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开讲,从稚子到专家学者都被《苏东坡与大运河》“圈粉”
2022/08/05 22:22  交汇点新闻  

  一水南北涌,歌诗千年唱。在历代诗词中,古运河流出了平仄相间的音韵谐美,流出了回味不尽的意境隽永,更流出了“万里江河通,九州天地宽”的中华文明气魄。8月5日下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南京举办,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担任主讲,怀古咏史,呈现了一场主题为《苏东坡与大运河》的文化盛宴。除了现场观众,还有上百万读者通过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及新华网、央视频、新华日报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百家号、新浪网等平台观看了现场直播,共享文化盛宴。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文旅厅主办,新华日报社承办,省委网信办等多部门支持举办,国缘V9清雅酱香全程战略合作。

  为官之道:苏东坡在“长三角”运河城市施善政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对普通人来说,运河如此之辽阔,难以走遍全线窥得全貌将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因此,需要借助独特的角度,打开运河的厚重之门。

  诗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符号,也是解读大运河最古典的方式。而这一次站在“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主讲台上,在古诗词“仙山秘境”入口处,向众多观众指点入山之径,带大家领略沿途“风光”的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曾三次走上“百家讲坛”的莫砺锋教授。

  枕水人家,舳舻相继,千百年来,古运河孕育沧桑巨变,演绎兴衰成败,低吟悲欢离合,文人墨客游历其上,留下沉思和叩问。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运河风物令他回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运河风光让他喜爱;“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闲愁”,广交挚友、携手后生,运河人物叫他眷恋……多次表示自己是苏东坡“超级粉丝”的莫砺锋,用东坡先生一首首或清雅或闲愁,或婉转或翛然的古诗词,梳理出其豁达放旷的一生,也为我们勾勒出古运河上一卷淡雅宋画:清朗眉目、飘逸风骨,东坡先生仿佛摇着一叶扁舟,从历史深邃处款步而来,凝眸梦寐以求的运河水乡。

  岁月千年,折射出多层人物弧光,很多人对作为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的苏东坡十分熟悉,却对他“运河人”与“地方官”的身份知之甚少。据考证,苏东坡在江苏曾经19次路过大运河,更是在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徐州、杭州当过“市长”(知州等官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扬州,他减免积税,停办万花会,到了徐州,他又忙着抗洪,还发现了煤矿;西湖‘十景之首’苏公堤的背后则藏着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受百姓爱戴的典故。”

  鲜衣怒马、名动京城也好,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也罢,走遍大半个中国,在江苏留下诸多足迹,苏东坡最终选择在运河边的常州终老,悠悠古运河早已与他的经历阅历交织相融。“此心安处是吾乡”,现场,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张戬炜与莫砺锋展开对话交流,讲述了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古典之美:用诗词与传统服饰致敬大运河

  古风古韵、宋词宋服,活动现场仿佛穿越千年,流光溢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声朗朗,开场,四位身着素净古装的稚子吟诵着苏轼的《水调歌头》,引人入胜。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名家都留下过“醉酒”美谈,苏东坡也不例外。“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莫砺锋用苏东坡的《岐亭五首》开启了现场“飞花令”的互动环节,沁着诗意和酒香,浓郁芬芳。

  罗袖轻飘,身姿窈窕,身着一身浅绿色汉服的志愿者杨语馨,绾发簪花,面贴珍珠,站在入场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今天穿的是传统的宋制汉服,苏东坡是宋朝人,宋制汉服与今天讲座的文化背景可能会更呼应一些。”谈起为何着汉服参加此次讲座,杨语馨认为,汉服是传统文化最外在的部分,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风韵,也希望传统文化元素能为今天的讲座增光添彩。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千帆竞发处的天色和潮声,大运河是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灯火阑珊处的街市与波光,大运河也是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观众反响:高质量的讲座让人印象深刻

  苏东坡与大运河,美名交相辉映,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慕名来到现场。“我在朋友圈刷到讲座预告就立刻通知我的老朋友,和她一起在评论区留言报名了。”现场观众袁美蓉和吴毓瑶刚退休不久,一直醉心于大运河历史文化,“我以前是语文老师,对京杭大运河以及南粮北运的起点终点相关历史非常感兴趣,趁着退休后有时间,来听一听有关运河的讲座,日后我还准备重走运河全线呢!”吴毓瑶笑着说。

  “无论是大运河还是苏轼,都在我的课本里出现过,很幸运拿到了票,能在南京听一场这么高质量的讲座,让这趟旅程更有意义了。”从青岛来宁旅游的大学生于越表示:“今天的讲座听到了不少课本里一笔带过的历史故事,听莫教授讲完后才知道苏东坡与大运河关系如此密切。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苏东坡患难后,他的朋友仍对他不离不弃、多番帮助,我觉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人品高洁、文采傲岸,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到了一个更丰富和立体的苏轼。”

  文化盛宴:百余万网友在线收看讲堂直播

  “通达千里,运化古今”,跨越2500多年的时光,大运河正展现出新时代的青春芳华。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应运而生,通过挖掘研究运河文化内涵,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普及大运河知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首讲嘉宾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从“故宫守门人”到“文化守门人”,单霁翔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题生动讲述了大运河前世今生,线上线下圈粉无数。

  而此次活动同样反响热烈。除了现场观众,还有百余万网友通过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及新华网、央视频、新华日报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百家号、新浪网等平台观看了现场直播,共享文化盛宴。讲座相关内容还将做成系列短视频,全网分发。

  “大运河文化中有许多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事。莫砺锋教授讲的苏东坡与大运河就是大运河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段历史。”从传播大运河文化的角度,首批“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特聘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新建认为,“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吸引了更多公众走近大运河、了解大运河,有益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他建议,未来,讲堂可以借鉴“慕课”的形式,进一步加快大运河文化向公众的普及,“通过15分钟、20分钟的慕课,一位专家就自己研究的领域讲一个观点,最终形成一系列几十个、几百个主题鲜明的、面向大众传播的大运河文化‘百科全书’。”

  “这样一个讲堂对讲好大运河故事非常有帮助,也非常必要!”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朱媛建议讲堂今后可以走到室外,“可以在大运河边上, 甚至在大运河的游船上开设讲堂。”朱媛表示,大运河是一个超级IP,紧紧围绕着大运河就会产生很多有价值、有创意的活动,并将大运河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同时,她也建议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邀请世界大运河的相关组织与人员参与到讲堂里。

  把古老的运河文明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运河故事讲给世界听,把丰富的运河内涵讲给未来听。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先后承办了“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等活动,这些活动与报道线上线下相结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运河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 胡安静 范杰逊 李文玉(实习生)/文 蒋文超 虞越/图 邓宇轩 陶蓉 宋沁语(实习生)/视频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