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陈寅恪合集》简体横排引争议:当谈论古籍简体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04/09 15:20  新华报业网  

  无论人们以何种方式回首百年前大师云集的时代,一代史学大家、文化巨匠陈寅恪都是无法忽视的经典人物。为纪念陈寅恪诞辰130周年,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全新《陈寅恪合集》(分二集,计九种十册)。然而,这则出版消息甫一披露便引发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热议,新版《合集》首次采用简体横排而非繁体直排,被指违背作者“遗愿”。

  《陈寅恪合集》 译林出版社

  敬惜字纸,

  道德期许彰显文化价值

  据了解,陈寅恪生前要求自己的著作必须以繁体竖排的形式出版,这在知识界众所周知。此后数十年间,出版界遵循此意,不出简体字版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自2019年10月7日起,陈寅恪逝世满五十年,著作权保护期终止,作品进入了公有领域,也就是常见的“公共版权”。任何出版社和个人在不侵犯其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前提下可以自由使用。

  译林出版社推出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陈寅恪著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日前,该书编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陈先生对于著作排版的要求,体现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态度,所谓“遗愿”一说并不恰当;此外,作为致力于优质文化输出的生产方,出版社只要做到内容纯正就是忠于作者,而非拘泥于形式。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同。

  陈寅恪

  对于“如何看待译林出版社出版简体横排《陈寅恪合集》”这一知乎提问,用户“qinglang12”的回答获得高赞。在微博,不少“书粉”通过评论和转发向出版方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时代背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不足以成为重新解释作者意愿的理由,对于大师生前坚持用繁体出版著作的选择,至少要在心理上给予理解和尊重,这才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坚持繁体字版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汁原味”,但在简体阅读已成主流的今天,这样做无疑会导致读者日渐匮乏;如果出简体字版,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需求,但又违背了作者的意愿——在资深出版人陈晓露看来,这对出版社而言无疑是“两难”。“就法理上而言,简体字版合乎法规;从情理上讲,则有待商榷。”她表示,做简体版的初衷并非是不尊重作者,而是让更多渴求知识的人能接触、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这与陈寅恪希望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意愿是契合的。出版方可以通过更加真诚的态度,展现对作者的尊重和敬意,加强和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在发行简体版的同时,仍然选择理解那些愿意守护作者意愿的人。

  校勘误差,

  考籍核典提高编校质量

  继承传统古文经典的核心,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法、句义的理解。除了争议是否违背“遗愿”,繁简转换、引用新式标点等可能造成的文义偏差,也成为此次舆论的焦点。多位相关领域研究者均担忧,陈寅恪虽是近人,但作品中大量引用古典文献,古字简化后难以保持原意,容易在语句中引起误读,简体版读者也许没有能力察觉。

  出于尊重和负责,译林出版社需要让编校、审读工作的信息更加透明。据该社编辑王珏介绍,新版《合集》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编校团队,每本书编辑、校对都在五次以上,对于繁简转换中出现的文字错误一一修正。“我们的原则一直是不改变原著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将繁体字和异体字转为正字。如果转换后意义发生了变化,或者没有对应的意义甚至没有对应的正字,就保留繁体字和异体字;如果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体字,我们会一个个去查,然后采用语境中意义相合的正字。这是非常艰苦的一项工作。”

  该社出版顾问、《陈寅恪合集》策划组稿人江奇勇表示,更艰苦的任务是标点符号的调整。古籍中的标点与现代的标注方式有所不同,按照现代文学的标准给陈著断句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新版《合集》依据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对底本的原标点做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并通过考籍核典,尽可能全面、正确地添加书名号,以改善阅读体验。除此之外,在编辑过程中,编校团队对底本文字做了勘对,径改了其中存在的文字讹误。对异体字,除陈氏征引文献中的人名、地名、古籍名中的之外,均改用通行正字。

  这些做法得到了陈寅恪研究者、《陈寅恪诗笺释》作者胡文辉的支持。3月28日,他在《陈寅恪论著简体化之我见》一文中指出,只要不失原义,通过简体字一样可以呈现那个古典的世界:“正如弗兰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也可以用小提琴拉出来。”

  学术普及,

  载体再造推动文化传播

  在新版《合集》的推介语中,译林出版社表示,希望简体横排为非主体读者,尤其是入门者或者感兴趣者提供更便利和易读的版本。同时,简体横排也使数字化普及阅读成为可能。据悉,随着译林版《陈寅恪合集》的问世,陈寅恪著述将首次拥有经过严格审校、正式发行的电子书;《陈寅恪合集》(第一辑)电子版将于4月陆续上线,涵盖亚马逊kindle、掌阅、微信阅读、QQ阅读、豆瓣阅读、得到等主流阅读平台。

  从繁体直排,到简体横排,再到电子阅读,在江奇勇看来,古典人文本不该被禁锢在故纸堆中,它们可以生气勃勃、与时俱进,让古籍亲近阅读,让文化得以传承。“多年来,繁体直排的陈寅恪作品一直被视为艰深的古典人文专业著述,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比如,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序言中,陈先生就明确写道,‘(此书)就是读《资治通鉴》之前的参考之作’,实际上就是普及读物。”

  江奇勇认为,陈寅恪著作与其为人、为学的精神一脉相承,一如既往地启迪、涵育着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作为出版人,希望通过传播形式的迭代,让大师宝贵的精神遗产与更多读者亲近交流。

  “陈老对繁体字的守护和捍卫,源于目睹传统文化在时代环境的冲击下日渐衰落的无奈;坚持繁体竖版的原因,是担忧文字改革撼动中国文化的根基。”在身为陈寅恪研究者的胡文辉看来,世事日新,在简体字已成主流的语境里,陈先生一时的意愿,不必称为绝对的教条,反而只有让作品被更多人读到,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传承。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