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走近博物馆的老房子,它们是凝固的历史,门窗里装满故事
2019/05/16 20:20  新华报业网  于锋 王宏伟  

  

  果戈里说过:当歌声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言说。建筑诉说的,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情感和文脉,对于博物馆来说,建筑绝不仅仅是外壳,它是文脉的载体,也是城市的地标。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天让我们把目光从展柜内的奇珍异宝上移开片刻,看看那些本身就是文物的博物馆建筑,穿越历史的迷雾,听听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南京博物院

  文运即国运

  

  走进南京博物院大门,纵深开阔的广场尽头,一座黄色玻璃瓦铺顶的仿古建筑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它的背后就是苍莽绵延的紫金山,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显得朴实、气派而又灵动。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展馆被称为“老大殿”,已经被列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老大殿是民国建筑探索的中西合璧风格的结晶,当时的建筑师们主张用西方建筑工艺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在南京留下了很多“大屋顶”官式建筑。南博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5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召开了一次会议,由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建筑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李宗侃、徐敬直、杨廷宝等13人各自提交的场馆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最后徐敬直的方案入选。评委会希望博物馆的场馆尽量体现中国早期建筑风格,而当时大型完整的唐代建筑还没有被发现,但是营造学社已经发现了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宝坻县广济寺、山西蓟县独乐寺等一批辽代建筑,因此建议将设计方案仿清式改为仿辽式,最终徐敬直、李惠伯以奉国寺为蓝本,设计了现在的老大殿。

  老大殿1936年5月动工,1937年7月发生卢沟桥事变,8月淞沪抗战打响,12月南京沦陷,工程被迫停工。抗战胜利后,工程再度继续,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央博物院”也没有竣工。今天,走进老大殿的观众会发现,斗拱和室内屋顶均无彩绘,就是保留了当年工程进度的结果,这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南博老大殿就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中国从战乱到安定到富强的每一步,都投射在它的身上,如今它身边又有了潘谷西、陈泰宁等建筑大家设计的建筑,它们一起组成了中国博物馆一部浓缩的历史。

  南京市博物馆

  延续千年的建筑群

  

  春天玉兰花开,香气四溢;秋天银杏叶落,如黄金铺地。这是近两年在博物馆粉丝中人气颇高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南京市博物馆。在古城南京,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很容易被人混淆,为了区分,博物馆爱好者们往往将后者称为“市博”。南京市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十万件左右,在江苏省各博物馆内位居前列。而她所坐落的地点——朝天宫古建筑群同样是“国保”级文物,被称为“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早在公元前472年范蠡在南京筑越城(南京建城史的开端)之前,吴王夫差就在朝天宫所在的冶山上设置“冶官”,冶铸兵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朝天宫建筑的命运随整座南京城的变迁而载浮载沉,先后“变身”为东晋西园、南朝总明观、唐代太极宫、北宋天庆观、元代永寿宫、明清朝天宫、太平天国红粉衙等。

  清末的战火中,朝天宫建筑群遭遇破坏。战后,两江总督曾国藩拨款重修朝天宫,将道观改为孔庙,原来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被搬到这里。这次重修,奠定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朝天宫建筑群的大体格局。

  从最南面的“万仞宫墙”开始一路拾级而上,经过泮池、“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一直到最后的飞霞阁、景阳阁、御碑亭,建筑群的庞大令人惊叹。不知不觉中,游人已登上了冶山,体会到和游览镇江金山寺一样的“只见寺,不见山”的奥妙。而这仅仅是朝天宫建筑群中间的中轴线。专家介绍,朝天宫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是当年的江宁府学文庙,西轴线是卞壸祠和卞壸墓;东轴线是府学所在地,目前尚存明伦堂和少量房屋,现为江苏省昆剧院。

  1973年,南京市博物馆迁入朝天宫建筑群,古老的庙宇内陈列着承载南京厚重历史的文物,常设有“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云裳簪影——馆藏宋明服饰展”等展览。

  朝天宫建筑群还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孩提记忆。棂星门前的石头台阶,是南京最有名的“滑梯”,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爬上再滑下,收获速度带来的欢乐,这是当年在这里打造庄严府学的曾国藩不会预料到的欢乐图景。

  南通博物苑

  展馆与园林有机结合

  

  作为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坐落于南通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内依然保留着多座历史建筑,见证着创办者——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兴办博物馆事业的艰辛与沧桑。

  1905年,晚清状元张謇凭借着个人的财力,在通州师范学校以西购地移冢,平土筑垣,兴建南通博物苑,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办馆宗旨。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诞生于114年前的博物馆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依然有如今的文博场馆值得借鉴的地方。

  张謇认为,博物馆展馆之间“贯通之地宜间设广厅,以备入观者憩息”,“隙地则栽植花木,点缀竹石”,通过环境的营造来减少或消除观众的“博物馆疲劳”。除陈列文物标本,南通博物苑还饲养禽鸟,开辟花坛药圃,广植花木,安排假山、池沼及亭台楼榭等园林设施,形成一个既是博物馆又兼具动植物园及传统园林性质的优美组合。

  百年风雨沧桑后,如今的南通博物苑内还留存有南馆、中馆、北馆等历史建筑。建于1906年的南馆是英式二层洋楼,曾是苑内最主要的陈列室,今设“南通博物苑早期陈列复原展” ;中馆是苑内最早建成的场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最初为测候所,现在常设“南通博物苑苑藏碑帖展”;北馆1911年9月落成,是上下各五开间的二层楼房,目前是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南通博物苑历史保护区

  南通博物苑的历史建筑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馆、中馆、北馆构成南通博物苑的中轴线,两侧是苍天的古木和郁郁葱葱的花坛苗圃。今天的南通博物苑依然呈现出陈列馆舍与园林环境有机结合的形式,散发出浓郁的本土化民族特色。

  苏州博物馆

  绘得出锦绣绘不尽沧桑

  

  王建康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保持古典园林风格的忠王府与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比邻而居,共同构成了既传统又现代的建筑风格。

  忠王府原本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但是从三国时起,一直是名人宅第,原本还是大名鼎鼎的拙政园的一部分。1860年,李秀成攻破清军江南大营,随后攻占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地建立苏福省。当年10月,李秀成在拙政园一带修建忠王府,百余年沧桑,这座雄伟壮丽、错落曲折的宅院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集公署、住宅、园林于一体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忠王府内最有人文气息的要数文徵明手植紫藤,在庭院中亭亭如盖,枝萝漫卷。相传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交好,每年春天藤花开放时诸人常在此处宴饮,今天的“卧虬堂”匾额出自唐寅手笔,卧虬既指紫藤蟠屈似龙,又有名士隐逸之意。每年10月,苏博的工作人员摘下紫藤荚,取出种子制成1000盒礼盒,成为苏博最浑然天成也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忠王府的彩绘堪称一绝。忠王府自大门、仪门、大殿(包括正殿和后堂)梁枋均施彩绘,梁头、枋端亦多饰有如意头式的彩绘。经统计,忠王府共有彩绘495方,其中3/4为山水、花鸟、走兽及绚丽的锦纹,寓意吉祥,如钱蝠寓意全福、柏鹿寓意百禄、蝠磐寓意福、蜂猴寓意封侯等。其中最能代表太平天国艺术特征的当属龙凤纹,可惜大多在李鸿章攻占苏州后被涂刷,仅有正殿东西次间脊桁上的两方“凤穿牡丹”幸存。“苏式彩绘”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著称于世,忠王府的彩绘与壁画是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

  从拙政园到忠王府,其后还先后被改建成江苏巡抚衙门、八旗奉直会馆,直到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历史在这座府邸投下层层印记,就像那些被层层涂抹的彩绘,只是再好的丹青手,画得出锦绣图却画不尽历史的沧桑。

  镇江博物馆

  西式建筑见证近代风云

  

  走近位于镇江云台山麓、毗邻西津渡古街的镇江博物馆,首先出现在视野中的是一组精致的西洋建筑。这就是镇江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开放包括镇江在内的多座城市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在镇江五十三坡建造了领事馆,山下沿江就是租界。镇江英国租界见证了清政府的屈辱与软弱。1888年初,洋巡捕殴打中国小贩,激起了群众怒火,人们放火焚毁了英国领事馆及巡捕房等。在汹汹民意面前,无能的清政府竟选择了向英人屈服,出资赔款,于1980年重建了英国领事馆。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出租界,并于1933年10月将领事馆的房产卖给了当时的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騄,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如今坐落在镇江博物馆内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共有五栋,主楼为东印度式,是当年总领事的办公楼。其他四幢为歌德式建筑,分别是当时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官邸、职员宿舍以及服务设施。五栋建筑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墙壁为青砖,全钩白色灯草缝,屋顶为瓦楞铁皮,木材是花旗松。五栋老楼如今作为办公区和展厅使用,设有“馆藏佛教文物精品陈列”。

  徐州博物馆

  汉墓、采石场、清代行宫

  

  一座博物馆内聚集了汉代采石场遗址、汉代诸侯王陵墓、清代帝王行宫,这该是多么魔幻的场面,这幕奇景就在汉风楚韵的徐州博物馆内呈现,彰显着徐州这座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徐州博物馆西南侧,“我们分别于2004年、2011年末至2012年初两次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前后发现采石遗迹68处、采石坑五个,以及多处大小不等的平台及台阶遗迹。”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介绍,采石场遗址内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包括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钵、瓮、罐、盆、釜等生活用器。徐州汉代采石遗址直观地展示了西汉时期石料开采业特别是采石技术的状况,为研究汉代石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博物馆的北侧有一座土山,历史上曾长期讹传这里安葬着项羽的“亚父”、著名谋士范增,甚至连《魏书地形志》、《水经注》都称这里为“亚父冢”。传说在1969年被打破,考古工作者对土山下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号汉墓,墓中出土了全国第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以及包括鎏金兽形铜砚、鸟兽饰铜壶在内的近百件各种随葬品,从而证实这里是一座东汉古墓。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土山相继发现了二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墓主推断为东汉时期某位彭城王、王后以及一位王室成员。

  乾隆行宫坐落于徐州博物馆的东南侧。原丰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徐州地方官员在原禹王庙基础上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行宫。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南巡四次来徐州,三处住这里,对此地宜人的风景甚是喜爱,亲笔题写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徐州乾隆行宫目前还存有行宫大殿,内设“乾隆皇帝与徐州”史料展。

  

  乾隆行宫

  土山汉墓和乾隆行宫目前均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与汉代采石场遗址、碑园、徐州博物馆陈列主楼一起构成了以汉文化为鲜明特色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展示区。

  附件:江苏还有哪些博物馆历史建筑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省,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座,还有哪些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的博物馆建筑呢?

  

  苏州全晋会馆 现为中国昆曲博物馆

  南京民俗博物馆使用的是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宅第,是南京城南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改建而成;徐州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徐州户部山上,馆址是户部山民居建筑群中的余、翟两家大院;位于苏州人民路的苏州碑刻博物馆,坐落于苏州文庙府学内,所收藏的“四大宋碑”名闻天下;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全晋会馆同时也是中国昆曲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承昆曲艺术的重要平台;南通的如皋博物馆坐落于著名的水绘园之内;海安博物馆使用的则是民国名人韩国钧的故居;被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的扬州天宁寺内,开设有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

  交汇点记者 于锋 王宏伟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