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培根铸魂育桃李,“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日前揭晓
2022/08/30 14:4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有这样一群优秀教师,他们耕耘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对于教师责任的理解。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江苏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日前揭晓结果,南京市金陵中学江敏等20位教师当选“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九童等20位教师获“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

  图源 视觉中国

  坚守初心,在爱的起点上前行

  乡村教育是不平凡的事业,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改变了一个家庭。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刘晴晴自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默默坚守在新沂市最偏远的一所农村中学窑湾中学。12年的青葱岁月,她把自己的爱心,融于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中。

  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教师王顺利也是如此,自2004年工作起,他就在乡村学校任教。18年来,王顺利每年至少承担3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每周近20节课。他还加入“爱心车队”,组建“蓝海护学队”,每天护送孩子上下学,18年来,他既当老师,又当安全员,从未耽误过一日,他说,要让每个孩子都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南通市海门区海永学校,位处江中小岛海永乡,是一个被江水“围困”的学校。

  1988年,大学毕业生张泉森来到海永学校,遇到的现实情况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师资紧缺。张泉森先后任教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等学科,被人称为“全能老师”。之前一起来的老师都先后离开了海永,而为了海永的孩子、海永的教育,张泉森选择坚守,把全部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这个目前依然靠摆渡出行的“江中小岛”。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中,这些选择了坚守的教师们不仅仅是守着自己的岗位,更是守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份对孩子们的不变深情。1999年,计彩娟从苏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吴江镇,在金家坝幼儿园开启了她23年乡村幼儿教育的历程。23年中,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幼儿园管理者,计彩娟有无数次机会调去城里,但作为一园之长,她更希望自己的执着能够给年轻教师们带来触动,让年轻教师们也能安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育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让孩子们重视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犹如为他们插上一双隐形翅膀。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教师秦文一人挑起了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她勇于创新,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为学校少先队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2015年,她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五(8)班少先队辅导员皮丽召开了“我和新旅爷爷奶奶面对面”主题队会,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让孩子们向新旅爷爷奶奶报告这一喜讯。皮丽认为,直观的情境体验、有机的课堂渗透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更符合孩子的特点,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班队会课,成为她开展红色体验教育的常态化阵地。

  “德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在多年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工部主任朱增力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时常对身边同事说:“教育是一份良心活,百年树人,正是因为你的努力不会立竿见影,甚至不为人所知,才显得坚持付出的难能可贵。”

  课比天大,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

  把“音乐种子”植入“文化土壤”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黄美华一直的追求。她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只教“音乐的ABC”,要让音乐和音乐学习回归文化语境。她发现语文课本里有很多与音乐学科相关联的课文,主动牵手语文老师开展跨学科教学。“课比天大”是黄美华的座右铭,把音乐课上成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是她的信念。

  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哪里,徐州市星光小学教师沈宁的科学课就会在哪里。“孩子们的创造性不是自发形成的,教师要培养孩子们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有一次,她带领学生观测月全食,结果家长们也被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点燃了,为了拍到完美的月全食图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了云龙湖边拍摄,一直拍到夜里12点月全食结束。

  如何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点燃孩子们的人生梦想?埋首于“数学”这个基础学科领域20年时间,江苏省天一中学数学教师查晓东用几年时间收集整理出一套数学文化育人的学习案例集,从数学大国、数学家、重要事件、著名数学学派、数学界的奖项5个方面一一展开,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重工车间的几名毕业生已快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啦!”听到学生报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骏开心得合不拢嘴。2002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24岁的王骏就回到无锡当起了职教教师。他深感制造技术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主动请缨去校办机器厂深入生产一线,后又转战工业中心、科技产业等部门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的教科研工作。20年来,王骏见证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机械制造领域的能工巧匠。

  在近30年的职教生涯里,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徐守敬攻关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协助优化的江苏省机械、数控类技能大赛比赛方案,并沿用至今。他是一名“金牌教练”,指导的学生累计获得1个国赛一等奖、1个省赛状元、9个省赛冠军、15个省赛一等奖。2021年,徐守敬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称号。

  千里驰援,架起守望相助的桥梁

  2018年,句容市第三中学教师蔡晓伟报名参加教育部第一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成为一名援疆教师,那年他快50岁了。虽然在援疆教师中年龄偏大,但他坚持每周上18节课。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怎么办?他放缓教学节奏,通过“任务型”早读、“分组式”讨论、“我是小老师”等创新式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去表达。短短一个学期,蔡晓伟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就冲到了学校乃至市里的前列。

  同样是2018年,55岁的南京市金陵中学化学教师江敏也前往新疆伊犁支教。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她就从驻地坐班车到达伊宁市第三中学,开始一天的教学。上课、批改作业、做实验、帮助徒弟磨课……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宿舍。在伊宁的三年时间,江敏的课堂都是开放的,校内外的老师随时可以来听她的课。老师们经常开玩笑说,江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堂公开课,她的徒弟遍布整个伊宁市。

  距离不是问题,海拔不是阻碍,让边疆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江苏支教教师们的共同心愿。2014年,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袁良萍报名成为江苏省首批援藏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刚到拉萨,缺氧是袁良萍面对的最大挑战,出现了头痛、呕吐、失眠等反应,氧气罐和血氧仪也成了“标配”。慢慢适应高原后,袁良萍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知识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袁良萍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里开始闪动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光芒。8年来,袁良萍3次援藏,只为了学生们有机会走出去放飞梦想,将来带着知识技能回到家乡,带着家乡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李月昭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