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对话创新争先者⑤|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教授:“抱团攻关”,创新节能减排重大共性技术
2020/06/18 13:24  新华报业网  

  在江苏高校十几位夺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专家学者中,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教授是仅有的两位女性获奖者之一。

  获奖的背后是她的一份闪亮的“科研成绩报告单”: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致力于高性能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的创新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国家奖,发表SCI论文227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7项、国际授权专利5项,主持编写5项国家、行业标准,科技成果转化衍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高性能膜材料是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技术之一。请介绍一下,当初作为一名女性学人,是如何与高性能膜材料研发结缘的?

  邢卫红:高性能膜材料研发是化学工程专业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我踏进化学工程专业领域,纯属偶然。1987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是一所军医大学,第二志愿是南京化工学院。但因高考成绩原因,我并没有第一志愿录取,而是被第二志愿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录取。

  虽然本科专业不是我的“最想”,但我没有因此而抱怨,更没有停止奋发向上的脚步。经历告诉我,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收获。本科期间,由于持续不懈求学上进,我的成绩也持续向好,毕业前成为化学工程专业唯一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其后又攻读在职博士,师从时钧院士、徐南平院士和王延儒教授等。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我最终跨入膜科技研发领域。秉承着他们“靠近科学、靠近工程”的创新理念,我从产业共性问题入手做原创性基础研究,致力于开发颠覆性技术,将其应用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在此,我特别想对深深影响我学术生涯的导师们说声谢谢。导师时钧院士是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为全国化工高等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执教60多年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就有16名。导师徐南平院士是中国陶瓷膜产业和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转化培育了江苏久吾、江苏九天、南京九思等10多个高科技企业,服务了近千家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导师王延儒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甘为人梯,为化学化工学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导师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风范,是我们身边的活教材,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记者:全球高性能膜材料正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膜技术对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显著增强。您在这方面有何创新作为?研发成果如何?

  邢卫红:我们面向化工产品绿色生产需求,创制了系列无机膜反应器,解决了陶瓷膜微结构与反应过程的匹配问题,实现了化工主流程中的工程化应用,膜反应器推广应用30多个工程,节能30%以上,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工业废水深度治理的应用需求,我们开发出膜法制浆废水资源化的零排放技术,建成全球首套4万吨/日制浆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解决了制浆废水排海引发的群体事件,推广应用减排废水量达到1.3亿吨,201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战略目标,我们开发出膜法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推广应用于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焚烧烟气治理等过程,建成50多个应用工程,实现大气颗粒物超低排放(<5mg/m3)。

  我们还以纳米纤维膜为核心,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口罩,服务于疫情防控。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工业等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近3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60多亿元。

  记者:执着于高性能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研发多年,有何经验和感悟可以分享?作为博导,是从何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

  邢卫红:工程科学领域的创新研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挖井出水、团结拼搏、勇于担责的精神是我们团队创新研发成功的主要原因。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队20多年来坚持主攻一个研究方向,围绕面向生产过程开展膜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将无机膜产业从国内空白做到国际前列,培育了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公司,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学术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400多名硕士,其中我指导或合作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已近百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做大写的人,做有用的科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作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有什么获奖感言?未来有何考虑?

  邢卫红:此次获奖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膜科技研究所团队的肯定。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在于拼搏。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为己任,不断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加法。

  交汇点记者 蒋廷玉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