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与实体经济“深融”, 这项计划让高校协同创新顶天又立地
2021/04/28 18:51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是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专项计划之一。江苏于2012年启动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以来,经过8年两个周期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4月28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会召开,总结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成效,部署第三建设期工作。

  打破领域界限,优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微观视角下,能够探索怎样的科技奥秘?多年来,苏州大学牵头成立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攻关。

  不久前,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0年底,在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第二建设期绩效评价中,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获评A+等次。在多个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纳米技术,正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在高校院所和一线企业间自如“流动”,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展现“大作为”。

  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行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创新,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不同类型、目标任务和建设绩效等给予分类动态支持。各有关高校将获得的相关经费统筹配套优先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及其相关学科与项目。截至目前,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9亿元。破除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教育、科技、经济、社会之间的界限,积极集聚创新资源。

  在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力量“加持”下,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迅速成长,目前已成为全球八大纳米产业聚集地之一。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实现产值810亿元,累计引进企业69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21家。“协同创新模式下,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内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宏介绍说,园区的发展还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纳米产业集聚效应。2019年度,区域汇集了全国50%的纳米技术企业,为中心纳米技术创新成果孵化提供场所。

  南京大学以基础研究见长,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高水平多学科生态体系与文理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特色,提出了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南京大学校长助理陈建群介绍,例如依托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与协同单位协同开展机器学习新模型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行业场景和重大国防项目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重大成果。如今,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过程中,由于其衔接串联的协同能力,该协同中心成为了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扩充能力的核心载体,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建设模式。

  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服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最大采高8.8米,刮板输送机最大过煤量6000吨/小时;最高日进刀量18刀,目前累计出煤1800余万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8.8米超大采高采煤机部分性能指标和投运18个月后的工作数据。该采煤机的平稳运行,标志着国产采煤机高端制造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填补了国内外8.8米特厚煤层一次性采全高的技术空白,对提升我国煤炭装备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与实体经济“深融”的背后,凝聚着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智慧与汗水。“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学校作为‘国家队’的职责使命。”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冉进财说,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研团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制约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以集成创新推动生产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大协同创新中心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服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己任,以贡献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葛道凯说,目前,全省高校直接服务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有45个,占总数的76%;直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71个,服务面覆盖了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东南大学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在校内由土木、建筑、能环、交通、法学等五大学院联合发起,校外协同了全国土木建筑领域4个A+学科的顶尖高校清华、同济、浙大、湖大以及中建总公司等十四家大型企业。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德智介绍,中心解决了成立以来大量成果难以落地、难以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体制机制并不断优化,实现了长效化保障,“在第二期建设过程中,中心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升级,开拓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这一新领域新方向。诸多探索与实践都是为了实现超大范围、超广领域、超全场景的协同创新,并将不断致力于实现‘新基建’背景下的‘智慧’建筑工业化,积极促进我国公共建筑、轨道交通、重大能源工程等领域核心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技术与产业发展。”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则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解决区域相关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学校充分利用位于洪泽湖生态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牵头组建‘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淮阴师范学院校长焦富民说,依托中心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整合学校学科、平台、团队力量,协同建立了“农业技术导向-多方协同攻关-成果快速转化-农民稳定脱贫”的链条式精准扶贫机制,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品牌,比如“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在环洪泽湖所有县区全覆盖推广,带动2.5万农户增收25亿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

  第三建设期里,如何不断提高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水平?

  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南京医科大学牵头组建,整合省内优质医疗资源,联合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协同博奥晶典、先声药业、世和生物、医渡云等国内一流企业。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中心现有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形成了以肿瘤个体化医学领域院士掌舵、领军人才担纲、拔尖人才奋进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创新格局。

  “我们将释放创新主体优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沈洪兵说,在第三建设周期,本中心继续将致力于围绕肿瘤个体化医学领域的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和行业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系统性、原创性研究,力争取得重要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加强引进肿瘤研究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加强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方面,高校需发挥更大作用。“也给高校协同创新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陈建群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不同协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引导行业、企业、科学院所深度参与高校协同创新建设,进一步强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目标,不断提高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使协同创新工作能够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介绍说, 中心凝练出“人脑语言能力”“机器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语言障碍人群语言能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提升与规划”等五个科学问题,相应设立五大研究平台。“比如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西方主导的算法、算力和算据驱动发展路径,中心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必须形成以语言脑机制为基础人工智能新架构,克服硬件依赖,破解芯片屡遭卡脖子的短板问题。目前正运用这一思路来研发基于预装知识系统的人工智能概念机。”

  “相关高校要坚持聚焦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前瞻性优化布局协同创新中心,把推进原始创新、解决行业困境和服务区域发展等作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指引。”葛道凯表示,对那些经过8年建设成效仍不明显、与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不相适应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将考虑摘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拓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