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30年磨一剑,为国防通信铸起“钢铁防线”——记中科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
2020/05/12 22:2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一位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专家,在并非主流的传统通信中,不问耕耘苦,甘当孺子牛,潜身钻研数十载,为我国军事通信铸起一道钢铁防线!”这是业界对于中科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的评价。这位军事科研领域标杆性的人物,在网络上鲜有“痕迹”,但他的科研成果,却是守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国之重器”。

  2019年11月,王金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1月,凭借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引发大众对这位“神秘”新晋江苏院士的热切关注。日前,本刊记者专访王金龙,走进他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短波通信技术的科研人生。

  革命老区走出的院士,“通信理想”根植心底

  以数字化为背景的现代战争中,通信系统往往是敌方首要打击的目标对象,光纤、电缆可能会被炸断,卫星可能被致盲,而最为传统的“短波电台通信”却是不受制约、机动性最高的应急通信“法宝”。

  “它利用电离层反射,实现几百里乃至上千里的中、远程通信,它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制约的远程通信方式。”和王金龙一起工作多年的国家短波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任国春教授向记者介绍短波通信的特点——方便、机动灵活、抗毁性强,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被业内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从小扎根内心的“信念”,能改变个人的一生,也终将改变我们这个国家。王金龙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革命老区村,村子叫“小黄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建立了党的地下侦通站,对日伪开展了破路、割电线、挖交通沟和锄奸反特等斗争。“我们这个当时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有5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和抗日工作,不少人还立功受奖。”王金龙对记者说,他所出生的“小黄庄”虽不富裕,却孕育了他的理想信念,时代在变化,但“通信”依然是国防安全的一块基石。

  1979年,16岁的王金龙以优异成绩考上原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从那时起,他的人生就真正与“通信”结缘。1986年,王金龙凭借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被组织选中留校任教,从事的是短波通信。然而,时代的发展,给他抛出了一道“选择题”。

  “由于卫星通信的兴起,当时短波通信一度遇到了低谷。”王金龙说,特别是卫星通信在数据通信速率和质量上的优势,短波通信研究出现低潮,人才流失严重,有人甚至怀疑短波通信存在的价值。

  “一个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往往能够在黯淡中发现光亮,并沿着光亮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王金龙回忆说,当时导师沈振元教授的这番话让他记忆犹新,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短波通信研究的决心。

  深入部队一线调研、积极参加各类演习训练、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动态……随着研究调查的深入,王金龙更加坚信,短波通信是国防通信的“保底”法宝。“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必须有几张自己的‘底牌’!”在王金龙看来,短波通信作为国防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而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要为国家铸就“永不消逝的电波”。

  一鸣惊人,27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短波调制解调器

  热爱、痴迷、专注,这是不少教职员工对王金龙的印象。“王院士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的家国情怀。在短波通信发展低谷时期,他开始从事技术研究,30多年来始终执著于此,说到底还是源自内心对国防事业、对祖国的热爱。”任国春深有感触地说道。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军事强国纷纷实现通信数字化,而我军仍停留在模拟通信阶段,无线电台功能单一、体积笨重,实现数字传输的技术核心——短波数据传输设备完全依赖进口。“搞军事科研,要超越就一定要瞄准最先进的。”王金龙回忆,1989年,他受命进行短波高速调制解调器的科研攻关,当时困难重重,供参考的技术资料极其匮乏,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越难啃的骨头越能激发人的斗志。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王金龙提出采取逆向工程思维方法,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查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紧锣密鼓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在北方某基地检验远距离通信效果,一待就是半个多月,白天上山下乡采集分析试验数据,脚底全是泡,晚上我们挤在筒子楼里打地铺,没有暖气。”任国春向记者回忆研发关键期的那段日子,400多个日夜全力鏖战、无数次的推导演算……终于,在1990年,关键技术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短波调制解调器样机,那一年,王金龙27岁。

  “那是我这一生中听到的最美音符。”如今,回忆起当年实验成功的场景,王金龙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王金龙带领团队继续分析研究国外相关资料,4年后,成功研制了短波并行调制解调器,并大批量装备部队,实现了我国短波通信从模拟到数字的跨越。

  不懈求索、再登高峰。2014年,王金龙带领团队在完善第三代短波通信系列装备电台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新技术,成功完成了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统的研制,极大简化了短波通信电台的操作,提高了短波电台的可通率。2019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款装备体现出了我们的科技自信,它立足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完全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短波通信技术的跨越性进步。”在一次评审中,业内专家这样评价。

  近年来,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在广袤无垠的深蓝大海,在层林覆盖的崇山峻岭……该型电台在一次次安保、护航、演习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悉心教战30载,带出一支顶天立地的“通信铁军”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在王金龙看来,未来战争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谁拥有科技人才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王金龙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主持军队级教改课题“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认知、实践、探索’一体的《数字移动通信》教学体系”等7项教改项目。2018年,由他主持推动的《数字移动通信》课程建设成果在军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丁国如副教授是王金龙带的一名优秀博士生,他说,王院士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在理论上要力求最高端、站在最前沿;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要贴近部队实战,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是部队急需的、打仗急用的,培养的人才也一定是能堪当强军重任的打仗人才。

  “写论文不能仅仅是为了拿到学位,你的科研成果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理论和技术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身为校长,王金龙指导学生论文也是亲力亲为,经常密密麻麻写满批注,他的学生提交材料,从不敢“掉以轻心”。王金龙的另一名学生、该校某教研室副主任徐煜华说,导师王金龙生活上不讲究条件,但在做学问上却是非常“讲究”,自己曾多次因为论文中某个表述不严谨或公式不规范被导师提出严肃批评。

  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近年来,在王金龙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涌现出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大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短波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领我国短波通信不断超越,以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屡屡突破关键技术,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通讯员 云利孝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