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今日末伏,告别最后的夏日
2023/08/10 15:19  新华报业网  

  8月10日,进入三伏的尾声——末伏,在民间被称之为“秋老虎”,天气还是比较炎热。不过如果将古代诗人中伏与末伏的诗词相比,可知到了末伏,早晚已有凉意,就要告别最后的夏日了。

  在中伏时期,天地之间如蒸笼,所以诗人们就想找个地方避暑乘凉。宋代梅尧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写道:“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綌衣。”这一天他陪着两名通判来到幽静的寺院里,顿时感到了凉爽。穿着宽松的衣服,躺在卧榻之上,这是最惬意的事了。

  而宋代诗人何澹则是躲到山林之中避暑,他《栖云中伏》中云:“炎官驱我入山椒,日日松声似海潮。”听着如同海潮般的松声,终于把炎热挡在山林之外了。

  秋高气爽。 朱华南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如果只能在家,如何消热呢?吃些水果能降热防暑。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在《中伏》云:“淮童少解事,醉拾西瓜擘。强笑领其真,寓吟自成癖。”懂事可爱的小书童,及时送来了清凉甘甜的西瓜解渴,心情顿时变得愉悦起来。

  从这些诗中可知,在中伏天,诗人们为了避暑想了各种招数。而在末伏的诗词中,夏天的炎热已渐渐散去,凉爽的秋意袭来,诗人的心情也发现了变化。

  唐代诗人姚合从扇子慢慢用得少写出秋意已至。在《酬光禄田卿末伏见寄》云:“下伏秋期近,还知扇渐疏。惊飙坠邻果,暴雨落江鱼。”秋风秋雨也已来临了。

  南宋杨万里的诗《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三首·其一》:“未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暑中竹色风仍雨,病裹莺声喜破愁。”诗人病体初愈,恰逢大雨来临,天气变得凉爽怡人,又听到黄莺声声鸣叫,清脆悦耳,昔日的落寞愁绪也散去了。

  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诗《末伏日五更小凉》写出末伏的夜晚情景:“幽人短梦不终宵,起步星河望泬寥。缺月低檐鸡一唱,露华秋色满芭蕉。”末伏的深夜依然没有睡着,漫步在庭院,仰望银河,星辰寥落闪烁。屋檐矮小,残月高挂空中,听到了雄鸡一声报晓。芭蕉上露珠晶莹剔透,秋天已悄悄地来了。

  南宋陆游在末伏天已经听到了秋天诗词重要的意象之一“砧声”,《初秋夜赋》中云:“炎熇犹末伏,清绝忽新秋。露气房栊冷,砧声岁月遒。”末伏到了,虽然白天天气依然酷热无比,但是到了晚上,露珠已经侵入了房间,带来阵阵凉意,捣衣砧声入耳,感到时光在慢慢地流逝。

  南宋著名诗人苏泂的“终更末伏应无暑,望见中元便有秋”明确表示,以后再不会有酷暑的天气了,宋代诗人韩琦“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则是宣告从此以后都是清凉的天气。

  因此,到了末伏,炎热终于走到尽头,天凉好个秋的舒爽日子来临了。虽然在诗人眼中,也有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感慨,但总体是告别酷暑、迎来清秋的快意与舒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