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养老院里的“小家长”和“老伙伴”| 记录
2020/12/17 18:42  新华报业网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桃园路40号的幸福园护理院,80岁的李必云奶奶正在用手机打“俄罗斯方块”,来串门的67岁樊奶奶坐在床边围观,而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正挨着她们闲聊。

  江苏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截至去年底,全省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有2400多家,机构总床位67.5万张。

  当养老院来了年轻人,“跨代社交”正在破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

  多年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夏玲娣成了老人们最依赖的人

  今年重阳节,养老院为老人们办了场运动会,这一次套圈套的是水果

  养老院里的“小家长”

  “你这个耳环很漂亮,谁买的?”

  “我女婿给我买的。”

  “你女婿真孝顺!”

  “那你有没有给你丈母娘买呢?”

  ……

  陪樊奶奶说话的小伙,是这家“幸福园”的院长。高大英俊,是李佳树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开口的字正腔圆,则暴露了他曾经的职业:电视节目主持人。从聚光灯下衣着光鲜的时尚青年,到终日围着一群老人打转,看起来反差极大,但1985年出生的李佳树却说自己很适应。

  “我的兴趣爱好和同龄人不一样,我不打游戏,没事的时候喜欢在公园里下棋、逗鸟。平时交的朋友都比我大很多,我一直更喜欢和老年人相处。”

  幸福园护理院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127张养老床位分置于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中,而走道的另一边则是一字排开的医务室、治疗室、护士站、康复活动室……

  这个被住宅楼四面“围”住的地方,曾是一间菜场,如今借助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服务周边居民的“嵌入式”养老院,方便家属随时来访。

  在2016年接手这间养老院之前,李佳树在日本学习过养老服务。在日本养老院见习期间,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从最基础的叠床单开始。一个护理员最多的时候可以同时照应12个老人,到了点谁要去洗手间,谁开始吃水果,一点不能乱。让行动不便、躺在床上的老人转身不易,但日本护理员用一根手指按住老人腿,就能轻巧做到。“这些极致的养老服务细节已经形成文字,成为当地护理人员执行的标准。”然而没有人能凭借这些手册办好养老院,因为“法无定法”,归根结底用心才是关键。

  自从养老院里来了李佳树这个“小家长”,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比如,他要求新员工进来首先轮岗,“先把72个老人认全了再说别的。”他自己不仅自学了营养学、医疗学、会计学,还专门去考了消防设施操作证。

  再比如,过去养老院里,老人牙口不好,吃不动蔬菜,就吃软糯的香蕉;怕鱼刺惹事,那就不吃鱼……李佳树却有新办法:胡萝卜和蔬菜蒸熟了再炒,不带刺的巴沙鱼肉打碎给老人吃。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他让厨房换低钠盐、木糖醇。

  他还为老人们设置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岗位”。食堂择菜员、院子里的萝卜看护员、卫生专员、戒烟专员……光荣“上岗”的老人比谁都爱岗敬业。

  “老年人为什么特别喜欢穿得花里胡哨跳广场舞?因为年轻的时候他们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老了不受关注了,就要在最显眼的地方,用最显眼的方式唤起别人注意。”李佳树说,对于老人来说,除了生理需求、自身价值外,还特别在乎自己是不是有影响力。

  上半年的疫情让李佳树格外烦心,除了要做好防控工作外,入住率的下滑也是个问题。一筹莫展之时,90岁的谢有顺爷爷突然跑来对他说:“你这个小鬼,我还以为什么事让你愁成这样,就这么点破事啊!当年国营厂效益不好,几千人下岗,天天有人到我家堵门,你看我现在也没事……”李佳树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前过世的罗婆婆,每当有人来咨询,她就凑过来说:“这里好不好你就看看我,我活了100多岁。”罗婆婆就在“幸福园”走完了一生,那一年她106岁。

  孤独比死亡更冰冷。老人总是竭力发挥自己的“余热”,却也无意间在年轻人心中竖起万丈光芒。

  交汇点记者采访养老院里的“小家长”李佳树

  三“代”同堂

  养老行业无可避免要面对衰老和死亡,哪怕在老人身上付出得再多,他们的生命也是一个向下的过程。

  “一般家庭都是等到老人年龄很大了,完全动不了才送来。”李佳树说,在“9073”的中国养老模式里,90%的老人是家庭自我照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由机构代为照顾养老。目前,住在幸福园的老人,平均年龄高达85岁。

  92岁的左奶奶也是不得已才来到这里。人老了,最日常的洗澡都成了危险的事。不常洗澡的左奶奶好不容易洗一次就出了事,整个人滑倒在自家浴室,撞碎玻璃门,划伤了大腿,住院治疗后被送来养老院。

  过去她真不愿住养老院,觉得这里属于被遗弃的人,但在保姆和养老院之间,她还是选了后者。“我一个人在家,万一被保姆欺负了怎么办?”居家的日子,电视机是左奶奶最亲的“人”,抱着遥控器就是一天,电视剧和生活分不清。

  到养老院是“对生活的妥协”,期望值也不高,来了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什么都不要烦”。对于一个年事已高、一直独居的老人来说,有现成的吃喝,有人服侍拉撒,就知足了,而多认识几个熟面孔,有事无事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就已经是赚了。

  截至2019年,中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失智人口的1/4。不少年轻一点的老人,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养老院。

  70多岁的杨大兰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儿子冒着大雪,找了一夜,才把她领回家,如果再迟点,老人可能就冻僵了。被送到养老院时,杨大兰这位昔日叱咤商界的南京一家百货公司老总,不仅失去了记忆,整个人因为吃饭少,瘦得只剩60多斤。

  1986年出生的杨凌筠对于这样的老人特别能共情。杨凌筠的亲奶奶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她亲眼目睹了一年又一年,奶奶忘掉了一个又一个亲人:女婿、儿媳、女儿、儿子……如今,就只认得90岁的爷爷一人。

  有一天杨凌筠发现,奶奶偷偷把客人带来的水果“藏”得到处都是,被发现后不给拿,说要留给儿女吃,杨凌筠哭了:记忆不见了,但爱并不会消失。

  在养老院工作三年,事情不少,收入不高,但杨凌筠一直踏实地干着。她知道,喂老人吃饭就像哄孩子,要连哄带骗。

  养老院的休闲室里,四五个老人围着电视,或站或坐或躺。门一推开,撞上轮椅上爷爷直勾勾的眼神。“他以为你们也是志愿者!”杨凌筠说。

  志愿者,是养老院里的又一波年轻力量。

  周末,东南大学、南京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就会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陪老人聊天,包饺子,甚至开运动会。

  李佳树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还给学生们出主意,怎么打开老人的话匣子。“学校里面新鲜、有意思的事,可以跟他们说说,也可以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特产。”如今这个名为“志愿者联盟”的微信群里已经有279人,老人们都盼着大学生来的这一天,跟他们说说外面的世界。

  国庆节,志愿者们帮老教授马爷爷把红旗贴在脸上

  幸福园有37位员工,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在养老服务上,年轻人有自己的优势。知识面广、会网购,也更容易接受新理念。很多人不知道,哪怕一个轮椅也有很多种,什么样的老人适配哪一种轮椅,往往只有年轻人搞得清楚。但在李佳树看来,养老院也需要“老中青”人才梯队。有的岗位 ,经验比年龄更重要。比如护理人员,他们需要干的活很多,收拾房间卫生、打水、打饭、洗脸、按摩、剪指甲、甚至吸痰、导尿、清理大小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更能胜任。

  夏玲娣干过油漆工。油漆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挥发性物质,她的嗓子哑了之后,丈夫就不让她干这行了。一开始到养老院,夏玲娣内心排斥:“我不干这行,糟死了!”当时的院长看透了她要强的个性,整天让她跟在他身后看,就是不给她动手的机会,时间长了,夏玲娣自己憋不住了,主动请缨。

  在养老院工作了十几年,夏玲娣已经是护理部主任了,在很多事情上她有经验,家属和老人就爱找她。

  比如,卧床老人最容易长褥疮,只有夏玲娣有办法,有的老人有甲沟炎,专程请人来修理一次要200多元,夏玲娣分文不取就搞定了。

  繁忙的工作之外,护理员也是许多老人生命最后一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送走一个老人,夏玲娣心里就空一次。

  4000元起步的月薪,可能是一些年轻人待不长久的原因,而人到中年的护理员从事这一行最怕面对的反而是他们自己的子女。

  “孩子出去相亲,一旦提到‘我爸/我妈在养老院工作’,就很容易失败,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就是伺候人的活儿。”夏玲娣说。

  人情冷暖

  养老院是个五味杂陈的地方,更何况这样一个在民居之间的“嵌入式”养老院。来这里养老的人,家基本上就在方圆三公里之内,离开家,仍然能和子女维持着“一碗汤的距离”。但距离有时候是在心里的。

  今天中午,夏玲娣刚在养老院里抹了眼泪。起因是,一位老人的手表不见了,家属想也不想就对夏玲娣说:“不是你们拿的是谁拿的?”她说她可以用手给便秘老人“抠”大便不嫌脏,但受不了这种委屈。干了这么多年,她还是洒脱不起来。

  作为老人进入养老院后的贴身服务人员,夏玲娣也成了院里面的老人和院外的子女沟通的一座桥。

  她要把老人的情况随时汇报给子女。

  天冷了,牛爷爷没有厚的棉裤穿。她告诉牛爷爷的儿子,结果快一年了,棉裤也没送到。夏玲娣就自己请志愿者帮忙,看看家里有没有闲置的棉裤。

  一位老人被送来两年,儿子说忙一直不来探望。一天半夜,老人出现脑梗倾向,夏玲娣赶紧打电话,儿子还是没来,最后高大的院长李佳树自己背着老人跑医院。医院要家属签字了,儿子才现身。这样的情况,在这一家发生过两次。

  子女的情况有时候她又不能告诉老人。

  左奶奶最近情绪很低落,女儿平时一周来两三次,现在快一个月了都没来,尽管也通电话,但老人心里不踏实。嘴上说“你来不来无所谓”,但挂了电话,左奶奶天天哭。

  夏玲娣是知道内情的,左奶奶的女儿生了病,她不想让老母亲担心,所以一直瞒着。夏玲娣也只能跟着一起瞒,尽力开导左奶奶。

  病愈后的女儿带着外孙再来养老院时,左奶奶一把抱住外孙大哭:“我以为你们不要我了!”

  养老院几乎所有的老人都羡慕尚玉琴。

  “你认识我吗?”“认识!”“我是谁?”……走进尚玉琴的房间,56岁的儿子邓先生正在一边出题“考”着88岁的老母亲,一边将床头摇高,把从家里带来的冰糖炖梨汁给老人喝。

  56岁的邓先生每天都来探望88岁的母亲

  “前几天她发高烧,38度以上连续烧了三天,这会儿才好。”邓先生说,母亲是帕金森症晚期,进食困难,之前出院的时候医生判断还有3个月,如今已经撑到9个月。

  邓先生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除了疫情期间情况特殊,他每一天都会骑电动车来看望老母亲。“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现在退居二线了,工作比他们轻松,时间也更自由些。兄弟姐妹之间,谁多一些少一些都不是问题。”

  “疼!”听到母亲的声音,被幸福园评为“最佳家属”的沈先生立刻走过去问:“要大便吗?”

  夏玲娣说,有的儿女人不来,但会偷偷给她发红包,让她多关照自家的老人,夏玲娣不要,“照顾他们是我份内的事,我不会再收你们的钱。其实,他(她)就盼着你们来,你们来看一眼,他(她)喝白开水都开心!”

  结束采访,在幸福园的走廊,又遇见了那位坐在轮椅上的董爷爷。朝他挥挥手,他迟疑了片刻,也举起右手打招呼,嘴巴咧出了个弧度。而旁边的李必云奶奶知道院长李佳树要下班了,就小碎步跟在他身后,像对待孙子一样,用南京方言反复念叨:车慢慢开噢,不急滴……

  交汇点记者 陈洁 王宏伟/文 魏琳娜/摄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