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⑥|南京市栖霞区外沙村: 江中小岛,“花样”风景身边绕
2022/07/19 09:25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近5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尤具深刻意义与特殊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鱼米之乡”江苏,乡村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启动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对话300位“新农人”、村干部与“原住民”,用记者、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理性之思与实践之问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的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关键词:#产业兴旺#

  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是离南京主城最近的乡村。盛夏时节,漫步外沙村,鲜花盛放,引人驻足流连。

  外沙村的“花样”可不少——休闲农业综合体“陌上花渡”一年四季繁花盛开,农业企业懋园百合、虹彩花卉、红杜鹃生态园花香四溢,南农大百合基地、南林大冬青基地纷纷落户……“花样外沙”,做出了乡村振兴的美丽文章。

  “新农人”:一年种出百万枝鲜切花

  南京懋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百合花基地,一株株百合含苞待放,工人们正忙着将它们捆扎打包,发往长三角各个大市场。

  “我们2017年成立以来创造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公司技术员朱万俊一边检查百合花长势,一边介绍说,企业在外沙村承包了近50亩地种植香水百合,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已经建成总价值400万元的连栋温室6个,占地2万平方米,年产百合、郁金香等鲜切花100万枝,成为省内设施条件最高端的百合、郁金香生产基地。“政府在产业、技术、资金、用地、营销等许多方面提供支持,比如最近受疫情影响,我们的鲜花外运出现困难,政府部门及时帮助我们联系经销商,并组织就近销售,解除了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后顾之忧。”

  创业之路并不轻松。起初,百合种在土里,病虫害较多,后来街道帮忙对接专家和企业,引入了基质栽培,在减轻病虫害的同时,百合花的品质也大大提升,产品销往了更高档的市场。

  村干部:村企共建打牢共同富裕基础

  外沙村党委书记许筱玮介绍,2016年,外沙村还属于经济薄弱村,2017年起,栖霞区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有限公司、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与外沙村结对共建,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并联合街道对外沙村进行整体开发,通过村企合作带动外沙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农民致富增收。2020年,在“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活动中,外沙村与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推产销合作型项目。

  “精准使用补助资金,才能打牢共同富裕物质基础。”许筱玮说,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有限公司为外沙村提供了500万元帮扶款,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提供了1000万元帮扶款,外沙村整合帮扶资金和自有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村内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建设,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探索长效管护机制,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许筱玮说,外沙村一直在培育“花样外沙”党建品牌,内容涵盖“幸福外沙、美丽外沙、文明外沙、和谐外沙、富民外沙”5个方面,最终目的是实现事事可协商、件件有着落。“村里民宿的开发、523路公交延伸到村和线路优化等,都有村民们协商议事的功劳。”

  基础打下了,产业也随之而来。外沙村渐渐发展出华东地区百合品种最多的百合基地,全国冬青属资源最多、江苏最大的冬青属植物生产基地,八卦洲芦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架有机草莓园等,还打造出种植规模近3万亩的江苏省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足了土地文章。

  村企共建,为外沙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硬基础”,但如何持续“造血”,还有不少功课要做。在2020年疫情期间,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自有物业公司,帮助村里的滞销农产品“带货”,但也只是应急之举,疫情过后,这种互动就消失了。许筱玮期待,能形成一套村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接下来我们准备结合外沙村产业定位和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村企共建资源。”许筱玮表示,整合利用各项优势,外沙村正在探索出一条集产业发展、生态采摘、文旅体验、民宿配套为一体的乡村发展道路,为乡村注入全新活力。

  “原住民”:家门口就业让乡村生活乐陶陶

  河水清澈天空碧蓝,房前屋后花团锦簇,主题墙绘灵动活泼,外婆桥广场上老人孩童其乐融融……“环境好了,企业来了,收入也多了。”78岁的村民丁仁发老人说,以前种地是望天收,现在自己将4亩地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出去,每天到百合园打工,每个月能增加两三千元收入。

  在外沙村,除了有在地里干活的老年人,还有不少在农业产业园里工作的年轻人,到了下午五六点,就能看到下班回来的年轻人来来往往,欢笑阵阵。

  “在我们村,有一部分年轻人在南京主城区工作,可以实现早晚通勤,往返主城区和外沙村;另一部分中青年就在村里就业,产业发展了,大家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年轻人能够每天回来陪父母吃一顿晚饭。”丁仁发说,村里还开展“外婆桥”微幸福项目,如为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爱心午餐,结合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活动,组织村里40岁以上的妇女开办如瑜伽培训、外婆私房菜、手工坊等文化特色活动,村里处处是友爱互助的氛围。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以品牌化、规模化、基地化提升农业附加值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外沙村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深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业,构建技术创新、标准量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管理体系有利于重塑农业现代化发展范式。以此为基础的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更是促进了乡村内部产业间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乡村产业范围不断拓展、利益共享主体日趋多元,切实促进了村民多渠道收入的显著提升,激发了乡村富民增收的新活力和新动力。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 记者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 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许善平 李明 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余勤雍 赵宇 周天琦谭倩文 王昊晨 王子杰 唐澄)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