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科学家精神:闪耀在高光时刻 磨砺在俯身耕耘
2020/09/15 18:04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是对我国几代科学家接力奋斗、立志报国的褒奖,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开拓创新的勉励和期许。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作为青年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他们表示,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潘时龙:把创新之“我”变成创新之“我们”

  “青年科学家必须当仁不让地肩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源源不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参加科学家论坛回来,第一时间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潘时龙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在国内组建一流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矢量分析仪、研发出了国际最高分辨率的微波光子成像雷达。

  在加拿大做博士后时,潘时龙研究的是微波光子学,尽管概念已经被提出十多年,但大多是基础研究,没有太多实际应用。“当时带宽已经成为微波发展的瓶颈,把微波与光结合,增大带宽,相关设备的体积重量功耗都可以降低,这在航空航天领域意义重大。”潘时龙毅然回国,着手在南航开辟这一全新研究方向。

  潘时龙到岗两个月后,学校成立了信息光电子工程研究所,次年4月建起微波光子学实验室。由于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学校配备的5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很快用完,潘时龙积极联络“外援”,一方面向行业内一些企业借用仪器,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老师的联络并从中寻求合作机会。

  他的第一间实验室其实是一间会议室,房间号是614。潘时龙用房间号码谐音激励大家:“我们的科研要‘牛得要死’,也要‘新(New)得要死’。”

  那什么研究才是最“牛”的?潘时龙说,那必须有两点,一是必须是最前沿,第二是必须有用,能解决国家的一些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我来了南航工作的科研目标和思路。“比如到了南航之后,我们就发现国内缺乏分析测量工具。我在国外用到的高端测量仪器,国外却对中国禁售。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为此,我决心自主研制。最终我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术,分辨率相比国际最高性能商用仪表提升了4000倍,打破了国外测试仪器公司的长期垄断。”如今,相关技术和产品已经为长飞光纤、中航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工、华为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和院所提供服务,有力支撑了新型光器件、光系统和国家重要型号的研制和生产。

  作为创新大咖,潘时龙的学生也是拿奖拿到手软!全球每年只有10人获奖的IEEE专业学会国际奖学金,潘时龙所指导的学生就有7人获奖。团队还获得了“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等。

  他告诉记者,在科技强国的路上,他要努力的,是要把“1”变成“N”,把“我”变成我们。作为导师,潘时龙特别珍视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我大一大二学习的时候,就跟高中学语文数学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直到我进了清华的实验室,有一位特别关心年轻人的导师,让我发现此前掌握的知识可以立刻和一些前沿的尖端科研关联上。尖端科技并不遥远,我变得特别热爱科研。”潘时龙说,如今自己作为导师,也有责任带领学生们树立志向并强化信心,让他看到自己有能力在某个领域去做到最好,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

  ——“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

  徐立章: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研人

  “本次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无疑是对我20年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勉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一份责任。”江苏大学教授徐立章说,为一名涉农科技工作者,他深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繁难艰辛,任重道远。

  1996年,18岁的徐立章考取江苏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从小在农村长大,亲历过传统的农作物收割过程,仅一亩地就需要2至3个人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徐立章深知农民低效劳动的辛苦与不易,他毫不犹豫地把研究方向锁定在农业机械领域,立志研究推广农机化技术,为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许多人因为忍受不了在田间地头做实验的辛苦中途放弃了,可徐立章坚持了下来。“农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来自田间地头。” 徐立章每年都要与团队成员一起到田里做实验、找答案。

  七月的黑龙江,燥热难耐,徐立章与科研团队一起深入高产农场进行实地试验。一行20多人,从火车到汽车,辗转了数十个小时后才到了离中俄边境不远的目的地。为了不错过中午阳光正好的时段,徐立章带头投身到田间试验中,各团队成员即刻在田间忙活开来,直到下午三四点,饥肠辘辘的肚子才提醒他们颗粒未进。但是,偏远的农场人烟稀少,经过几番联系,才由农场工作人员驱车近3小时送来了馒头。看着眼前来自大学的20多位农机师生,农场工作人员不禁感叹“原来你们做农机研究比我们农民还苦还拼”。

  科研之路不平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农业生产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机专业逐渐走入低谷,曾经有一些农机科研人员因经费不足,便依靠自身技术优势转向容易创收的相关行业去寻求发展。不管再忙再累,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徐立章心中对农机研究的炽热之火从来都没被浇灭过。他认为,坚持农机研究是职责之所系,能够服务农民,推进中国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责任、使命和荣光,也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十多年前,徐立章潜心研发的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受到了从日本引进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技术冲击。“科研之路多崎岖,要坐得住冷板凳”,徐立章在低迷时为自己打气,反思之后,又开始了油菜联合收割技术研发之路。与水稻和小麦相比,油菜联合收获的困难在于油菜植株分枝交错缠绕在一起,茎秆含水率高达70%以上,而且油菜的角果成熟度差异非常大,同时完熟的油菜角果非常容易炸荚,形成籽粒损失。

  徐立章经过多年的室内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提出了先易后难顺序脱粒、揉搓-冲击复合式柔性脱粒新方法,发明了T型配置切纵流双滚筒低损伤脱粒分离装置,解决了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的矛盾。又首次揭示了油菜筛面粘附物的尺度分布和粘附特性,提出了基于仿生非光滑结构的油菜清选增频降阻、减粘脱附新方法,发明了非光滑仿生清选筛,创新性地解决了油菜机械化收获中清选筛孔堵塞严重、清选损失大等瓶颈问题,为油菜联合收割机的产品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徐立章说,“今后我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创新进行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产品和大地上,在奋斗中坚守,在专注中开拓,全身心地投入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事业中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黄艳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这次座谈会上,“好奇心”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作为一名煤炭科技工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黄艳利说,自己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奋斗者。“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新时期能源行业的主旋律,亟待相关基础理论的完善与科技能力的提升。” 黄艳利说,新一代的能源青年科技人需秉持对科研的热情,潜心学术研究,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矿区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学智慧、青年力量。

  2003年金秋时节,黄艳利怀揣着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好奇、沂蒙山人的朴实,踏入中国矿业最高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开始了他与煤炭行业、矿业学科的不解之缘。问及选择采矿专业的缘由,黄艳利幽默地说:“我没有九天揽月的机遇,但我有掘地千尺为国挖煤的豪情”。

  从本科时期对矿业学科的基础学习,到研究生时期进行充填开采的课题攻关,到公派出国访问交流,再到留校任教、破格晋升教授,一路走来,黄艳利自己都没想到人生的轨迹、梦想会与矿业如此紧密相连。大学期间实地的矿山实习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科技进步以及煤炭等能源开采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安全保障中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作贡献,必须借助学校一流的学科平台,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炭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

  2012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探求绿色矿山科技的脚步从未停歇,更加频繁地在煤矿生产一线与教室、实验室之间来回切换。“我国煤炭大规模开采过程中岩层运动与破断导致了地下水流失、地表沉陷、矿区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产生的煤矸石累计堆放量约60 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0%以上,已跃居全国工业固废之首。矿山固废的排放,不仅占用土地、污染大气和土壤环境,而且具有发生自燃、滑坡等灾害的重大隐患,严重威胁矿区的生态环境与安全生产。”黄艳利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可直接采用矿区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充填煤炭开采后的遗留空间,在有效控制顶板覆岩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将“三下”压煤进行置换开采,不仅提高了煤炭采出率,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矸石固废地面排放、采动地下水流失及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损害,成为煤矿绿色开采核心技术之一。

  黄艳利说,目前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山东济宁、安徽淮北等10多个大型矿区,推广应用矿区共处理矸石、粉煤灰等矿山固体废弃物1108.23万吨,多采出煤炭资源921.53万吨,新增产值56.88亿元,新增利润26.33亿元;自主研发的固体充填采煤液压支架、底卸式刮板输送机等设备授权国内多家等公司生产,新增产值11.44亿元,新增利润1.72亿元。

  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学本科期间提前参与导师多个煤炭企业科技难题攻关项目,还是保送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黄艳利保持科研定力、聚焦于煤矿矸石固废充填开采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时代梦、矿山梦积蓄力量。“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有机会一步步登高望远!奋斗,使人精神充实、斗志昂扬!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能够成为一名永远在路上的奋斗者,和团队成员昂扬前进,是幸福的!”这是黄艳利自己写给自己的勉励语。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