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人类和动物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近日,眼尖的市民在江边观察到,个别江豚有点不一样:一改往日矫健身姿,肚子圆滚滚。这是要“添丁”的表现,每年4-6月是江豚繁殖高峰期。
江豚摄影队 徐定明/摄
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近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在南京浦口区三桥下、鼓楼区中山码头、江宁区新济洲等6个监测点位考察江豚活动情况。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人员和志愿者发现,今年1-4月,保护区内长江江豚集中分布在潜洲水域、梅子洲北岸水域、新济洲-子汇洲水域,江豚整体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随着江豚活动范围扩大,保护区新增4个临时观测点,去年下半年工作人员在其中2个点观测到江豚身影。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拿出手机定位给记者看:“这里曾是江心洲外江的锚地,用作停船场地。停用后,船舶噪音消失了,江豚来了。”今年春天,锚地附近江边频现江豚身影。此外,监测人员在南京浦口区的定山城市客厅闻涛广场也观察到江豚出没。“江豚活动空间增大说明江豚更自由。”
在自然环境下,去年上半年长江南京段的50余头“常住”江豚养育至少4头小江豚。去年1-7月,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共监测到江豚1162头次,其中大胜关长江大桥水域监测到的江豚数量较多,日均监测数量超5头次,最多的一天监测到56头次。
为了这一份又一份惊喜,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不断完善江豚保护管理机制,完成保护区勘界立标,建设江豚救护基地,构建“水上、水下、岸线”立体监测体系,完成江苏省首个江豚监测站建设,打造全国首个江豚书屋、江豚邮局等。
一系列措施使得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10月,该保护区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5月,保护区获得中国动物学会授予的“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称号,在长江江豚种群监测、野外保护与管理、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及示范效应获得动物学专家认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