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导读|人人都是艺术家
2020/06/04 09:03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80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想象不设限,人人都是艺术家

  什么是艺术?有人说,艺术是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马三立抛出的“包袱”。也有人说,艺术是一蔬一饭、一草一木,是头顶绽放的绚烂烟花,是盛夏傍晚天边悬挂的彩霞。艺术从不设限,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想象力是最有效的工具

  由于疫情影响,全国大学生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长假。如果不能返校,是否干脆把教室搬到家里来?这个想法乍一看有些异想天开,然而,95后上海大学生、B站网友“余弦很闲”就地取材,用旺仔牛奶包装盒、快递硬纸板、布片等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精心造出了一个微型“教室”。他将制作过程拍摄成vlog上传B站,很快成网站热门。

  透明的亚克力板做窗户,让自然光照营造出现实中“窗明几净”的效果;蓝色的小布片做窗帘,翻出平时用来定型头发的喷雾喷几下,原本笔直一片的布料就能轻松地折出褶皱;黑色的快递箱裁成合适的形状后用小木条框住,眨眼间变成了最具标志性的可滑动黑板。此外,还有用镊子夹出来的“英语角”和“学习园地”,透过窗帘看到的“教学楼”和“操场”,这个视频里不少镜头都让观众大声惊呼,叹为观止。

  很多人很好奇,这位手工达人是怎么练成的?投身手工创作的契机,还要从余弦小时候说起。读小学时,他接触到了英国一档儿童艺术节目《艺术创想》,每期都追,“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尼尔·布坎南的时候,他正在翻找一堆垃圾,然后像变魔术似的,用废旧衣服、报纸和垃圾袋拼成了令人瞩目的‘巨幅艺术画’。”

  “原来想象力才是最有效的工具!”DIY手工被启蒙之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瓦楞纸、废报纸、食品包装盒等材料,鞋带、螺丝刀、衣物、泥土和轮胎等“工具”“配料”,都纷纷被余弦拿来制作秘密树屋、锡箔纸相框、邮筒存钱罐等趣味无穷的手工,手工达人之路由此开启。

  这间精巧的“教室”,余弦做了整整一个月。找实景参考、电脑模型、组合构思和材料收集环节,很耗时间。“胶水我一共试了三种,发现固体胶粘纸张方便,处理小细节用502更好,另外还有一个3块钱的液体胶也不错。白卡纸做课桌板太软,只能把四张白卡纸粘在一起增强硬度。课桌椅实在太多了,即使一开始就想着怎么方便怎么来,我还是花了八天才做完课桌椅部分……”一说起手工,有几分腼腆的余弦变得滔滔不绝,“慢慢来,心态要好。我觉得我心态就挺好,毕竟兴趣可抵重重困难。”

  只要有心,生活也是艺术的舞台;只要用心,人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让创意跳跃在日常生活之中,捕捉到那些火花一闪的瞬间,美就诞生了。

  现居住在成都的小木,是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在信息大爆炸、网红遍地的今天,保持低频率、不定时更新的她,却吸引了十几万微博粉丝,成为知乎问答“如何成为有趣的人”的热门推荐。

  “有时候看见一个东西马上就会有脑洞,有时候只是单纯觉得这个东西有点意思,就先拍下来。”在此基础上,小木用想象力勾连画内画外,用简单线条进行二次创作,再配上简短的文字,呈现出或逗趣、或治愈、或具有故事性的全新场景。在她的视角之下,路边水洼无人问津的白色塑料袋,可以是人见人爱戴伊丽莎白项圈的小狗;杯底剩下的零星咖啡沫,就像时尚秀场上今季最闪亮的珍珠鞋;菜市场的普通大蒜头,摇身一变竟然成为时尚的热气球。

  关注小木的人说得最多的不外乎“有趣”二字,而这种“有趣”背后则是她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不间断的捕捉与记录。

  “我妈妈就是观察力与记忆力都非常强的人,她甚至能够记得几年前某个人穿了什么衣服。”小木告诉记者,或许正是受妈妈的影响,她从小就养成了观察与记录生活的习惯。“其实我并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的专业学习,也并没有刻意培养过设计的想象能力。”小木说,自己对身边的事物一直有着好奇,这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

  艺术家博伊斯曾经说过一句格言“人人都是艺术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木都无法认同这句话。在她看来,普通人与艺术家之间是有壁垒的,但这个想法在她陪两岁多的外甥出门玩耍时动摇了。“当时,他用水枪在地上画了一条弯弯长长的水条,告诉我这是宝宝造的铁路,我突然就觉得,普通人就算没有艺术细胞,这辈子也会有头顶绽放小火花的一瞬。”

  专注是一种必备艺术态度

  一只只五彩斑斓的小生灵,在镜头下毫发毕现,真实细腻的画面,让人一下子看到了这些小动物们的近距离形态。“今天在门口湿地走了一圈,找了五种蜘蛛。”摄影爱好者碧空颇为自得地说。原本的职业是做药物开发,但他把空余时间都用在了行走和摄影。一张张定格的影像,就是他花费了大量的耐心与专注的产物。

  想近距离拍摄一只蜘蛛,必须用微距,极锻炼耐性,因为对焦费劲,必须提高观察细小微观对象的能力。拍五种蜘蛛,花了碧空上周末整整两小时的时间,在公园里一边走一边观察和甄别。前阵子,为了拍一段虎眼万年青开花的延时摄影,他将相机架在那里一动不动20个小时。专注、热爱、全心贯注,这是艺术所伴随的状态。

  “我原本的性子急得不行。从小父母就老念叨我,吃饭慢一点,走路慢一点,学书法时,老师也是说让我写慢一点。”碧空如今的感慨是,真正的“慢”,其实倒不是行动上的慢,而是心灵上的慢,一旦慢下来,心灵处理外在对象的敏锐度和细腻程度,就会有相当大的提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家里有一只蜘蛛和我一起住,我上次只拍到它的尾部,头部全是携带的卵,后来消失了一两个星期,我耐心等待,它终于又出来了,这次拍到头了!”

  几个月前,碧空从上海出发,一路经过达拉斯、圣地亚哥、复活节岛、麦哲伦海峡、哥塔巴里亚、秘鲁、乌拉圭,马不停蹄地奔走,让他收获满满。“旅行时,喜欢眼睛乱看,走得很快,就希望看到更多的东西,满足无尽的好奇心。但是有了影像,因为我始终觉得永远不会忘,因为我把照片当成一种档案,以后老了可以拿来回忆。”

  沮丧中也可以开出花来,这才是最文艺的生活态度。几年前的一次年度旅行,碧空去了土耳其,凌晨起来拍星空,最后一堆噪点,根本没有图像。失望之余,好在热气球拍摄治愈了他,不管是垂直的视角,还是看超级逆光的日出,都让他记忆深刻。摄影给了他认识人生的别样视角:“看看风景也不忘看看人,同在地球村,差别真的不大。一样的年轻衰老,一样的结婚生子,一样的贫穷与富裕,一样的玩手机忘记时间,一样的无处不在的球迷,一样的虔诚的人们……扫街就是观察世相。”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另外一种生活。所谓专注,就是一种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人可以暂时性地超脱眼前的生活,以艺术的方式建立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由领地。

  方方正正的包体、圆形的拼贴装饰、高冷优雅的肥猫……看似对立的元素出现在同一只皮包上,却是意外地和谐,碰撞出了别样的趣味。这是南京皮匠阚士亮手工制作的皮包,猫的原型是他朋友家的一只蓝猫,他用“阳雕”的方式将猫咪一笔一笔刻在牛皮上,阴暗对比强烈、层次分明,不仅完美还原猫咪的神态与动作,就连胡须与毛发都清晰可见。

  “‘阳雕’是相对于‘阴雕’而言的,相当于传统雕塑里面的浅浮雕,用手或工具将打湿的皮一点点顶开之后,再在上面刻画具体细节,让图案更加立体鲜活起来。”阚士亮说。

  皮匠阚士亮今年37岁,大学读的是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做过化妆师、摄影师。三年前,因为“市面上的皮包价格贵且大同小异”,他开始自学手工制作皮具,现在在北京东路有一个十平米的工作室,做皮具成为他工作之余的消遣。“皮具的裁切、打磨、缝线等全都是纯手工,一针一线为皮包缝制出更原始更纯粹的感觉。”这个工作室就像是他的自留地,在这里,他倔强地秉持一套自己的法则。

  在阚士亮的工作室里,像这样的皮包还有很多,包身的图案多样且多源于生活,像桀骜不驯的大眼哪吒、憨态可掬的小松鼠、美丽梦幻的独角兽,甚至女孩的嘴唇、发型、倩影,都被他雕刻得活灵活现,为皮包打上了独一无二的印记。“将自己喜欢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图案雕刻在皮面上,缝制在皮包上,就好比用手机或者单反摄影,定格着的是故事、是情绪。”他用摄影师的眼睛观察生活,再用手中的针线雕刻万物,鲜活的生活记忆为皮包赋予了温度、注入了灵魂,让记录本身变得浪漫而独特。

  发掘美好生活广阔可能

  不管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能给每一位普通人带来审美诗意的生活,它点缀人生、愉悦生活、丰富心灵,它绽放的火花让人人都能在璀璨的一瞬间,发掘出美好生活的广阔可能。

  27岁的丁叮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因为看到网上说“把鲜花直接倒挂起来,就可以收获干花”,于是她开始尝试制作干花。去年,她制作了第一捧干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花花草草。“我现在的工位就像个植物园,有很多种绿植,鲜切花也不断档。”丁叮说,有时候同一天能收到几十枝鲜切花,就会将花插瓶放到同事办公桌上,整个办公室飘满花香,“工作间歇看到这些花,心情就会很放松,这也无形之中促进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鲜切花放一段时间后,丁叮会将这些鲜花倒挂晾晒制成干花。“每次做成一束干花并插瓶后,就特别有成就感,能开心很长一段时间。”干花艺术不仅愉悦了她的心情,同时也让她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因为干花艺术,丁叮与一个青岛的朋友成为挚友,“平时我们经常会互相分享干花成品,交流干花制作经验,也会分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相激励、彼此陪伴,共享了很多开心,也跨过了许多坎坷。”

  将这种文艺的态度介入生活,可以为当下的生活带来更多新鲜视角。“传统版画难道就不可以变得更“好看”吗?”这就是90后苏州女孩王伊婷的疑问。近年来,她坚持对传统年画工艺进行改良和创新,让这一民俗文化越来越深入地与当下生活相融相生。

  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让胖乎乎的“年画娃娃”更显灵动秀美;清新淡雅的设色,使寓意吉祥喜庆的“耕牛”平添一份潇洒适意;“老鼠嫁女”这一传统图式,凭借饱满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在木刻年画上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这些,都是王伊婷的个人小心思。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版画作品大多为清朝时期版画的原稿翻刻,虽然保持着本色,但装饰手法、审美特点等与现代生活有所脱节。在王伊婷看来,当前的年画整体触感要更富现代性。“比如说,传统年画在绘制童子的时候,为了表现吉祥和‘富态’,往往会夸大娃娃胖大的身形,还强调用写实的风格描绘童子的细长双眼、厚重眼袋和深深的法令纹,以现代审美来看,这些细节就令人难以接受。”坚持创新的她,还别出心裁地在舞狮年画上用闪光材质作装饰,一番细功夫,摇头摆尾的狮子好似披上了“鳞甲”,更加生动传神,画面的视觉效果也愈加华丽炫目。

  王伊婷不止一次被质疑:“你的作品太现代了!”究竟该怎么把握传统和现代之间微妙的“度”?两年多来,王伊婷以众多的优秀作品回答了这一难题:重视艺术的直觉,保留传统版画的特质和精神,发掘现代的审美和趣味,让“脱节”的内容重新链接起来。在熙熙攘攘的平江路市集、双塔市集,来来往往的游人总会频频向王伊婷的文创年画投来目光,先是好奇,继而是掩饰不住的喜欢和欣赏。王伊婷的心境也不复之前的紧张和羞涩,变得更加成熟笃定。

  一点小心思,收获的却是大世界。如今,这位普通女孩正满怀信心地将手创作品逐步推向市场。王伊婷为自己的品牌选用了“花纸”这样一个颇有深意的名字。“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里写道,小时候,他的床头贴着两张‘花纸’,一张是‘八戒招赘’,另一张是‘老鼠成亲’。这里说的‘花纸’就是年画。”在王伊婷看来,年画这个称呼,似乎将这一艺术门类变成了“春节限定”。但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年画的题材五花八门、兼收并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审美。“也许在未来,人们还会像鲁迅先生一样,用年画贴在窗前床头,画里那些好看、好听的故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以不竭的魅力牵动着人们的心。”

  实习生 刘凤双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顾星欣

  【繁花】

  纪录片《蔚蓝之境》导演李勇:四年深潜,拍出中国海洋绝美

  圆滚滚、毛茸茸的小海豹在海冰上费力地挪动;小海龟躲过沙蟹的追击,迎着巨浪向大海发动冲刺;震旦雅雀妈妈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自己的孩子;艳丽的小丑鱼夫妇在海葵和卵盘之间不断穿梭着清理浮尘……这不是BBC的《蓝色星球》,而是《蔚蓝之境》,是中国纪录片团队首次以自然纪录片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拍摄海洋故事。六集内容分别是季节、潮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生存挑战,从年初零宣发首播至今,该片豆瓣评分9.2,被网友夸赞是自然纪录片的良心之作。记者近日联系到本片总导演李勇,听他讲述了那些绝美画面背后的故事。

  一个镜头等上七八天是常事

  记者:拍摄纪录片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本片海报打出了“历时四年”的宣传语,这4年中拍摄团队面临哪些挑战?

  李勇:拍摄自然纪录片的难度可以说是最高级的,常常会让人绝望崩溃。海上拍摄的不确定性很高,比如第六集里海鸥和黄条鰤的一个空中夹击的画面,我们团队的装备当时无法实现在船上拍摄稳定的镜头,因为一个陀螺仪就要几万块,我们一个故事的经费可能才十万块,只能拿着摄影机和三脚架上礁石。但海里的礁石上,即使是风平浪静的天气,也有很大的浪头拍过来,一旦发生意外不堪设想。

  最困难部分是每个故事的拍摄过程都有很长的等待时间,有时候等了七八天却什么都没拍到,很让人焦虑。当时我们去惠州海龟湾拍海龟产卵,就应该是那个季节,但海龟就是不上来,有一只好不容易上岸了,没产卵就走了,最后大家去了西沙才拍到小海龟孵化的内容。拍摄珊瑚产卵的故事时用了两组水下摄影师,微距摄影师跟拍了一个月,其中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都是难以想象的。

  记者:您之前参与拍摄过《舌尖上的中国2》,自然类纪录片和美食类纪录片相比,您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勇:如果说最直观的不同,那就是拍摄动物时我们要尽可能地客观,因为拍动物时我们没办法去人为安排它的行为。拍美食的时候就可以事先和采访对象沟通,去要求对方做一些摆拍的动作。在拍摄《蔚蓝之境》之前,团队就花了一年多时间调研,提前做好功课,希望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生存的节奏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国外拍自然纪录片有着雄厚的历史积淀,理念也比较先进,向导、行为研究专家、摄制组等各方面配备都很成熟。而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一些,很难准确预测到动物的行为,所以拍摄自然纪录片的准备周期就很长,分集导演到位之后又去实地写脚本、继续调研,拍摄也是同步进行的。总的来说就是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前一年调研的结果,有可能第二年去到现场已完全不一样了。

  没想到中国也有这样可爱的海

  记者:说起自然类的纪录片总是会想到BBC和NHK,《蔚蓝之境》让很多网友误以为又是BBC的力作,看到结尾才恍然大悟。您觉得《蔚蓝之境》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李勇:其实我们自觉差距还是很大的,可以说自然纪录片的拍摄还是在摸索中。更多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海洋的美,看到我们的海域里有这样的美景,有这样可爱的动物。

  本身拍摄这样题材的纪录片肯定有非常高的要求,首先要展现自然景观的壮美,再者要有对天气和有特点的地域环境的表达,另外要展现动物比较灿烂的时刻,也就是对它们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的时刻,要表现它们为了生存努力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团队首先有一个故事性的梳理,又通过调研去保证拍摄的成功率,在画面和叙事上都有要求。我们希望展示在生命链条里最有戏剧性的画面,最后所展现出来的结果都不是偶然的,有时候实在等不到想要的画面,也会启用计划B。

  记者:您觉得有哪些细节、哪些镜头是你们特别得意,希望观众能留意到的?

  李勇:由于我们摄制团队都不太了解海洋的专业性的知识,每个故事都请了不同的专家、当地的自然保护志愿者、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或是观测员当顾问,没有这些行家的帮助,纪录片是不可能完成的。拍摄过程中一直都在反复确认物种的正确性、动物的行为可能会怎样等等。事实上,有的观众看到我们纪录片画面里的斑海豹、鲸鱼是很吃惊的,之前他们没想到国内也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海洋。这些和海洋息息相关的生物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力量,能够让观众有所感触,对此我们感到很欣慰。

  思考海洋和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

  记者: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呢?

  李勇:拍摄斑海豹的镜头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摄影师是当地的一对夫妇,连续好几年都在春节前后去那个拍摄点寻觅斑海豹的踪迹,都是无功而返。恰恰是分集导演领到任务的那年春节,他们又去拍了五六天,从早到晚,直到最后一天傍晚。当时太阳都快下山了,在他们准备放弃的时候,拍到了母海豹带着小海豹出现的画面,当时真的特别开心,这种惊喜的感觉直到现在,都过去好几年了,还能回忆起来。

  还有一次在水下拍摄鲸鱼,它从深蓝的海峡里缓缓来到你的身边,就像一艘船挡住了你的所有视线,那个时刻非常震撼,如此庞然的生物在你眼前,那一瞬间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闯入者”,生命太伟大了!

  记者:拍摄这部纪录片,团队希望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李勇:比较朴素的想法是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纪录片,看到海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并不是海洋的主人,海里的动物比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要早得多。

  拍摄时看到的抹香鲸尸体上有很多伤,甚至嘴里还缠着渔网,当地人称之为“鬼网”,在海里的这些生物是很难躲开的。当时觉得很羞愧,对这些生物感到抱歉。珊瑚丛形成需要成百上千年,破坏掉却很容易,看到大片大片死去的珊瑚丛那种灰白色,也是非常难受和遗憾的。近海海域捕鱼使用的“断子绝孙”网,指甲盖大小的距离就有四个网眼,一些小鱼苗也难以逃脱……

  这部纪录片也在提醒我们,平时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尽可能少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片尾的台词有一句“海洋遭际怎样的过往,人类期许怎样的未来”,希望观众了解这片蔚蓝之境并不仅仅是给人类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哺育了人类,孕育出多样的生命,我们应该留住它的美。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艺评】

  IP之思:优质内容才是“硬核”

  这些年,改编热门网文成为中国影视市场的主流。这些人气小说本身被称为IP,其中的故事内容和关键角色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反复开发,产生可观的商业价值,导致天价IP不断涌现。然而,据艾媒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017至2019年中国电视剧行业网剧IP剧数量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为42%,2018年为32%,2019年降至29%。这个数据促使我们反思:也许,唯IP是从的生产模式该停一停了,优质的内容才是一部作品成功的硬核。

  扎堆买热门,砸钱请“顶流”,“大IP+小鲜肉=爆款”的模式一度是影视剧成功的标准模板。但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大多走爽文、小白文路线,故事质量不高、角色架构相似、同质化严重等缺陷会影响剧作;演技未经训练的流量主演,往往也会因尴尬的面瘫式表演直接“劝退”观众。几年拍下来,这套简单粗暴收割市场的方式已逐渐失去了魔力。在社交平台,几乎每一部热门IP剧都会因自身短板遭遇“吐槽”:《清平乐》被指存在着剧情拖沓、剧中角色不够贴近现实生活的缺点;《余欢水》因为一句台词引发关于“女权”的讨论和反思;《传闻中的陈芊芊》剧情频出bug、人设崩塌等问题引发热议……由此可见,当下观众对IP剧的演技、内容、情节乃至主题思想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缺乏逻辑的剧情、极度脸谱化的人物和狗血的伦理噱头经不起大浪淘沙,成熟的观众开始不买账了。

  如同流量明星有大量粉丝基础,网文大IP也会广泛积聚人气形成“基本盘”,这是影视剧改编偏爱网文的重要原因:话题性强、粉丝战斗力“爆表”,提前锁定观众,保底收视率的同时还能节约宣发成本。然而,近年来不少IP经过改编走上荧幕,播出效果却远未达预期。“稳赚不赔”的好生意为何频频翻车?究其根源,必须认识到制作方的确存在着过度依恃IP和粉丝经济,忽视IP影视化的编剧、制作等问题。在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观剧品位日益提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沉溺于被刻意取悦的快感,他们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观剧诉求和观众地位不受尊重和重视,制作方过分迎合用户喜好,将商业价值置于艺术追求之上,从而让低质输出和集体狂欢对文艺创作本身造成伤害。

  为此,“破圈”愈来愈成为IP剧重要的评判标准和核心诉求。在这里,“一部剧的流量和品质没有关系”之流的傲慢发言失去了效力,剧作本身的情节、内容、逻辑是否过硬,是否能够获得一般观众的好感和口碑才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其实,优质的输出、持续的创意从来都是确保内容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IP剧影响力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必须是更大的文化担当——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审美习惯、培养用户精神气质。

  动辄几百万字的网文,浓缩到几十集的影视剧里,这意味着想做一部好IP剧,编剧在二度改编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写网文可以“放飞自我”,但影视改编须符合逻辑、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轨迹。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热钱涌入IP剧市场,资本对影视行业的诉求影响着整个影视市场。2015年年末,阿里影业副总裁表示将用同人作家“取代”专业编剧,这一试图让“编剧”变得更加商业化的行为掀起舆论方面的轩然大波。不少编剧公开表示担忧:这样做削弱了文本阅读的意义,小说可能沦为IP“预备役”。

  IP与原创的争论,归根到底是讨论如何平衡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人类思想的价值存在于意蕴丰富的故事中,由富有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情节加以体现,手握优质IP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在好的故事和角色上高枕无忧,而必须深入地发掘其内容和艺术特色,延展其概念价值。

  对相关从业者而言,IP剧市场遇冷,面临着一个显得老生常谈却又愈加窘迫的问题:题材荒、故事荒、剧本荒。IP市场供养了中国影视行业七八年,过去几年的影视改编热潮,让原有的IP资源几乎被开发殆尽。原创IP的日渐稀少,一方面要求制作方尽量用好已购买的IP,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化生态链的源头,即网络文学的发展。如果中小层级的网文作者日渐零落,极少数头部作者将撑不住生态圈的空白。因此,唯有重视原创空间,鼓励内容竞争,激励网文市场,才能让后续IP接续而出。

  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宋睿华曾表示,超级IP形成的过程中存在漏斗效应,一个IP成功的背后是无数IP被淹没。流量爆款转内容深耕,IP精品化制作是未来趋势;加强破圈层营销,拓宽价值产业链,也已成为业内共识。愿意花时间、主动接地气、自觉追求品质品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成为IP改编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机遇。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新潮】

  家有小鸟展翅飞

  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盐城市区小区里的各种鸟儿也越来越多。4月初的一个早上,我们家的后花台花丛中竟发现了一个正在“建设”的鸟巢。几天的悄悄“偷看”,我们终于看到了它的建设者——两只比麻雀大两三倍的黄嘴巴黑鸟!“偷拍”成功,网上比对,确认了这对“鸟情人”叫乌鸫,还是瑞典国鸟呢。

  小鸟光顾,发现鸟巢,起初我们只是一笑了之,然而几天后,清晨鸟儿百变婉转的悦耳歌声,让一家人对这个长相有点丑的黑鸟刮目相看。原来,乌鸫鸟又称为百舌鸟,是鸟中的“口技大师”。拿手好戏的不时表演,很快让一家人心生偏爱。喜爱阳台养花弄草的奶奶级女主人,热情上涨,又专门添置一批花草,为鸟窝打造更好的周边小环境。

  鸟语花香中的等待和期待是无比美好的!4月10日,鸟窝里出现两枚鸟蛋!接着两三天,鸟窝里一共有了5只灰绿带斑点如鸽子蛋大小的鸟蛋。很快,鸟妈进入“住窝上岗”阶段。

  野鸟生性胆小,为了防止惊扰鸟儿,家人互相提醒,降低说话嗓门,放轻走路脚步,调小电视音量。然而,尽管轻手轻脚,好奇心驱使下的“偷看”,常把鸟妈吓飞,让人心生懊悔。

  必须要用上现代高科技装备了!于是,监控系统建成启用,摄像头直对鸟巢,24小时记录。女主人享受手机随时观看的特权,负责拍摄和视频收录,并实时在全家人微信群播报。清晨早起,夜幕降临,闲暇时刻,看家里的“小鸟现场”成为一家人共同行动。

  有了摄像头,我们看到和记录了什么呢?

  摄像头,让我们看到了鸟儿的责任心。没弄清是轮岗还是鸟妈独自守护,白天黑夜,无论是烈日下还是风雨中,一窝鸟蛋总有一只鸟在呵护,这段孵化的日子有20天之久。4月30日3只小鸟先后出壳,后两天,又有一只小鸟破壳而出(小五是只没有动静的哑蛋)。虽然一个个“一丝不挂”,但4只小鸟叽叽喳喳,蠢蠢欲动,鸟窝中一下子充满了生命活力。

  摄像头,让我们看到了鸟儿们的亲情爱心。小鸟破壳,鸟窝内外立马一片繁忙。鸟爸鸟妈都是称职的捕虫能手兼运输大队长,叼着虫子、蚯蚓等食物,每天若干次来回喂食,饥饿的小鸟,总是一齐张开四只小黄嘴,嗷嗷待哺,争宠争食。鸟爸鸟妈喂食图,是我们公认的好镜头。尤为难得的是,鸟爸也经常给鸟妈送上点心,爱意浓浓。

  嗷嗷待哺的小鸟

  鸟妈唱歌给未出生的宝宝听,胎教音乐

  鸟爸送饭给鸟妈吃,共同抚养孩子

  小夫妻俩人每天不停忙碌,精心喂养小鸟宝宝们,瞬间全家同框

  摄像头,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忍看到的一幕,鸟窝里上演的现实版命运大反转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鸟窝里的叽叽喳喳,小鸟们的羽毛渐渐上身,互相间的争抢打斗也愈来愈激烈。感觉鸟儿们“各飞东西”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5月10日,中饭停当,打开监控摄像头,惊恐发现鸟窝里只剩一只小鸟,鸟窝外一只小鸟已没了鸟头,惨不忍睹,另两只小鸟不见踪影!是“窝里斗”的同室操戈,还是遭遇天敌、外敌?大惊失色之后,一家人赶忙开始翻查监控记录。

  “案发时刻”被回放复原,作案凶手竟是一只野鸽大小、漂亮的棕灰色猛禽!从天而降,展开双翅覆盖鸟巢,啄食扑杀小鸟,直到鸟爸鸟妈发现后拼命叫喊、扑腾、救鸟,猛禽利爪拎起一只小鸟飞走。光天化日之下,12时40分至45分,凶手作案前后不足五分钟!

  “美丽杀手”身份随即被曝光:红隼。资料显示,红隼是小型猛禽之一。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是比利时的国鸟。野生红隼食谱中有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田鼠,堪称猛禽中的捕鼠高手。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盐城市被观测到的鸟类已超过400种。

  花台上一下子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也许是经受了生杀惊吓和丧子之痛,鸟爸鸟妈有几个小时没有返回鸟窝,仅存的小鸟孤零零地倦缩在鸟窝中。扼腕叹息的纠结中,更加感慨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大自然中动物们的生存危机。

  也许是格外懂得了珍惜,鸟爸鸟妈在照顾仅存的小鸟时日夜守护,更加尽心尽力。“吃独食”的小鸟虽然孤单,但长得很快,几天功夫就“鸟模鸟样”了,也开始不时练习舞动翅膀,偶尔也跳出鸟窝了,四处张望鸟窝外的世界。

  刚刚为小鸟庆幸,谁想这只死里逃生的小鸟再次面临生死大考。

  5月17日下午,小鸟在爬出窝外后,被一阵大风从8楼阳台高处刮落到一楼院内草地上,虽也能扑腾几下,没被摔坏,但小鸟显然还不能飞翔。怎么也抓不住,只好拜托楼下邻居留意关心小鸟安危。也许是没有“通讯手段”的原因,鸟妈没能找到小鸟,独自在窝里住守了一夜。

  命大的小鸟居然再次绝处逢生!第二天中午,邻居们在楼下院子的一个小水缸里,发现了漂浮在水面、已淹淹一息的小鸟。送回后的小鸟又冷又饿,已抬不起头来,“生命体征”微弱,只能放到鸟窝中,让阳光照晒,并等待鸟爸鸟妈的救援。

  这不仅是只名副其实的“幸运鸟”,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阳光照晒让小鸟生机再现,在小鸟的呼唤声中,鸟爸鸟妈居然又回返照料。最后的两天,小鸟总是站到阳台边的钢管上,练习振翅飞翔。

  19日上午10时许,小鸟独自飞向蓝天!此前的“最后晚餐”,鸟爸鸟妈来回喂了四五次。小鸟飞走了,我们再也没看到鸟爸鸟妈出现在后花台。

  最后的晚餐

  资料显示,乌鸫鸟每年繁殖两窝,会不会还会来生蛋育子?女主人连连摆手:“实在操不了这份心!”

  祈求鸟儿们平安,祈求大自然里的和谐共处!

  文字 刘宏奇

  摄影 视频 程晓萍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