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对话江苏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创+突破,让国家科技力量顶天立地
2020/06/16 20:07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在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有5名来自高校的青年科技人才获得了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特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股“青年力量”如何攀登创新高峰?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对话部分获奖者,解读他们是如何做到“顶天立地”。

  为两千多种特殊微生物建资源库

  “突破富马酸、苹果酸等酸味剂生物制备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我国酸味剂生物制造水平,满足食品、医药行业重大需求。”这是海归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黄和教授科研核心亮点之一。“70后”的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月10日又喜获首届江苏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2004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后,黄和一直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及生物基化学品的制备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买不来,等不来,靠不来,现代科研人必须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回国十几年来,黄和带领团队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奋力开拓攻关,他说,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上千倍才能看得清楚的微生物,其菌种是发酵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

  戈壁、天山、沙漠、盐碱地……10年多来,黄和的科研脚步扎实踏过祖国各地,在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沟壑之间,寻找、研究各类菌种,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他带领团队突破富马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使合作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生物基富马酸及其衍生物规模化生产,相关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天然度认证,售价较石油基产品提高1-2倍,利润提高2-3倍,远销美欧、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验室‘试剂’间的相互作用看似有偶然的运气,但却也是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扎实积累。”黄和说,“基础研究”相当于科研金字塔的强大底座,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首先先夯实基础,科研没有速成。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零的突破,黄和的“科研眼光”始终坚定且有方向。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是一种重要的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至关重要,但我国高品质的DHA产品长期依赖进口。黄和率先了开展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攻克了微生物制造DHA油脂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成套绿色工业化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微藻型DHA生产及应用上的技术垄断。技术推广企业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0.46亿元,新增利润2.48亿元,实现了国产DHA市场占有率从0到80%的巨大转变。

  见证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从实验室到市场

  从学生时代开始,深耕有机光电子领域十余年;见证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应用;其金属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攻克科研难题,突破核心瓶颈问题’一直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大源动力。‘不忘科研初心,牢记创新使命’,也是我坚持科研十多年如一日的人生信条。”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赵强说。

  在刚刚召开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强摘得首届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对于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荣誉,赵强心中既惊喜,同时也备受鼓舞。“有机光电子作为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已经影响到材料、信息、生命、能源等国民经济的多个关键环节。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领域,能够始终聚焦一个点,围绕这个点来开展工作,不受到热门方向的诱惑,不断做出原创性成果,这才是科技创新的魅力所在。”

  2007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10月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次年9月回国加入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回忆刚回国时的场景,赵强依旧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从零开始起步,平台的建立、学科的建设、项目的申请等一系列工作亟须开展,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工作需要跳出科研本身,而进行包括对于学科整体把握、领域大局意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十余年科研之路走来,赵强十分感谢最初那几年的经历,这也使得他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更精准的站位来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热门研究方向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关注,但赵强和团队始终没有动摇,潜心研究“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有效调控和利用”这一关键问题。“在我们的团队中,虽然大家都同在有机光电子领域,但我们彼此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并不完全重叠。坚守初心,各有特色,实现互补,这也是我们能够围绕这一领域,不断迸发出新火花的秘诀之一。”

  赵强说,他和团队目前的研究重点是研发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常规的光电子器件是基于硅等无机半导体。相比无机半导体,有机半导体有很多优势,如结构修饰十分灵活,可大面积加工制备光电器件,是实现新一代柔性器件的理想选择等。基于种种优势,我们希望能够用有机半导体来替代无机半导体,研制新一代有机光电器件,这也是我们始终在这一领域研究钻研学习的初衷。”

  目前,赵强所提出的MLLCT发光新机理,解决了聚集态磷光易猝灭这一领域难题。团队利用对于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调控和利用策略,研制了高效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多种器件效率为同期国际报道最高值。他们还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多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器,发展了具有保护功能的光学信息存储及打印新技术,为实现高稳定、高密度和高安全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

  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在刚刚召开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金慧摘得首届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这对从事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科研工作二十余年的陈金慧而言,既是一份收获的喜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陈金慧从1998年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始,师从施季森教授从事林木细胞工程繁育技术研究。当时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人知道这项研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她就这样以坚韧的毅力、执着的科学精神,20年如一日,不断探索林木细胞工程种业的奥秘。

  陈金慧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尽头6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里。“每天上班之前先围着实验室转一圈,看看那些瓶瓶罐罐”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除了出差,陈金慧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失败、调整、重来、反复,对陈金慧来说,犹如家常便饭。有时候做了半年的实验,数据却不理想,只能重头开始。面对记者“会沮丧么?”的疑问,陈金慧微微笑着答:“当你把科研作为兴趣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沮丧了。”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林木良种,是我的责任。”正是怀揣着这样的责任感,陈金慧潜心研究20多年,在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里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她先后主持及承担“863”项目课题、“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行业重点专项等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3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在杉木和杂交鹅掌楸等重要用材树种的遗传改良、良种培育和细胞工程种业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培育的系列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陈金慧和团队成员从多种组学水平上揭示了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和调控的分子机理,挖掘了一批影响体胚高效发生的重要功能基因和关键蛋白,以杉木、杂交鹅掌楸等我国重要用材树种为突破口,突破构建了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和遗传转化通用技术平台体系,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林木良种壮苗的细胞工程规模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粒种子育一株苗”的传统林木种苗繁育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林木种业向现代化规模生产的跨越。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肩负‘传承’和‘攻关’的双重使命,既要继承前辈们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又要在国际前沿领域奋力开拓,创制和培育更多的林木良种为国家绿水青山增色添彩。”陈金慧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王梦然 蒋廷玉 谢诗涵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