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江苏“最美职工”|“绣郎”朱军成:匠心筑梦,飞针走线三十载
2022/05/09 09:09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33年间,一枚绣针、一根丝线成为了朱军成生活中最密不可分的“挚友”。清晨,端坐在绣绷前的朱军成开启了他“绣郎”的一天,一段指尖上的技艺就此拉开帷幕:轻挑慢捻地细描着千丝万缕的针线,角度不一的针法在绣布上来回穿梭,时而纵横交错、时而疏密重叠,乱而不杂、密而不堆。一幅幅“以针为笔,以线为色,似绣似画,画绣一体”的乱针绣作品在朱军成一针一线的错落中应运而生。

  “把艺术做成简单化,才能算解决传承问题。把产业做成规模化,才能让艺术走得更远。”在朱军成的推动下,宝应乱针绣从开始的“指尖技艺”一跃成了现在的“指尖经济”。目前,宝应拥有刺绣企业40多家,绣娘4000余人,年销售额上亿元。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扬州市礼好一然绣研究院艺术总监、宝应县新联会会长朱军成江苏“最美职工”称号。

  展雄心——绣郎撑起“半边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主修油画专业的朱军成在常州不经意间接触到了改变他一生轨迹的乱针绣。陈列在刺绣工作室里的乱针绣作品,远看像画、近看像绣,一下便吸引了朱军成的眼球。此刻,一粒怀揣着“下海梦”和“刺绣梦”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发芽。“行动派”的朱军成当即决定“弃画从绣”,拜师学习乱针绣技艺。“刺绣这行当自古以来就是‘女红小技’,你一个男人学刺绣做什么?能做好吗?”面对老师提出的诸多质疑,朱军成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应了句,“我可以!”

  初次接触刺绣的朱军成还是被一枚绣花针来了个下马威。“这又细又小的绣花针不好驾驭,完全不听使唤,紧张得我满头冒汗。”朱军成笑着回想起当年的窘境。两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凭借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对色彩的敏锐感知,朱军成从当年拿不起绣花针的刺绣“小白”摇身一变成了掌握乱针绣全部技法的“熟手”。颇有灵气的朱军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乱针绣第二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的关门弟子。

  “和苏州盛行的平针绣相比,乱针绣没有那么光滑平整的效果。”继承名师衣钵的朱军成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常年对着四四方方的绣布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乱针绣作品“提档升级”?“针法是乱针绣的灵魂,想让作品更有质感、更传神,必须要在这上面多‘做文章’!”潜心钻研数年的朱军成借鉴了中国画中勾、衬、擦等技法,创新了“斜纹针”“松叶针”“枫叶针”“草形针”等20多种针法,呈现出来的绣品也更加灵动,富有韵味。

  正所谓“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考虑到初入门槛的新人们,朱军成着手对乱针绣工艺进行改良,删繁就简,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创造出了集“时节、针法、画理、绣理、自然”为一体的“一然绣法”,由此也奠定了“宝应绣”在全国的行业地位。师从朱军成多年的绣娘朱步花告诉记者,“朱大师的‘一然绣法’通俗宜懂宜学,上手也快。色彩采用深中浅三点比较,冷暖对比的着色方法,做出来的绣品也更生动形象。”

  绣线越细,绣品则精。为了弥补刺绣作品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缺点,朱军成还将目光瞄向了“劈丝”这一技巧。“最多时一根绣线被我分成了32支,每支相当于蚕丝的一半那么细,肉眼几乎很难看见。”而朱军成就用这细线,让乱针绣成真正成为了挂之墙上,饰之框内,可远观,可近赏的艺术品。

  下苦心——练就指尖“针功夫”

  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凭借着一根细银针练就出的“指尖”功夫,朱军成在乱针绣领域里闯出了一片天地,铸就了一份独属“宝应绣”的辉煌。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绣品见证了朱军成高超的工匠技艺,更包含了“绣郎”成长之路的酸甜苦辣。

  耗时8个月精心构思,摘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的绣品《父亲》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作品中,朱军成运用井纹针,采用针法交错,多层叠加的着色方式,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脸风霜、满脸沧桑的陕西老农面孔。他的面部、手部、颈部的粗糙皮肤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人物的造型神态也被朱军成拿捏的十分到位,尤其是沟壑般的皱纹,晶莹欲滴的汗珠,跳动的青筋以及充满企盼与探寻的目光直击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不但高度还原了原作的艺术魅力与视觉冲击力,还通过针法的灵活转换、丝线的相互印衬,让《父亲》这幅绣品具备了“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艺术效果。

  在朱军成看来,刺绣是手上的“真功夫”,更是心上的“细功夫”。在朱军成的名师工作室内,一幅绣品《过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浓浓的新春氛围扑面而来,12名孩童表情各异,胆大的挑着鞭炮,胆小的捂住耳朵,完美诠释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美好愿景。恍惚间,仿佛听见了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然而,这惟妙惟肖的作品背后离不开朱军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历时一年多的匠心打造,这幅构思精巧、充满幼时年味的作品终于在他的手中诞生。朱军成手指着一块红色对联的区域笑着告诉记者,“这块光影效果没做好,被我打磨了无数次,绣了拆,拆了绣,都没赶上当年的‘百花杯’评选。”对于乱针绣的打磨,朱军成一直笃信“沉淀才能有深度,打磨方能出精品”。正如他所言,艺有大成,精工敬业者,才能称得上大匠。

  2003年,初展锋芒的朱军成靠着一幅《橡树林》赢得了“百花杯”的满堂彩;2004年,赠送国际展览局 7 位领导人的刺绣肖像国礼,倾注了他全部心血;2005年,他主持绣制的大型壁画《浦江两岸尽朝辉》、《晨起》双双“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风风雨雨三十年,就这样,朱军成的乱针绣作品遍布全国,相继走出了国门。在他的飞针走线下,乱针绣也从“深藏闺阁人不知”奔向了全新的盛世。

  得人心——跑出富民“加速度”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怎样带动乡亲们致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成为了朱军成常年思考的问题。投身实业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在朱军成等优秀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乱绣针行业的队伍中,一家家刺绣企业也相继在宝应县里安家落户。这其中还不乏20多岁的“绣哥”,60多岁的“绣爷”,也包括子承父业的朱志丹。现如今,宝应拥有刺绣企业40多家,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60多人,年销售额也一路飙升至上亿元,成为了全国“实力派”的乱针绣产业基地之一。

  表彰词中这样写道,“扬州市礼好一然绣研究院院长艺术总监、宝应县新联会会长朱军成,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是带领百姓致富的非遗传人。他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展示了产业工人队伍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这枚小小绣花针为我们绣出了美丽图景,更‘绣’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提起朱军成,绣娘朱步花激动地告诉记者,“跟着朱大师走,咱的年收入也蹭蹭往上涨,基本上超过了4万元。”“纵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正是在朱军成的引路下,朱步花完成了从“三无”农村妇女到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逆袭之路,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但朱步花也只是宝应千名绣娘的小小缩影。

  但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高端绣品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绣品题材又将如何“破圈”迎合新市场、新人群?面对这些,朱军成心中早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打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注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意向到具象,尝试在绣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用独特的艺术风格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花路’;一方面创新产业思路,拓宽销售渠道。结合市场现状,采取‘定制化’服务,现已将乱针绣‘嫁接’到了年轻人喜欢的文创用品上。未来,我们还会围绕‘补链、强链、延链’下功夫,专门成立乱针绣合作社,采取‘线上+线下’产销模式,多举措拓宽乱针绣的销售渠道。”对于未来,朱军成信心满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张晨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