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曾经“闭塞”的江南,怎样成为“人间天堂”
2019/11/14 18:39  新华报业网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上,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学者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三角方志文化等命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为主题,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回溯江南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对江南文化的赓续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我们讲江南文化,实际上是在讲江南文明,江南文明是几千年来江南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葛剑雄认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亚文明。

  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葛剑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对于“江南”,他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他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江南的名称,但当时的江南不是指长江下游,而特指长江中游,即现在江西、湖南一带的长江南面。从地图上看,安徽到南京这一段长江的走向是从西南到东北,所以现在的江南在当时被称为江东,有“江东子弟”等说法。

  此后千年岁月中,江南的范围慢慢扩大。从行政区划来讲,唐朝设立江南道,管辖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上海以及安徽到江苏这一段长江以南地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中又分出江南东道,治所设在苏州,管辖苏南、上海、浙江、福建及安徽和江西相邻的几个县。

  宋代设江南路、江南东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设江南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南京,管辖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洪武元年,又改称中书省(京师)。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将南京改称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置苏、皖两省。

  葛剑雄认为,如今的江南已成为大家固定使用的特有名称。狭义的江南,主要指明清时代江苏、浙江的八个府和一个州,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太仓州及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广义的江南,指的是江苏、上海、安徽的长江以南区域和浙江钱塘江流域,还包括江苏的扬州、江西在长江南面的几个县。

  从“江南卑湿”到“天堂苏杭”

  葛剑雄认为,无论是狭义的江南,还是广义的江南都具有相对共同的自然条件,“江南的地形地貌主要是平原、丘陵、河流和山地,即便有高山,距离平原也不是太远。”在江南内部,人们主要从事农耕稻作。先秦时,江南闭塞封闭,气候恶劣,在全国来说非常落后,以致于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长江以南气候恶劣环境差,多雨湿润,成年男人都不长寿)的说法,那时的人们对江南地区的生存环境心存畏惧。

  后来,随着气候的缓慢变迁,北方的黄河流域变得干旱,但江南气候却变得温和,反而越来越合适人类生存。随着两晋之间的永嘉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导致的南渡以及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导致的大规模南渡,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江南,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来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也得到充分开发,在经济和文化上越来越繁荣。至少在唐代以后,江南就已经成为诗人们心中向往的“远方”。葛剑雄说,白居易写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正是为了表达对江南的赞美。宋代后,又出现了“苏常熟,天下足”的民间俗语,“也就是说,只要江南的苏州和常州获得丰收,全国的商品粮就能够得到保证。”

  而明清以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在民间日益流传,充分证明了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已成为全国最先进和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文化上难以企及的高地。

  江南文化的四个显著特征

  在熟谙江南的葛剑雄看来,江南文化有四个显著特征值得细细把握,在今天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首先,江南在很多方面始终代表着全国的最高水平,不管是江南的学术、文学、艺术、民俗,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厚度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江南孕育了很多高雅的文化,如“百戏之祖”的昆曲正是诞生于江南。还有一些艺术门类虽不源于江南,却是在江南发扬光大,比如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琴艺术,是在江南被提升到更高水平。

  其次,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开放包容,“以永嘉之乱为例,很多北方贵族刚刚来到江南,开始并不习惯南方生活,他们吃惯了面食,就在江南试种小麦,但最终失败。于是,他们积极融入江南,将北方的文化与江南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江南文化。全国的文化精华被江南所吸收,客观上也养成江南开放包容的性格。”

  葛剑雄以自己所处的上海为例,众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民国时期,上海公共租界中的外来移民多数来自浙北,华界中移民多数来自苏南。在这座大都市,江南人特有的兼容并蓄的性格得到彰显,江南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一批高素质的、胸襟开阔的的人才涌现出来,“上海近代以来的名人,大部分都是江南移民或者移民后代”。上海开埠以后,拥有开放心态的江南年轻人积极出国留学,又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回江南,反哺一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江南文化。

  第三,江南商业文化传统历来发达。在中国古代儒家观念中一直重农轻商,但在宋朝以后的江南,重视商业文化,崇商从商的风尚日益突出。“明朝是,江南人口增加,赋税繁重,农业生产无法供养江南的富裕生活,官员、士人阶层纷纷意识到了商业、服务业的重要性。此外,江南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将对基本物资的利用推到了极致,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葛剑雄以苏州为例,明朝时富裕的苏州人讲究豪华的排场,婚丧喜事要大操大办,当时已出现类似于今天婚庆公司的行当,养活了一大批专业服务人员。在葛剑雄的家乡、丝织业发达的南浔镇,商人们很早就将眼光投向海外,纷纷学习洋泾浜英语,在将中国丝绸推到海外的过程中大显身手,积累了巨额财富。

  第四,江南的市民文化非常发达。葛剑雄指出,明朝时江南就已出现了当时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数量较多的市民阶层。这一阶层具有人口集中、有余暇时间、识字等特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

  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应从历史中寻求经验和借鉴。葛剑雄说,古代江南不同地域之间的往来一直频繁密切,江南拥有密如蛛网的水系,各地间人际的交往、物产的交流、信息的交换极其方便。以徽州为例,徽商往来于皖南和浙江之间,充分利用了新安江—富春江的水系,“徽州深山中所产的石料、木材顺流而下,运往浙江;而来自浙江的各种物资,也可以通过水运送到徽州。”

  反观现在,葛剑雄认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政府应打破不适当的行政壁垒,协调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建立利益共同体,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展望未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浙沪皖协同发展,既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又为区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总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真正建立在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先进的江南文化的基础上。”葛剑雄说。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