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科技周刊荐读丨王贻芳院士专访;种地机器人
2019/05/09 14:52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第49期)

  【探索】

  中国的GDP中,数字经济占比三分之一

  且看“数字蓝海”逐浪高

  前沿

  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服务性制造……过去一年,“数字”的火种点亮了创新引擎,市场的生动实践为“数字中国”积累了鲜活丰富的经验。“截至去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约占GDP的1/3。”5月6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如期而至,而在此前的国办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数字中国”的最新捷报。

  推动数字化,中国始终善用“加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让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数字生活”的点滴精彩;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让各界看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带来的一片“数字蓝海”。

  数字“黑科技”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5G自动驾驶、掌静脉支付、AI眼底筛查……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黑科技”在本届峰会上亮相。展馆内,“神器”们各显神通,似乎谁也不甘落后,驻足观赏的看客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抓住机会感受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

  “方向盘在福州,车辆在北京行驶,这不是在玩游戏,这是真实的无人驾驶过程。”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王德远介绍说。在中国移动展位,记者看到,“驾驶者”坐在驾驶屏前,用手握着方向盘,通过5G网络向远在2000公里外北京的自动驾驶汽车传达驾驶指令,实时完成启动、加速、转向等动作,延迟控制在毫秒以内。王德远说,5G网络超大带宽、超低时延,使得远程驾驶成为可能。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演讲中,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表演讲认为,互联网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这句话在展会现场得到了诸多验证:在腾讯展位,与会者现场体验“腾讯觅影”眼底疾病筛查AI系统如何辅助医生进行眼底疾病筛查。展位工作人员介绍,“腾讯觅影”眼底疾病筛查AI系统能够完成采集图像、阅片、输出报告等工作。通过助力筛查人员进行眼底图像采集,利用AI技术对图像进行质控,AI系统使得护士、技师和其他非专科人员也能完成高质量的眼底图像采集。

  在深兰科技的展台前,人工智能自贩柜所使用的支付方式竟然是掌静脉,用户通过深兰一手通与账户进行绑定,实现了一次注册、拿了就走的开放式购物体验。“手脉就是人的手掌皮肤以下0.3毫米的静脉血管系统,它保密性比较好,使用更加方便,扫一下手就可以完成购物过程。”深兰科技工作人员贾东升介绍,人工智能货柜会自动判定支取商品的价格及数量自动扣款,怕刷脸侵犯隐私的顾客也有了新选择。

  数字经济正处于“成型展开期”

  “网络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大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最活跃的关键生产要素。”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钦敏指出,当前“数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政府服务、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下,新技术“嫁接”,加速开启数字化时代,已在业界形成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大数据分论坛中提到,要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例,人工智能的典型作用就是代替人类做大量重复的劳动,利用AI技术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信息安全分析师一年分析数据和代码的工作。“AI可对网络流量内外所包含的无数元数据的成千上万个关联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流量异常检测。”邬贺铨举例谈到,几年前,美国国防部就开始与一家AI公司签署合同,利用AI来侦测美军操作系统和定位中存在的数据编码漏洞。

  数字经济正处于“成型展开期”,这是分论坛上大数据专家对于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新判断。从互联网进入商用以来的20多年间,数据资源大规模的集聚,其基础性、战略性凸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梅宏表示,蕴含在数据中的巨大价值亟待充分释放,这将推动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余少华则用“望远镜”和“显微镜”来形容大数据科学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作用,他认为,大数据已成为继科学实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的第4范式。

  “数字中国”被视作新时代国家信息化的“升级版”,脱虚向实,我们总能找数字服务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现实案例。余少华在峰会上建议,要根据行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建立“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他举例,比如发展第三产业,要注意将服务业中数字经济渗透率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数字化营销、智能制造、智能管控则是评判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几个重要标准,而事业单位发展数字化,则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务流程的信息化创新,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与会专家热议,国家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以及运用数据的能力。如何用大数据预测未来?专家认为,要尽快建立数字中国指标体系,把握量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未来将至,前沿科技拉近科幻与现实

  如果你所居住的城市、每天的日常生活,被全部融进一张图中,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展区内,一块大屏正在“售卖”一款宝马汽车,伴随着一系列指令,这款汽车里里外外已被“看了个遍”。

  “这套系统本领可多了,是大面积智慧城市的集中体现。”工作人员刘建文介绍,AI多维视觉智能导购展示系统,能把购物超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各类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融入其中,随时随地满足生活所需。“甚至我们的展会都能全部‘融入’。”未来,通过数据一体化,为不动产精准查询、公安出警、消防应急、管网处置提供了很好的便民服务和行政决策手段,用“一张图”让城市管理更便捷、更智能。

  传统信息加密技术依赖数学算法的复杂性,但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再复杂的加密算法也有可能被破解,未来“量子密钥”将会是数据安全的“守护神”。在江苏展厅,亨通集团的量子通信成果,成为现场闪亮的数字“明星”,它跨城际、跨区域地拉起“宁苏”“宁沪”等多条量子加密干线,用量子做成“密钥”来传递信息,任何“窃听”都必然会被发现,且加密内容不可破译。

  数字化的前沿科技拉近了科幻与现实的距离,但反观另一面,数字化也给行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当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时,数字世界里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现实世界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数据资源无序滥用,一些领域内非法交易数据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随意可得,这些都是新问题和新挑战。”王钦敏说,他建议,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建立打击非法数据获取和交易常态化机制,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维护数据完整和安全,为完美数字生活“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沈峥嵘 王梦然 张 宣 

  【苏创】

  江苏积极探索农业智能化

  种地“ 机器换人”有多大空间

  4月29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报告会在江苏大学举行。

  江苏是农机大省,仅仅在“十二五”期间就有30多种农机新产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本次报告会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农机管理及推广部门等单位代表,围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广泛开展探讨交流,进一步理清新时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思路,为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

  农业技术革新,让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60年前掀起的这场农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让江苏农业机械化也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加快实施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王海斌毅然放弃在上海承包工程的工作,回到老家溧阳,购买了6台农业机械,成立服务队,当时仅从事耕翻、整地等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几年后,溧阳市海斌农机合作社注册成立。“当时拥有拖拉机、手扶式插秧机等农机具27台套。”王海斌说,到2016年8月,合作社共拥有各种农机269台套,其中大中拖17台,插秧机54台,高性能喷雾机18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1台,精米加工流水线设备一套。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合作社社员,壮大合作社经济,逐步提高社员收入,王海斌先后创办了江苏溧阳市海斌粮食作物专业合作社和江苏海斌米业有限公司,并建成了一条年加工1.5万吨的精米自动化加工流水线,注册了“满屋香”“溧湖”牌两个大米商标,产业链从农机作业服务延伸到稻米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王海斌的故事,是江苏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缩影。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超过1.2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9048个。农机服务组织由单一环节作业服务向全程服务拓展,由单纯农机作业服务向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超过总量60%,2018年,全省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超过312.4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各类新型主体不断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说,当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先进作业机械增长迅速。同时,农机科技创新加快,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另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加快应用。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

  面向市场,企业携手高校科研攻关

  就规模而言,早在2012年我国农机产业就已问鼎全球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机械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集成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和瓶颈。

  “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国内的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为50小时左右,而欧美主流产品达到100小时以上。” 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学部执行主任毛罕平说,农业生产的窗口期都很短,比如水稻、小麦的最佳收割期只有十来天,一旦农机装备出现故障,维修周期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对于农户和农机手都是很大的损失。

  记者注意到,为了解决这些痛点,江苏高校和企业正在加快携手进行科研攻关。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介绍,“有数据显示,全国约80%的喷灌机、70%的无堵塞泵、60%的小型潜水电泵均为江苏大学开发、设计或技术辐射。”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日本久保田。然而,就是因为与江苏大学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农机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性价比赶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司同类机型,在国内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45%。

  温室里养不出“雄鹰”。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林业病虫害防治高效施药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及产业化”项目,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其长期以南京林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合作成立了现代植保机械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院所和研究成果试验中心、江苏省智能化植保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农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农机企业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痛点和堵点,而学校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力量,通过彼此合作,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说。

  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农业难题

  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农业难题,“机器换人”是题中之义。去年6月,“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江苏兴化正式启动。由江苏大学和中联重机联合研制的无人驾驶联合收获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实现了全程无人值守驾驶及作业。

  该试验项目是国内目前投入智能农机种类最齐、专业领域最全、作业过程全覆盖的一次创新尝试。项目负责人魏新华教授介绍,通过双天线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精准作业,同时开发相关的控制协议,针对不同农业机具进行无人化技术的改造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整个田间作业过程的无人参与。今年春天,团队把无人化打浆机、无人化插秧机等三种机型带到建三江垦区,进行大型田况的田间试验。

  “嵌入式信息技术将全面进入农业生产系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方宪法说,已开始配置的卫星导引、机器数控、数据获取、智能终端随农场多频接入能力提升得到普遍应用。农业装备将配置付费即用型机载智能系统,信息技术质优价廉。数据获取与分析功能强大、使用简便,采集器自动获取数据接入充实农场信息系统,支持决策和报告生成。“手机、拖拉机、喷药机、灌溉机组与办公室、轿车、仓库等农场所有设备和设施将实现同步互联,车辆自动收集途经地块的作物数据并无线传输至办公室以供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智能化农机装备与传统农机相比,具有更好的应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工作运行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好,同时,智能化农机装备比普通农机装备增值30%~40%,效率提高50%~60%。未来,我国要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促进农机产业升级,使农机装备快速走上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提高农业装备的附加值。

  “我省也将着力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下一步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我省将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基地。我省还将强化基础应用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以农机科技项目为平台,组织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装备瓶颈,切实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 拓

  【星光】

  “建设超大环形对撞机,我们有十年窗口期”

  —— 访本刊科学顾问王贻芳院士

  我的顾问我的团

  基础科学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离我们很远。黑洞照片、“上帝粒子”都曾经刷爆我们的朋友圈,但其中的科学内涵却少有人知。5月8日,周刊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访问世界顶尖的粒子物理学家王贻芳院士,站在基础科研的世界尖端,他所做的研究,可能会颠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实验物理,有望搭桥量子世界和相对论

  对物理学的外行,王贻芳有个经常要解释的科普问题是“高能物理是研究什么的?”

  “高能物理就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最小最小的结构。”王贻芳介绍,研究这个最小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结构越小,能量越高。能量越高,就越接近时间的零点,也就是更接近宇宙大爆炸的时刻。所以我们所关心的物理过程,跟在宇宙演化的初始时刻是一样的。”王贻芳介绍,一个庞然大物和草芥微尘,两者只有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才有联系,因为能量都达到最高,在这个最高能量点上,我们能够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现代物理学有两大基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前者描述了暗物质和黑洞等身处的宏观世界,后者则对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作出精妙描述,推动和造就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认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各自领域出色地描述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当今物理学家的目标之一就是将它们合并在一起,“打个比方,就像是牛顿第二定律F=ma,用同一个公式去描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和天上的天体运行这两个现象。”王贻芳说,如果能有一套理论,能够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用同一个公式表示出来,不是更简单、更漂亮吗?

  目前,已经有不少物理学家,提出了不少理论来尝试在数学上将两者统一,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痴迷的“弦理论”。那么这个理论是否完美?王贻芳解释道,从科学上来说,任何一个理论要成立,首先它要能够描述所有过去的实验现象,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能成功预测新的现象,弦理论到目前为止只满足了第一个条件,它对未来的所有预言都还不可检验。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到目前为止,经受了大量的实验检验都没有错误,但这两套理论是分别从宏观、微观两头方向去描述世界,我们的高能物理实验就是希望研究其背后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新物理。”王贻芳说。

  打开未来新物理发现的窗口

  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这个问题绕不开一个听起来平淡无奇的名字“标准模型”,但上个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中,超过四分之一都和标准模型有关。

  2012年,标准模型迎来了一次伟大的胜利,科学家苦苦追寻,霍金曾打赌预测不会找到的希格斯粒子,竟然在粒子加速器中被找到了!随着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人类补上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但接下来呢?

  “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与希格斯粒子相关。”王贻芳说,物理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用标准模型来描述这个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粒子动物园里,有12种粒子。“中微子、电子、夸克都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砖块,而希格斯粒子跟它们都不一样,它可以跟所有的粒子发生作用,这个作用给其它粒子‘披’了件衣服,给予它们一个后天赋予的质量。”王贻芳说,我们所谓的标准模型面临各种缺陷和不理想,其实都跟质量问题有关,即跟“上帝粒子”有关系,“我们认为,未来新物理的发现窗口很可能就在这里”。

  要研究这个粒子,就需要建立超大对撞机,因为现有的对撞机都无法满足能量或亮度要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也公布了“未来环形对撞机”的概念设计报告,计划斥巨资分两步建设新一代超级对撞机,于本世纪50年代完成。

  对此,王贻芳表示,欧洲的对撞机方案跟中国相比略晚一点。都是周长100公里,技术路线都是先搞电子对撞而后升级到质子加速。当然,两者的造价不一样,中国的全部费用约为欧核费用的一半左右。时间上中国比欧核要早10年左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贻芳等科学家认为,对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来说,建设超大环形对撞机是一次重大机遇。“我们有10年的窗口期,有非常大的把握取得成功,可能改变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格局。如果错过这个机遇,我们就只能继续做拾遗补缺的工作了。”

  基础科学研究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尽管中国超级对撞机的建设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获得诺奖得主谢尔顿格拉肖、戴维格罗斯的力挺,但自2016年以来,超级对撞机面临了较大的争议,诺奖得主杨振宁的反对,引发了事关全球高能物理未来发展方向的一场大争论,可以说是载入科学发展史册的大“对撞”。

  面对争议,王贻芳并非没有压力,但他从来没有望而却步。王贻芳坦承,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样的问题上,都需要做完整、全面、彻底的论证,从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去做论证,但论证前各方必须占有足够的资料和相关的知识。建设超级对撞机,对中国、对世界甚至对科学本身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谈到性价比,这里面牵涉到相关技术的溢出效益。高能物理发展有比较强大的技术带动作用,一旦建成,能带动一批世界领先的企业和他们的技术。此外,中国想要成为世界的所谓的科学的领导者,应当有世界的科学中心,这对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地方经济发展等等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作用。”

  如何看待基础科学研究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王贻芳认为,首先要知道所谓“没用”的基础研究,在掌握了举一反三的规律之后,最终会对“有用”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效果。第二就是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既顾眼前也要顾长远,既考虑到未来的10年,也要考虑到未来的50年。

  基础科学研究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在改变了世界文明面貌的伟大科学洞见上,“麦克斯韦统一了我们对电和磁的认识,为今天的绝大多数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石。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打开了核子时代的大门。而中国古代虽有四大发明,但我们只停在了‘发现’阶段,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出抽象的、纯粹的科学,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了推动人类文明的基础科研成果,中国才会具有更大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张 宣 文/摄

  【新知】

  无效治疗却能带来有效缓解

  “安慰剂效应”当理性看待

  新知

  4月,由英国科学记者马钱特编写的《自愈力的真相》一书出版,书中用10大前沿成果揭示大脑如何治愈疾病,并以科学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其中最显著的观点就是通过安慰剂效应改善自闭症患儿症状,让脊柱损伤病人健康生活20年。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在哪些领域有应用?它治病是万能的吗?记者采访了精神科相关专家,揭开其背后的秘密。

  神奇的安慰剂效应:无效治疗带来有效缓解

  吗啡是鸦片类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所以被长期用作止痛药物。在一次医学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吗啡持续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们偷偷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结果发现,生理盐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在这个实验中,生理盐水充当了一种“安慰剂”,它并没有实际疗效,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它是美国麻醉学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医疗领域,安慰剂效应是临床医生熟悉的一种治疗效应,也成功缓解了一些病人的痛苦和最大程度减轻药物所致的副反应。”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大科副主任、精神一科科主任孙静说,在他们医院门诊和病房,有时会接诊一些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失眠,这些人在适当治疗好转后仍然希望继续使用药物,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不敢适当减量或逐渐停药。这种情况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过度恐惧因减药或停服药会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是他们继续用药的主要原因,而这些用药是不必要的,且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和耐药性增加即用量越来越大。

  应对这类患者,孙静主任说,可以使用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缓解他们的焦虑。即给予病人的药物其成分是非药物或仅仅是维生素成分,但心理上患者本人认为是服药了,会踏踏实实地入眠。一段时间后将这种“安慰剂”逐渐减量和停药,在不知不觉中停用了患者不敢停服的这些药物,而没有症状的反跳。适时告知患者真实情况,这个时候往往他们是能接受的,这避免了焦虑症状的加重和药物的直接副反应或长期不良效应。

  安慰剂效应在其他领域也有验证,中国社会科学网的一项关于西南某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安慰剂效应可以用于改善高校宿管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书面材料、口头告知的形式将“日常工作可以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这样的信息告诉安慰剂组被试(宿管人员)。实验前后对所有的被试进行生理指标、工作倦怠水平的测试。结果发现,经过“安慰剂”影响的被试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理健康水平,并且他们消极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善。唱歌、跳舞、教学过程中安慰剂效应也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人认为安慰剂是一种欺骗行为。孙静主任说,使用安慰剂是在特定情况下,即患者焦虑,症状严重程度与实际不符,患者又固执使用药物甚至是超量,在与家属共同讨论、家属同意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这样的方法让患者顺利减药或停药。

  安慰剂效应还有相反的一面“反安慰剂效应”。生活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节:两个病人拿错了诊断书,结果真正患病的人精神放松日益健康,而健康的那个人反倒一蹶不振;压力和恐惧确实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让人更容易患病。

  “神药”畅销:安慰剂效应叠加人们对健康的渴望

  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各类“神医”“神药”,以部分虚假保健品为代表的“神药”甚至形成产业化,街头、朋友圈到处都是其“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虽然一些媒体在科普辟谣,但是依旧阻挡不了中老年人的消费热情,“神医”“神药”的横行必然少不了“安慰剂效应”的加成。

  2018年6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保健品诈骗案,骗子将10余元的无效保健品卖到400元,仅仅两三年时间就用骗得的款项在南京买了26套房,存下1300万元现金。保健品行业的从业者们正是利用了中老年人对健康身体的渴望,通过大肆宣扬某些食品对身体健康的超常功效哄骗中老年人来达到赚钱的目的,而很多情况下所谓的疗效也不过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秘书长高湘陵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许多老百姓混淆了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药品的概念。而骗子和不法企业就是利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来欺骗消费者。

  “但对保健品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安慰剂作用也会产生积极效应。”有保健专家表示,真正患病的病人,如果在他们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适当使用保健品给予自身安慰,能够给他们带来治愈的希望。

  社会上也有很多“神医”,很多人慕名去看病,“神医”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央视曾报道描述过神医治疗疾病的过程:绿豆治百病,红薯能抗癌等等,有科学素质的人会明白这些方法治病肯定不靠谱,就算有效也仅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但仅凭安慰剂效应,“神医”不可能“百发百中”,那他们是如何做到万无一失的?答案就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来找“神医”看病的人都是听信“神医”的事迹才会来治疗,而不相信的病人不会来治病,也不会出现在“神医”的医治现场,所以在“神医”处看病的都是经过筛选过的人,他们只会相信,不会怀疑。无论“神医”还是“神药”都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主要靠的就是安慰剂效应发挥的作用。

  正确看待安慰剂效应:作用有限,信赖现代医学

  “安慰剂效应”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甚至可以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让身体自行产生药理反应。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疾病需要运用药品和现代医学技术,“安慰剂效应”并不是万能的。

  “临床中还有一部分患者是严重焦虑,这种情况甚至会转换为躯体不适如疼痛感,这类病人常常在综合性医院疼痛科、免疫科、消化科、心脏科等反复就诊,又没有查出阳性的结果。进行心理或精神上一些治疗会改善,有时利用一些安慰剂效应对他们也是有效的。但需注意的是,真正有躯体疾病的病人,安慰剂疗法并不适用。”孙静坦言。

  201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登了一篇论文指出,安慰剂能够帮助缓解症状,但有些疾病很难治愈。比如给癌症患者用安慰剂,大概可以缓解治疗造成的呕吐等不适,但肿瘤不会因此缩小。又比如给哮喘患者用安慰剂,他可能觉得自己舒服了一些,但很难期待客观测量的肺功能会因此而改善。而且在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组有4%~26%的人因为副作用而中断服药。其实在真正的药物中,有时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

  “安慰剂效应虽对疾病有一定效果,但不宜太过于高估安慰剂的效果。人类的免疫系统对于普通的常见疾病来说,即使没有安慰剂的辅助,也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疾病。”有科普作家表示,对于严重疾病,安慰剂效应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这时应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叠加安慰剂效应,才是目前治疗疾病的最有效手段。

  本报记者 张 宣

标签:
责编: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