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秉持纯粹“科研心” 开创一面“中国屏”——追忆我国“显示器泰斗”、东南大学教授童林夙
2020/04/21 22:20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他主持22个大型彩色显像管项目,在上世纪80年代为国家节省宝贵的10多亿元;他主导三次技术改革,带领“中国屏”在荆棘中闯出路来,奠定我国电子产业的支柱地位……他是我国著名物理电子学专家、中国显示器技术“泰斗”、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童林夙。他一生恪守“为国谋科研”的崇高理想,将自己的全部热爱贡献给国家需要;他时刻不忘“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的家训,以清白坦荡的品格、春蚕抽丝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子孙和学生们……他是建筑宗师、“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童寯的儿子,也是如今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同济大学规划系教授童明的父亲。

  图片由童林夙家人提供

  4月2日,童林夙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记者近日采访了他的“身边人”,追忆他的“传奇人生”,希望以此致敬他永不褪去的“科研襟怀”。

  纯粹科研心,开辟显示器国产化“光明前途”

  “纯粹”是童林夙60载科研生涯中收获最多的一种评价。

  “直到两三年前,童老师还坚持每天到办公室,看文献、审论文、跟我们交流。他对最新的显示技术总是很痴迷,我们每次做显示屏像质评价,他总是年龄最大的被试对象。” 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宇宁回忆说。

  “我们父子之间的交流大多围绕物理学、产业形势等时下的前沿话题展开,常常就着一杯茶,我们聊得酣热。”长子童文接受采访时回忆,父亲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聊的仍是“物理话题”。在次子童明的印象中,父亲始终保持着忙碌、严谨的状态,“1975年左右,父亲要经常去北京出差。即便在家,也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研究他的课题。他非常守时,稍微迟到一点,他会非常不开心。”

  将“纯粹”的一腔热爱,付诸给科研事业,20世纪80年代,童林夙带领团队,开拓出了“中国屏”,也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追求自主技术创新的奋斗篇。1975年以来,童林夙先后主持了全国31厘米黑白显像管联合设计、10厘米黑白扁平显像管及电视机、新型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1988年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重点项目)、1000线单色内偏显像管等项目。1983年6月,他领衔研究的十二英寸扁平显像管,体积缩小一半,耗电减少一半,可直接使用干电池。“当时,我国有2000万台电视机,如果都采用这种扁平显像管,节省的电能会相当可观。他早期对显示器件形态便携化、功耗节约化的追求,是如今各类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张宇宁说。

  根据资料统计,1987年以来,童林夙代表国家参与并主持对国家22个大型彩色显像管项目进行评估,为国家节省投资10多亿元,这些项目上马后,很快还清贷款盈利,向国家上交巨额利税,并形成我国电子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方寸间“实验室”,滋养顶天立地的“科研襟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望童老先生的一生,“实验室”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以沉潜之心,钻进实验的有限空间中,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他的“科研襟怀”。

  童林夙教授(前排右一)向时任国务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宋健汇报展示研究成果。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供图

  许多人对他的记忆都与“实验室”有关。“那是1979年,我刚刚高中毕业,正在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事左右犹豫,想和父亲聊聊,傍晚就去了他的实验室,却意外地被一块扁平的显示器震惊了。”童文向记者回忆,父亲实验室“那一帧画面”,对他后来的人生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童文说,当时的显示器都有厚重的“包袱”,实现扁平化曾是一项国际化的前沿技术,在父亲的实验室里,他一侧看到这个前沿技术“实现”的真实画面,一侧则看到满桌的草稿纸、满黑板的一行行公式。

  “这就是物理的神奇,也是突破原创性技术的魅力,通过孜孜以求的研究,以及严谨的算法,你可以改变物理世界的‘宽窄’,甚至能为人类生活创造一个‘极限’。”那一年,童文坚定选择了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也由此开启了电子信息的科研路,如今作为5G技术主导人之一,发出中国通信发展的“强音”。

  童林夙的“实验室情结” 不仅言传身教了儿子,也浸润了无数学子。“自2003年进入东大读研直至毕业,以及后来去东大办事学习,在逸夫科技馆或楼道里见到最多的就是童教授,虽然退休多年,但他仍然是家和实验室两点一线。”在悼念童林夙的公号文章下,一位学生如此留言:永远是那辆破旧自行车,永远是那顶旧得发灰的黑工人帽,永远是那个在楼梯中间扶着栏杆休息,喘口气笑着让年轻人先爬楼的宽胖老头……和那般身影一样,令人不敢忘却的,还有他“躬行求真”的治学态度。

  “我父亲那一辈三兄弟都很有出息。他们都是第一批出国后回国内干成一番事业的,到了我这一代,父辈希望我们沉潜下去,诚实做人,踏实做学问,学真本事。”生前,童林夙曾这样谈及自己的科研态度。

  “先生之风”表率,为国培育科研人才

  技术瞬息万变,要想在每一次“时代浪潮”中都保持领先,永远需要“后继有人”,教育是支撑发展的百年大计,这是童林夙和童文日常交流时提到的观点。“朴素、谦逊、内敛”是他倡导的家风,也是他教书育人时最看重的品质。

  前排左起,张劲夫(左三)童林夙(左四)

  “如果为了钱而奋斗终身,会丢失很多东西,到头来感觉很空虚,要树立远大理想,让自己研究的方向符合国家的需要,推动国家的进步。”在一次访谈中,童林夙曾给当代大学生提出这样的期许和建议。当时他还指出,我国教育的问题是,缺少整体观、全局观,学生往往只看到局部,知道这个方程怎么解,但不会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别说拿它去创新了,他建议,要培养学生注重实际以及长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童林夙的学生王保平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是担任SID全球副总裁、IEC-TC110主席的中国大陆第一人。在东南大学,童林夙教授培养和创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老中青合理结合的、长期稳定的、有自己特色的学术梯队,使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际信息显示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

  “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能解答的就解答,解答不了的就承认不知道。”教育儿子,童林夙坚持平等、朴素的态度,在他看来,朴素的家风能够让孩子的性格更沉静,遇事冷静、波澜不惊,做人不高傲,谦虚内敛。童文回忆,在他完成学业,欣喜毕业时,父亲就给了一句“冷漠”的忠告:不要幻想能靠家里,你的路要自己走。“完全没有优越感,反而更加小心翼翼,怕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独立精神。”父亲这些严苛的教育观念,成为童文、童明兄弟俩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礼物”,直至现在,他们也会用这种态度做人、做学问。

  “做技术也一样,不能有依靠、依赖的思想,用独立的创新精神、踏实的钻研态度,做‘自主可控’的技术,才能赢得话语权。”童文说,父亲用一生恪守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做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科学研究,而如今他正“接棒”着这种精神——让5G发展成为中国骄傲,让创新成为时代的“强讯号”。

  今先生虽逝,但风骨长存!“显示器泰斗”童林夙的精神品格永远“烙印”在其后辈及学子的血脉中,不会因他的离世而褪去。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