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零碳食品,炒概念还是真减排?
2022/12/11 21:27  新华报业网  

  继“无公害”“绿色”“有机”后,食品行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词汇又多了“零碳”“碳中和”等。今年以来,零碳牛奶、零碳蔬菜、碳中和气泡水、碳中和奶粉等纷纷“现身”超市卖场和电商平台。零碳或碳中和食品是什么?食品企业为何纷纷进场?这些新概念能走多远?

  净碳排放量等于零

  食品摆上餐桌前,研发、种养殖、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储存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如何把食品做成“零碳”?

  12月7日,在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溧水东庐山有机农场的包装车间里,记者看到了“零碳农产品”的认证标签。这些绿色圆形标签由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颁发。今年6月,普朗克科贸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认证的5家公司之一。

  根据南京国环的定义,零碳农产品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所谓零碳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施用有机肥、循环农业等措施实现土壤固碳,达到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相抵的目标。”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宁解释道。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碳认证负责人郭汝清介绍,机构根据已有实证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通过采集样品、收集一系列必要参数,最终计算出碳排放净值,再分析结果出具报告,整个认证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和农产品类似,饮料等需要加工制造食品的“零碳”也需要算出碳排放量,再通过其他吸收碳的项目抵消。

  今年8月,国内新消费品牌元气森林与远景科技集团联合发布一款碳中和气泡水,获得国内认证机构中标合信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基于PAS2060)”,这是该机构在饮料消费品领域颁发的首张碳中和证书。

  受访者供图。

  远景为该产品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博士介绍,碳中和气泡水的碳足迹计算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要采集汽水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有的数据,耗了多少电,用了多少天然气,包括废水处理等环节所产生的能耗都要计算在内。对于采购的原材料,比如赤藓糖醇等,上游供应商提供碳足迹就直接使用,没有的话就参考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碳排放因子计算。算出碳排放总量,再采购满足CCB标准(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的碳汇项目中和。”邱林说,经过中标合信核查,这批在四川生产的汽水,从原材料获取、运输、产品生产,再到产品分销和使用、废弃,每瓶共排放379克二氧化碳。

  减碳下的竞争缩影

  “2003年开始,南农大在我们农场里做了近十年的试验,发现有机种植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宋宁从事有机蔬菜生产二十多年,种植面积达1300亩,“零碳”对他来说不是新鲜事物,直到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有认证机构开始做零碳认证,他便加入试点。

  今年2月,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南京国环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研究团队制定了《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和《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于5月在市场监管总局取得认证资格备案。半年多过去,南京国环一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23张证书,覆盖江苏、上海、云南、山西、广东等地,产品种类包括甜瓜、西瓜、蓝莓、苹果4种水果和茶叶鲜叶,以及111种蔬菜。

  热度不仅局限于瓜果蔬菜。今年3月,伊利发布首款“零碳牛奶”——金典A2β-酪蛋白有机纯牛奶;6月,雀巢线上发布其中国市场首款碳中和产品——卓淳能恩3有机奶粉;10月,康师傅推出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该产品获得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颁布的碳中和证书……

  发布会过后,这些碳中和产品能买到吗?记者在盒马鲜生南京金地广场店的有机蔬菜货架上看到了贴有“零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在牛奶货架上看到了印有绿色“碳中和”字样的金典娟姗有机纯牛奶。碳中和奶粉、牛奶、茶饮目前均可在电商平台搜索到。

  碳中和食品将消费者看不到的减排落地成认证标签,这是食品企业布局碳中和的缩影。“产品不减排,企业组织的碳排放就很难减少。”邱林告诉记者,不仅是食品,很多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产品都在做碳中和规划。

  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21年发布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食品制造商约90%的排放来自范围三活动(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

  “虽然消费品目前不在国家强制减排范围内,但无论是国内‘双碳’战略、碳交易机制的推进,还是全球贸易中对碳足迹的评价,减排压力都会层层传导,最终到达生产制造环节,企业无法置身事外。生产制造的碳排放量越低,企业竞争优势越明显。”邱林说。

  谁为新概念买单?

  新标签背后的碳减排、碳抵消,给一些产品带来溢价。记者在盒马门店看到,印有碳中和标签的有机牛奶一箱售价99元,同品牌同等规格、无碳中和标签的有机牛奶一箱售价75元,一份300克、带有“零碳农产品”认证标签的有机西红柿售价12.9元,而一份400克的粉番茄售价3.8元。

  高溢价可能会影响消费者接受度。据埃森哲《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43%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且收入水平越高,为环保特质付费的意愿越强。

  “你看,这家北京的销售公司专门提出要买零碳蔬菜。”宋宁掏出手机给记者看顾客发来的订单需求,“以前国内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大多出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也有人是为了环保,做过零碳认证,可信度更高了。认证增加的生产成本对我们来说微乎其微,主要是增加人手,把农资使用记得更精准,生产方式没有大变化,所以没有涨价。”盒马南京区域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盒马在售的零碳蔬菜是取得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两者在价格上并无区别。

  零碳或碳中和食品减少碳排放的概念,迎合了部分环保偏好消费者。但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不同的是,目前“零碳”“碳中和”食品没有国家认证标准,大部分为认证机构标准,或参考国际标准核查。

  在伊利首款“零碳牛奶”、元气森林碳中和气泡水等产品公开的碳中和核查声明及证书上,记者看到了英国标准协会制定的PAS2060碳中和核查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4064温室气体排放标准、ISO14067产品碳足迹。

  相比工业品,农产品的碳排放更难准确计算。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广斌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相关研究,他告诉记者,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受取样位置、季节等影响很大,全国不同的气候环境、水肥管理等都会导致碳排放实测值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套用常规碳排放因子就可能有偏差”。张广斌说,对于许多食品企业使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法,首先要设定计算边界,“每一个标准制定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范围就不同,比如政府可能会覆盖全生产链,涉及化石能源消耗,而小农场经营者可能就会忽视这部分碳排放。”

  “如果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排除一些企业吹嘘产品减排效果,误导消费者。”郭汝清认为,当务之急要加快标准的制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静 文、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