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激荡“精神力量”,凝铸“精神谱系”,这些大咖有话说
2019/09/21 22:43  交汇点  

  

  21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华日报社主办的“献礼70华诞精神力量”理论研讨会在宁举行。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省委党校、省委党史工办、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档案馆、省党史学会、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及省内部分革命历史纪念场馆负责人等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现将研讨会上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

  

  报人要当“麦田的重整者”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报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办报人在这种巨大冲击下有忧患意识是正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应该怎么办?

  要看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是世界性的,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文字崇拜,西方是语言崇拜,文字崇拜使报纸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盖棺定论”的意义。中国人对文字的这种敬畏,使得尽管都面临互联网冲击,但中国报纸情况要比西方好得多,如果说报纸真的哪一天要消失的话,我想中国这一天的到来肯定会比西方要晚很多。

  尽管受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和挤压,但报纸特别是党报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这既是读者的客观需求,也是社会的客观事实。越是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主心骨和主旋律。在信息爆炸时代,人很容易手足无措,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定心丸,众声喧哗中需要权威的声音。主心骨和主旋律,在中国主要依靠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

  总的来看,报纸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是处在“柳暗花明”的拐点上。“柳暗花明”拐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办报人不仅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要当“麦田的重整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拼速度是不行了,报纸特别是党报要观点立报,今天的党报应该有好评论文章、好理论文章、文化深厚的好副刊。在自媒体时代,报纸特别是党报要向高度发展、向深处开掘,成为让人仰视的媒体。

  新华日报推出“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系列报道,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的要求,体现了新华日报的创新能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党报要把挖掘、阐释、弘扬精神力量作为重要职责;二是新形势下党报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上,充分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形成了可以长久涵养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主航道里面最耀眼的浪花,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动阐释,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先进的内核和宝贵的精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以贯之的,具有实践性、民族性,拥有崇高的道德和品德,从而能产生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伟大精神是伟大梦想的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意味着中国发展出现历史性变迁,也意味着需要有伟大精神塑造我们的时代灵魂。在不断吸纳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和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精神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日益丰富,成为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伟大精神是伟大斗争的力量源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有伟大精神支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精神支撑是战胜它们的重要源泉。

  伟大精神是推进伟大工程的精神支柱。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必须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改变了中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伟大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根基。伟大精神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猛进的精神根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更加积极展现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取向,构建起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强大精神力量。

  江苏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

  

  从红色档案中读懂红色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苏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诞生了以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红色精神,成为党的红色精神中的江苏谱系。这些红色精神最为原始的版本,则记录在档案中,保存在档案馆库房内,成为重要的党史资源、各级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红色档案记载红色精神。我省各级党委档案馆,保存着大量记载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江苏大地上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珍贵档案。这些红色档案中所彰显的红色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用好用足用活这些红色档案,是“档案姓党、档案为党、档案护党”“为党护旗、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以档案诠释红色精神。红色档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建构正向正能量精神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坚持用团结稳定鼓劲的档案精神产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用红色文化沁心、用红色精神洗礼、用红色基因浸润,在全社会厚植向上向善的力量。

  从红色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把伟大梦想变为美好现实,书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答卷,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四种革命精神,从中深入汲取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坚持和弘扬四种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定斗争意志。

  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副主任吴逵隆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江苏产生了许多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在党的历史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一直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江苏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我们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江苏工作和战斗过,这片大地上也诞生过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

  党的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就是我们党的重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是华中抗日斗争的主战场,是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江苏是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征、时代特点的改革创新亮点,推动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江苏干部群众敢闯敢试,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宝库中鲜明的“江苏符号”,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也是江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江苏省党史学会副会长顾永兴教授

  

  深挖江苏精神谱系的独特价值

  江苏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独特价值,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深掘江苏红色资源。江苏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斗争的重要区域,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无数的革命先烈在环境极其复杂和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勇敢战斗,充分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共产主义的执著追求。

  为强化答卷意识,挖掘好江苏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始终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价值追求。新四军壮大与发展、淮海战役胜利都再次证明,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为实现初心使命提供有力精神支撑,承载续写好红色家谱,凝聚共识的力量。江苏是党史军史战史资源大省,熔铸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作为党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而且要进一步挖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苏大地上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故事,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历史借鉴,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精神营养和智慧,凝聚接续奋斗的共识和力量。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尚庆飞教授

  

  打造江苏精神新谱系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传承弘扬共和国精神,打造江苏精神新谱系。精神根植于文化土壤,同时是对文化的概括和提升,共和国精神深耕于中国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今天传承弘扬共和国精神,打造江苏精神新谱系,必须要在两种文化土壤里找源泉。

  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今天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给了中国人无穷无尽的滋养,在世界文化涤荡中站稳了根基。江苏大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我们概括总结共和国精神,挖掘江苏新精神谱系,也要注重从优秀文化出发,特别是从包括江苏在内的江南文化中追根溯源、提炼升华。

  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代表时代前沿方向是当代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优势。革命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产生了很多精神,比如“四千四万”精神、华西精神等。可以说,江苏每一次大的跨越,都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理念,丰富了江苏精神内涵,成为共和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研究员

  

  不断赋予“四千四万”精神新内涵

  “四千四万”精神诞生于改革开放、植根于群众实践,是从江苏大地生长出来的原生型精神形态,富有穿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如今,“四千四万”精神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四千四万”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江苏进行基本现代化探索、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精神动力。

  “闯”字当头,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闯出新天地。改革初期,苏南早期创业者们不仅敏锐地洞察到历史性机遇澎湃而至,而且极富胆识、极为睿智地找到了抓住机遇的办法,书写了江苏发展史的辉煌篇章,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今天,江苏经济的家底早已今非昔比,但摆在新一代江苏人面前的问题挑战还很多。更要继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中“闯”字当头的宝贵品质,敢“闯”善“闯”,迎难而上,在风云激荡的市场环境中勇拓新局、制胜未来。

  “创”字为先,将创新基因植入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当时的基层创业者们身上有那么一股舍我其谁的创业激情,有那么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魄力和勇毅。当前,江苏致力于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新是华山一条路。省委提出新“四千四万”精神,其中关键一条就是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要汲取丰厚的创新养分,涵养深厚的创新底蕴,用更强的创新能力去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创造发展前沿的“千姿万态”。

  干在实处,传承重视实业实务的厚重文化。“四千四万”精神的形成,基本是围绕实体经济展开的。这种重视实业实务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支撑起江苏制造的筋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苏尤其需要传承好重视实业实务的优良文化,不断赋予“四千四万”精神新内涵。

  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布成良教授

  

  新时代江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是以某种理论和价值作为支撑的,中国道路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精神的力量和价值的支撑。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反映,它积极反作用于中国社会实践,是中国道路的价值支撑,是支持中国道路的精神动力。江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缩影,可以说江苏精神是支撑江苏实践的精神动力。那么,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新时代传承和创新江苏精神需要遵循的规律是什么?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在一元和多元中把握江苏精神的内涵。江苏是中华文化南北交汇、交融的地带,历史上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数度激发文化能量的传输与整合,形成江苏自己独具个性的精神血脉。对江苏精神不能随意性、简单化理解,而应从多元和丰富内涵层面进行多重解读。

  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中理解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精神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是在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上的升华,是一个动态概念。江苏精神与中国精神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呼万唤的新时代坚持创新,把握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实现创新,危中求机,变中取胜。走过了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谱写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

  

  用中国精神铸造新时代自信文化之魂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形成了强大的中国精神,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精髓。其实践表达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指针。这些科学理论成果所演绎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相结合,科学理论指导中国不断发生历史性的社会变革。

  中国精神是中国自信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升华,不断实现着文化自信和自信文化的有机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凝炼形成的自信文化,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人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对中国力量可依赖性的正确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义性的深刻把握,对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诸多风险的敏锐洞察,对战胜困难、攻克障碍,达成民族复兴目标并争取美好前景所具有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强是自信文化的深层力量。

  中国精神要靠时代新人传承弘扬。中国精神最活跃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要深入研究中国精神在江苏各地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充分发挥地方实践及宝贵精神的立德树人功能。实践证明,社会主体只有认清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站位、未来定位,只有在奋斗征程中通过内外兼修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激情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实践的深度互动、完美融合。

  文字:颜云霞 魏晓敏 整理

  图片:余萍 摄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