前他们的抖音核雕基地发展势头很好。“300家企业一年销售额最好的时候能有三四个亿!”宋水官乐呵呵地说,现在甚至有大学生跑来跟他学艺了,这让他对把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核雕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有了更多信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文 张琦/图片、摄像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