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41载“行知路”,他把这份迷人的事业捧在手心!专访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
2022/09/09 22:0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9月6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当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教师代表。

  “行知路”一直走,办乡村教育没有退休

  今年,江苏省共推荐了2名候选人参加评选。在全国64位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12位教师,分别在高教、职教、幼教、特教、基础教育等不同岗位,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此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溧水特殊教育学校原校长葛华钦分别于2010年、2014年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成为南京市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教师。截至目前,江苏省基础教育领域获此殊荣的教师共有6人。

  9月8日,在南京浦口行知学校的“侨胞之家”会议室里,记者跟远在北京的杨瑞清进行了视频连线。和气干练、思维清晰,杨瑞清面带笑容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我的内心充满喜悦、激动,最真切的感受是感激。”视频连线中,杨瑞清表示,最好的感激是“成长”。他说:“还是要加快成长,要扎扎实实地做事,这个信念会支撑我和同事们继续坚持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坚持走行知路。教师是一份非常迷人的工作,跟这些淳朴的农民打交道,跟天真烂漫的孩子打交道,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虽然我在这个学校工作41年了,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办乡村教育,学习陶行知,走行知路,是没有退休的。我一定会一直继续努力做下去!对我来说,这也是新的起点。中国教育要高质量发展,要建设教育强国,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不恋城市去乡村,他甘愿做这样的“傻瓜”

  1981年“五四”青年节,即将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现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的杨瑞清忐忑地敲开了校长室的门,递上一份决心书:走陶行知之路,到艰苦、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

  在那个师范生还是“稀缺人才”的年代,留在城里分配到“好学校”显然是更加“理所当然”的选择。许多亲戚朋友劝告杨瑞清,“关键一步,影响一生,一定要慎重”,但杨瑞清意志坚决,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一所村办小学——五里小学。

  关于这所学校,当地人曾编过一句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杨瑞清接手了二年级的一个班,38名学生中有20名留级生。视频连线时,杨瑞清坦言:“我也曾是农村孩子,特别能理解这些孩子的不易,他们不是笨,而是学习条件差,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了才能到校上课。”乱哄哄的课堂上,他从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力量,他说:“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村小教书的第二个难题是学生辍学。杨瑞清主动要求从一年级起始班带起,但开学第一天,却有一个女孩没有来。当天下午他就火急火燎地上门找家长,得到的只是一句冰冷的回答:“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家里需要她放鹅。”后来,他坚持每天放学后赶到女孩家,一边陪她放鹅,一边教她功课。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杨瑞清在教功课、教知识的同时,还给她讲陶行知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整整一个月,女孩的心情开朗了,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了。村民口口相传:“五里小学来了一位好老师。”第二年春天,村民自愿集资七万元人民币,又主动投工投力,易地重建了全新的五里小学。虽然仍是简陋,但条件已改善了许多。

  五里小学在杨瑞清的努力与带领下,越来越红火,办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也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1983年5月,杨瑞清调任县团委副书记。在别人眼里,杨瑞清的人生道路将一路顺畅。但杨瑞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时内心会感到空荡荡的。挥之不去的是自己离开五里小学的班级告别会上的场景:孩子们一个个哭得像小泪人似的。学生拉着杨老师的手问,“杨老师能不能不走呢?”孩子的情感也是乡亲们的心声,老支书托人给县教育局局长写信,要求多分配一些像杨瑞清这样质朴又肯干的优秀教师来,把村里的孩子们教好。

  老支书的一封信,杨瑞清再也坐不住了,思虑再三,他郑重地向组织提出申请:“适合做共青团工作的人很多,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那一年的9月,当了4个月江浦县团委副书记的杨瑞清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视频的另一端,杨瑞清说,当时他的举动导致有些人把他看成“傻瓜”。“这也让我很郁闷。后来我了解到陶行知先生当年也有人说他傻,他居然写了一首诗,这个诗只有16个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把这16个字抄在本子上面,从此刀枪不入,别人怎么讲我都不在乎,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杨瑞清眼神坚毅,淡淡地说,“我甘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这一做,就是41年。

  立足乡村教改,与志同道合者共办行知教育

  初来五里小学时,杨瑞清曾对学情做过深入分析:全村9个学段357个学生,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心,间接导致农村家庭负担增加。怎么办?杨瑞清决定从陶行知身上找答案。1981年,杨瑞清开设了行知实验班,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避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理念,“想让孩子在哪个方面发展,就在哪里寻找闪光点。”杨瑞清认为,留级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于是提出了“小学不留级”制度。1985年,五里小学正式更名为行知小学,再也没有一个留级生,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该项教改实验后来获得了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一等奖。

  在行知学校,有一片小树林是校友们的网红打卡地,那是杨校长和学生们一起种的。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触动,杨瑞清将教学改革从教室延伸到了室外。乡村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他就带着学生,春天在乡间认识植物,夏天到河边捉鱼抓虾,秋天爬山,冬天玩雪……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校也成为学生最爱去的地方。

  “1981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我记得当年我们开辟了一个小菜园,自制器材办了小气象站,种了一片小树林,后来有茶园、果园、玉米地、红薯地,后来又种荷花,做陶艺,整个过程让我们师生非常受益。”杨瑞清说,“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在我们学校,劳动教育是一块基石。道德的成长,智力的开发,美感的升华、身体素质的提升,劳动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渠道。后来,我们还把这些乡土资源开放给城市学生,算是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的反哺,也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1994年,杨瑞清创建行知基地。在这里,杨瑞清初次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吸引城市孩子来学习农事。采茶叶、刨花生、喂牲口,夜晚的星空和篝火……许多城市孩子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杨瑞清巧妙地将学农活动归为三类课程,一类是“体验农村生活”,粗茶淡饭,夜半行军,野外生存;一类是“学习农村科技”,让孩子了解种植、养殖、气象等在农村伸手就能摸到的科学技术;一类是“了解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如何出去打工。此后,杨瑞清又带领学校教师开发了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等,在营地建设、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与杨瑞清校长共事的30多年里,我是一名直接受益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明祥告诉记者,“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的办一所小学”,是杨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校80年代开展“村校联合”,开办夜高中班,五里村扫盲班,家长学习班,在为村服务的同时为校争取发展。90年代开展“城乡联合”,在南京市和浦口区的关工委教育局等支持下,办起了为城里学生开展学农劳动实践的行知基地。2005年以后,学校又开展“国际联合”,开始将学校资源服务境外师生,至今累计接待了1.2万名境外师生来校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2015年,行知教育集团成立后,杨校长不断整合资源,在放大学校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最终实现了“让农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心愿。

  身处长江边的行知学校宽敞明亮,除了校舍、运动场,还有农田、果园、茶园、荷园。挖红薯、采茶叶、摘柿子、赏荷花……一年四季,学生们都可以在农田里种植、采摘农作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行知校园还完整保留着村小的面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现代化教学楼淡雅素净,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比邻,书声与鸟鸣相得益彰。300亩校园,3000名师生,曾经落后的村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幼儿园、3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

  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乡村学校也能造就人

  步入行知教育集团,迎面便可看见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初秋的校园,走在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上,草木香、瓜果香环绕,特别舒坦。

  行知小学的标识及校徽是一位校友设计的,他当年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是杨瑞清的鼓励燃起了他的希望之光——“你对色彩与线条那么敏感,一定是个美术人才”。9月8日,记者在浦口行知基地见到了杨瑞清的这位学生——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朱仁洲,他告诉记者:“我非常感恩杨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教育。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他带着园艺工具在校园里修剪花草。他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个人的特长。像我喜欢画画,班里同学都知道,杨老师就鼓励我,还单独开小灶给我提供笔和纸。”杨瑞清“赏识教育”理念再一次被证实。

  几乎每一个行知小学的学生都对杨瑞清心存感激和怀念。1986届毕业生王荫霞“重读四年级”倾注了杨瑞清太多的心血,这位荣获2018“南京好人”“中国好人榜”的优秀校友曾在很多场合表示,是杨瑞清老师在自己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2001届毕业生张兴海曾写过一篇文章《此生无悔入行知》,他这样写道:行知学校给予我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气质……因为他们在孩子心中投射了一束光,所以走上社会的行知学生普遍都很阳光善良、热爱生活。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他们彼此紧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每颗星星都用光和热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只盯着考试,只看到分数。”在杨瑞清眼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快乐自信、健康成长,才是小学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每个孩子,他其实都有自己的一个亮点。”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葛德霞说,“有的闪光点可能一眼就发现了,有的闪光点,需要老师耐心地去探索去摸索。2015年,在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给学生们开办了‘五好陶娃’学生评价,涵盖了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我们不以成绩来衡量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像百花一样绽放。”

  在40余年的乡村教育中,杨瑞清遇到了哪些困难?视频连线时,杨瑞清笑着说:“一直在困难中往前走。首先是乡村教育办学条件艰苦,当年我用一个小煤炉,一日三餐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买菜要步行八九里路到集市上去,一周买一次菜。但是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感染,这对我影响不大,我们能过苦日子。乡村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很难有积累的效应,一直留不住骨干教师。”

  杨瑞清后来想通了,不抱怨了,开始向内开发,学习大专课程本科课程,促进自身成长。他说:“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读好三本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做好行知这本大书。鼓励教师们一起学习,加快成长,让成长的速度大于流动的速度,乡村教育就能有一支好的队伍。”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践》获特等奖。此外,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生动的实践总结,杨瑞清撰写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正式出版。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十余种荣誉称号。

  从五里小学到行知教育集团,杨瑞清带领师生用40余年走出了一条乡村学校“逆袭”之路。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对此评价:“行知教育集团这个经验很宝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文 王瑞枫/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