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苏创 | 江苏“智造”机器人,这样深融生活场景
2020/05/12 22:2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5月初,江苏首款“马路机器人”正式上岗,交警通过手机遥控操作,就可快速实现车道切换,以应对早晚高峰时期车流量变化,提高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在江苏,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科技周刊》记者发现,无论是工业还是特种应用环境,机器人正走进日常生活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抗疫期间,防疫、巡检、康复机器人更是大放异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苏州南京常州已形成三大机器人产业集群

  作为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聚集区,江苏省一马当先,不仅在集成电路、芯片领域领先全国,机器人的应用也身先士卒,经过近年的发展,已经崭露头角。

  今年年初,由长三角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合作组织对外发布《长三角区域机器人产业链地图》显示,江苏已形成苏州、南京、常州三大机器人产业集群。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机器人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飞跃,截至2018年底江苏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9万套。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台仿生机器人就出自江苏。” 东南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爱国向记者回忆,当时该项目是由原南京工学院机械系25专业(东南大学机器人所的前身)牵头完成,传感技术和集成能力是当时江苏进行机器人研发的优势技术。很长一段时间,江苏乃至全国,并没有对于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整体规划,直到1983年,全国第一次机器人大会召开,会上传出好消息:国家制订规划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其中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器件如机构、传感器、驱动控制器作为研发的重点,并明确机器人技术要为汽车装备业服务。

  “江苏高校在机械、传感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对发展机器人奠定了深厚基础,江苏始终是机器人领域的‘排头兵’。”宋爱国介绍,在1992年,原机械工业部确定,在南京设立机器人研究重点基地,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从江苏“走出去”的机器人,精准“助力”我国航空航天发展,能自主避障、可人机交互的“巡检机器人”为深空探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组权威数据也表明江苏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发展较快:目前中国关于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为99264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江苏省占全国 11%;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江苏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等产业。

  江苏省机器人产业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当然背后也少不了集成电路产业、芯片产业发展带来的催化作用,作为长三角地区芯片产业的主力军,江苏省从芯片产业上下游入手,在政策引领、资金支持、产业创新的大环境下,中国“芯”或将迎来新的市场爆发,届时机器人产业也将受益无穷。

  快速测温、送餐送物,抗疫机器人大放异彩

  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不利于病毒防控,机器人的作用在此时大放异彩。从体温检测到AI识别再到消毒液喷洒,一批防疫机器人诞生为抗疫人员分担工作。

  “喂,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机器人。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占用您1分钟时间,做个电话回访。请问您是XX本人吗?”在苏州斜塘街道,居民接到了这样的来电,一个友好的“女声”开始询问。这是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团队支援疫情防控,免费提供给基层单位的技术服务。仅一天时间,疫情防控机器人就在苏州斜塘街道、娄葑街道、吴江新柳溪社区等十余个社区完成了近5万人次呼叫,访问结果直接生成数据报表供社区进一步重点排查。

  在南通市通州区国省道进城道口的防疫查控检测点,江苏首个5G云端智能巡逻测温防疫机器人已投入使用。防疫机器人通过“目测”,对距离5米以内的过往行人做体温快速筛查,测量温度误差在正负0.5摄氏度,多人并排检测也不在话下,同时还可识别过往人员是否戴口罩。“一旦检测到体温超过设定值,或发现行人不戴口罩,机器人会立即启动语音报警系统。”通州区公安局王警官介绍说,基于5G网络,通过集合智能感知、物联网、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5G云端智能巡逻测温防疫机器人,除了具备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未佩戴口罩人员识别、语音告警的功能外,还可在指定时段、地点进行防疫广播宣传,协助民警实现快捷高效的应急预警指挥,开展立体安防行动。

  作为新冠肺炎患者备用定点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设置了8间隔离观察病房。为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医院引进智能送餐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能够根据医院需求负责给隔离观察区人员提供免接触送餐、送物服务。”该院工作人员介绍,送餐机器人应用全自主定位导航技术,餐食、物品到达病床前,机器人语音提醒人员拿取后自动返回原处,由护士或清洁人员消毒后再次投入配送,配送全程医护人员都无需与患者直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用机器人代替医护过程中简单但耗力的流程化工作,极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特种机器人”未来大有可为

  发展至今,江苏机器人在技术上不断革新、迭代,实现了从“简单机械化”向人工智能化的迈进。宋爱国介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康复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将是江苏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方向。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假肢,不仅能准确完成写字、端杯等复杂用力的动作,更将在今后实现机器臂与感知神经的‘对接’。”宋爱国告诉记者,让机器臂真正成为“人手”,必须赋予它精准的力触觉感知能力,指令能顺利地从脑皮层快速、准确的传递至机器臂。据悉,当前“神经信号”控制的机器臂正在研发关键期,此外,有情感和记忆学习功能的“康复机器人”项目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可以帮助肢体障碍病患置身“虚拟场景”进行沉浸式训练。

  面向未来,宋爱国相信,不断优化的“特种机器人”将在江苏大有可为。“深空探测、核化探测、核电巡检、防恐排爆……高性能的特种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深入到危险环境进行工作。”宋爱国表示,当前提升机器人的“自主能力”依旧是亟待优化的核心技术,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特种机器人,不仅要能敏捷避障,还要能对复杂情况进行“自主研判”,比如面对攻击和道路变化,要能灵活变通,自主更改、规划路径。

  宋爱国介绍,目前实验室同至少30家以上的企业达成合作。“技术、产品、专利多种方式都有提供。”宋爱国说,“比如亿嘉和公司,他们提出技术要求,我们帮忙解决;再比如丹阳假肢厂,我们合作开发相关产品由他们生产;还有常州钱璟康复有限公司,也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企业。”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张宣 蔡姝雯

  实习生 钱霜霜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