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时政 > 正文
城事 | 黄海边这座“绿巢”,靠什么吸引“院士天团”赴约?
2021/11/14 21:23  新华报业网  

  十年精心培育,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繁茂大树。十年笃定前行,也足以让一座城市实现转型跨越、蝶变跃升。

  盐城,有座“绿巢”,栖“凤”十载。

  11月13日,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为主题,2021中国盐城第十届环保产业博览会在黄海之滨开幕。这次活动有多重要,“瞭望君”带您看看“院士阵容”就可见一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张全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林占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邵益生、周少奇、李满春……

  “盐城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持‘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的信心决心,以生态夯实基底,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盐城经验。”盐城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致辞中说。

  在全球绿色产业版图烙上“盐城印记”

  十年前,盐城坚定不移踏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目光投向蕴含无限可能的绿色新经济,规划建设全国首个环保科技产业园,举办首届环保产业博览会,在全球绿色产业版图一举烙上“盐城印记”。

  一组数据显示,前9届环博会,累计参与国家和地区超35个,参会参展人数突破110万人次,落地重大项目近100个,带动环保领域投资金额超200亿元。此届环博会,20个项目集中签约,包括总投资50亿元的智能制造、总投资30亿元的电子信息等重大产业项目14个;土壤污染修复处理技术转化、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一体化技术转化等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6个。盐城环博会已成为国内环保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平台之一。

  十年间,从省市共建到国家重点、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从聚能蓄势到厚积薄发,在盐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黄海湿地成为中国首个滨海类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耕以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充分释放内循环市场潜力、提升外循环层次水平,盐城表现可圈可点。

  环保产业集群在盐城先行构建。节能环保企业超300家,环保装备、环保滤料、节能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独具影响,而且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席之地。

  创新技术在盐城先导策源。建有2个国家级、2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工业烟气多污染物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积累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集标准设计、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品牌效应在盐城先发彰显。盐城环保科技城建成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盐城国际环博会规格层次不断提高,一届比一届精彩,超过35个国家110万人次来盐参展,成为立足华东、影响全国、辐射全球的重要业内盛会。

  十年春华秋实。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业已成为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影响力极大的国际性环保盛会。去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收入超7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在水处理、脱硫脱硝、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等领域,江苏环保企业全国领先。其中,盐城环保科技城承接全国水泥、玻璃、电力等多个行业企业的第一个脱硝工程,烟气治理装备制造全国市场占有率近20%,水泥、玻璃等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2%。

  环保产业的蓬勃生长,也有力推动盐城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更为实现“双碳”贡献盐城力量。今年,盐城经济总量有望突破6000亿元,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大数据、海工装备、石油机械等产业标识更为鲜明,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一个充满活力、独具魅力、更强实力的新盐城,正快速崛起在长三角城市竞争新版图上。

  一座“绿巢”靠什么引来18位院士?

  作为国内首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国家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全国唯一以“环保”命名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盐城环科城先后引进郝吉明、曲久辉、裴有康等18位院士和300多名产业领军人才加盟。

  小小“绿巢”,为何能吸引这么多高端人才?

  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看来,盐城环科城成立短短十余年以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以烟气治理为核心品牌,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环保产业支撑地方绿色转型的道路,快速成长为我国知名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引得多地环保产业园区争相前来“抄作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则认为,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大气治理产业在国内及至国际都有很高的声誉,这些年集聚众多的知名研发机构和行业上市公司。

  “8年前,第一次来盐城参加环博会,就给我不小的震动。盐城环科城引进代表性环保产业入驻,通过举办博览会、论坛等形式,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国环保产业园里,盐城环科城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龙头企业集聚度最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连续参加八次环博会,本次环博会,虽然因事不能参加,但他用视频方式,为大家隔空作了一场“碳中和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牵头完成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成果攻克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难题,向高效治理烟气多污染物的目标前进一大步。“瞭望君”发现,项目成员包括李俊华、郝吉明、陈建军等,完成单位包括来自盐城环科城的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李俊华还有一个身份:清华大学首个校外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盐城环保科技城的清华大学盐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环科城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求贤若渴,真正把科研人员当成家人。”为了烟气治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陈建军带着全家搬到盐城环保科技城。

  “盐城亭湖区与多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两院院士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落户50多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成为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除了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区里还帮我们一家安排人才住房,解决孩子入学问题。”陈建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以实验室为“苗圃”,以环科城为“中试”基地,吸引更多环保企业落地。

  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盐城环境研究中心孵化出来的高科技企业,目前科研团队已有45人,申请专利17件。公司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后李兵对企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我们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已在钢铁烧结、水泥、玻璃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

  登高望远换道超越新起点

  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是本届环博会的重头戏。

  中国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十四五”重点专项工作。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盐城为加快突破“双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3060”目标实现,依托盐城环保科技城境内优势研发资源、重点企业,辐射长三角绿色环保产业各领域,组建市场化运作事业单位。

  目前,盐城环保科技城已建成全国首个低碳体验区,设立国内最早也是唯一参与区域碳市场交易的地方平台,拥有国内第一个行业级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上有独特的先发优势。该中心是亭湖区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郝吉明、张全兴、曲久辉、贺克斌等院士加盟,将立足盐城、面向长三角、放眼全国,针对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加速“双碳”人才培养,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孵化更多优质项目。

  更多的创新元素,在本届环博会成为吸睛亮点。

  今年4月,盐城开通试运行全国首条SRT列车线,运行半年来,以成本低、运量优、智能环保,而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出行的首选。超级虚拟轨道列车SRT是株洲中车全球首创,融合轨道列车与常规公交的各自优势,打造的介于地铁和BRT运量之间的中运量跨界新型交通工具。本届环博会全面展示超级虚拟轨道交通SRT新技术,并启动正式运营仪式。

  “绿巢”环保创业大赛举办四届,遴选的近20项成果已成功转化、推广应用。今年继续举办第五届“绿巢”环保创业大赛总决赛暨“五新”技术成果发布会,9个项目参加决赛,并进行环保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布,展示业内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

  “环博十年,不仅是盐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登高望远、再铸辉煌的新起点。”曹路宝说。

  接下来,盐城将以开放链接全球,厚植绿色经济新动能,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放平台效应,在技术交流、项目共建、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的全球通达能力、要素运筹能力、供应链辐射能力;

  以创新驱动转型,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积极探索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一体发展路径,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绿色标准的最新装备产品;

  以生态夯实基底,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发挥好湿地碳汇优势、世遗生态优势、新能源先发优势,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盐城经验。

  向海发展,长风奋楫。盐城全力书写的一个个绿色故事,正成为绿色发展时代长卷上的精彩章节,成为这座城市用足生态优势换道超越的新赛道。

  撰稿 麦田

  图片来源 盐城市亭湖区委宣传部

  编辑 谷雨

  值班主编 孙巡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