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江苏建文艺创作题材库
2020/07/30 08:41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87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启动“源头工程”,赋能艺术院团和艺术家

  江苏建文艺创作题材库

  依托云技术,打造江苏文艺精品创作IP群

  舞台上立住一批江苏人,是近年来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的一大特色,歌剧《郑和》《鉴真东渡》《周恩来》、昆剧《顾炎武》《梅兰芳·当年梅郎》、话剧《张謇》《陶行知》《杨仁山》等闻名遐迩,有些还进行了海外巡演,接下来还有瞿秋白、贝聿铭、范仲淹、苏东坡等一批江苏人或在江苏人的形象陆续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加强题材谋划规划的成果。文艺创作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靠“望天收”,也不能靠“拍脑袋”,去年8月我省出台《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将“创作组织力提升行动”列为七大行动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题材的谋划规划,强化重点项目的组织推进,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定期开展题材发布、资源对接、创作孵化等活动”。

  “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组织化特征,光靠作家艺术家个人单打独斗已远远不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艺术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素材割裂分散,系统性、完整性不够,二是储备零散无序,表现在重大节点一窝蜂找题材,扎堆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全国各地的创作实践表明,有效的组织引导是出精品的重要手段,探索建立一个系统有序、题材选择多元互动的文艺创作题材库是创新之举,更是现实需要。”

  依托互联网、云服务,题材库对题材资料进行持续收集、积累、储存、流通和管理,形成江苏精品创作的IP群。徐宁打了个比方,假设题材库是个坐标系,纵轴代表时间,主要为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时间阶段;横轴代表内容,主要包括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坐标系里的每个坐标对应各个题材的基本信息、历史文献、典型整合、特色情节以及这个题材已创作出的相关作品或链接。

  按照这个思路,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委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贺云翱老师团队开展题材库开发设计。贺云翱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首先是个数字化的题材库,提供可以检索、统计的有效资源,收录原始档案、实证调研和相关研究等信息,提供丰富可靠的原始素材;这还是一个动态数据库,可以实现多方异时异地对题材资源的管理,形成可供多方调取、核查、使用的题材信息。

  首批入库题材确定为“讴歌党”主题,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等四个发展时期7个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对征集到的600多条题材进行梳理筛选,最终确定首批入库题材174条,其中典型人物112条、重要群体18条、重大事件44条。

  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正式上线当天,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重点发布了10个重大题材: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华中鲁艺:华中抗日的文化旗帜;治理淮河的故事;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的争气桥;张家港文明创建的故事;赵亚夫和他团队的重要成员糜林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专家;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红豆集团与一带一路中柬经贸合作区的故事;邱海波和他的重症医学团队。

  蓄水搭桥,彰显艺术创作的江苏特质

  “题材库既是重大主题创作的“蓄水池”,又是党委政府和文艺创作者沟通与协同的“桥梁。”贺云翱说,“管理者可以实现对题材资源的管理和追踪,了解题材资源的储备状态和具体项目的进度,创作者可以检索题材信息和创作指南,把握创作方向并查阅相关题材的创作,节约前期素材搜集的时间。我们还希望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把题材库开放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参与到江苏题材的创作中来。”

  “我认为这是江苏在繁荣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创举,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为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提供切实高效的帮助。”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张晓苏告诉记者,首批入库的题材广泛、角度多样,提供了多元、饱满的丰富素材,“丁香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丁香是雨花英烈中的著名人物,丁香题材已经有不少文艺作品,比如纪实文学《丁香花开了》、话剧《丁香》《那时花开》、歌曲《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等,但这个题材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

  张晓苏说:“我们会说生活比戏剧还传奇,题材库里丁香的故事就是这样。”丁香原本是个弃婴,被苏州一名美籍修女收养,长大后与乐于泓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家就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因为叛徒出卖,她在雨花台被枪杀,牺牲时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乐于泓多年未娶,直至遇到相貌酷似丁香的时钟曼才再婚,二人为女儿取名丁香。1982年,乐于泓带女儿在雨花台种下一棵丁香树。

  丁香英年早逝,原本没有留下照片。2009年,乐于泓在苏州的旧居拆除时发现一张老照片,一位清秀女子身后的钢琴上摆着乐于泓 的照片,那个女子就是丁香。

  这样真实的人生包含着信仰的力量、坚贞的爱情、离奇的反转等充满戏剧张力的元素,省歌舞剧院将于南京市文联将共同打造音乐剧《之爱》(暂定名)。“爱情是世界语言,这样的爱情故事可以传递丁香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张晓苏说。

  盐城市文广旅局剧目工作室主任杨蓉,是锡剧《三三》、京剧《青衣》《大树成荫》、扬剧《李银江》等优秀剧目的编剧。杨蓉说,华中鲁艺是这次首批入库题材,盐城描写这个题材的作品比较丰富,有淮剧《北秦庄之恋》、舞剧《烽烟桃花飞》、音乐剧《华中鲁艺记》等,准备创排的还有曲艺剧《碧血韶华》和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

  在杨蓉看来,题材库对于编剧环节帮助很大:“剧本创作本身是个体劳动,但每一个个体的阅读量、生活环境、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毕竟有限,对题材的选择,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题材库,可以拓展作者对题材、故事或者素材的选择层面,可以启发创作;对于同一素材,通过团队搜集的材料更宽广、更细密、更丰富,对作者的创作能起到很好的辅佐作用。”同时,通过题材库的数据,作者可以了解到相关题材其他作品的创作情况,可以起到借鉴或避于雷同的作用,创作出更具个性的作品。

  “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从题材库中寻找适合昆剧创排的题材。”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说,江苏的名人IP、文化资源一直都是滋养文艺创作沃土。去年他们创排并在紫金文化艺术节首演的《梅兰芳•当年梅郎》就将一代京剧宗师首次搬上昆曲舞台,这也是省昆近三十年来首度创排现代昆曲大戏。在施夏明看来,题材库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江苏主题创作的题材,从这里更容易寻找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精品力作。

  从题材到精品,文艺创作还需翻山越岭

  这是一个呼唤文艺精品的时代,需要用文艺精品吹响时代号角,表现社会风貌,引领社会风气。文艺本身是多样化的,但要回应时代命题就一定要唱响主旋律,这也是题材库首批入库题材确定为“讴歌党”的原因。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准题材才能让文艺精品的大厦更加结实雄伟。”江苏省文联艺术部主任付少武说,一方面围绕重要题材、重大人物和事件要集中资源和优势,进行提前谋划、顶层设计、重点聚焦,才能为取得“好收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选准题材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如何把古往今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所蕴含的重要精神、重大价值化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仍然需要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努力。

  首先是剧本的创作,需要为重大题材找到“戏核”。那些叫得响、立得住、传得久的作品,都有非常精彩的戏核,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以身上的一磅肉作为赌注,汤显祖《牡丹亭》里杜丽娘跨越生死的惊梦等,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创作,面对重大主题的创作,必须首先找到并结构好“戏核”,即影响深远的价值取向、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激发共鸣的人物命运。

  其次是剧目的千锤百炼。付少武以老舍名作《茶馆》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焦菊隐执导,于是之、 郑榕、 蓝天野主演,此后半个多世纪历经人艺团队多次复排打磨,终成经典之作。不经千锤百炼,何谈成为精品?从剧本到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修改,历经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检验,才能成为精品,成为衡量其他作品的一把尺子。这就需要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在内的主创团队密切合作、协同,在时光里酝酿发酵,才最终成为经典。

  深刻地提炼生活、生动地表达生活、全景地展现生活,精耕细作,才能将丰富的素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这是青年演员隋剑超的心得体会,他在原创话剧《守岛英雄》中饰演王继才,他对王继才这个角色最大的理解是:英雄就是那些拥有伟大心灵的普通人。

  “如果一开始就想着‘我要演一个英雄’,那我永远不可能在舞台上立起一个英雄人物。要知道,‘英雄’二字存在于人们的叙述中,对王继才本人来说,那不过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的坚守,正是那些点滴的坚守被时间像酿蜜一样,化作了平凡中的伟大。”隋剑超说,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这是话剧《守岛英雄》要展示的“硬核”,也是它巡演数十场,每每都能直通观众内心的“秘匙”。

  地理位置“孤”和两人工作内容的“枯燥”,给话剧《守岛英雄》的创作设置了不小的难题。这就要求主创既能从复杂走向简单,将王继才坚守的人生浓缩到舞台上的2小时5分钟;又能从单纯走向丰富,在升旗、巡岛、观测、记录海防日志等32年重复了11000多次的工作流程中,寻找有意义的冲突,挖掘出人物的深度和厚度。“最后,我们通过大量真实细节在舞台上的叠加,以累积效应的表现手法形成几何级放大,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情怀之内。”冲突是戏剧作品的“心跳”,在选取王继才32年守岛生涯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展现的同时,话剧《守岛英雄》还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冲突,在个人的选择和“家国天下”的信念之间搭起了一座共鸣的桥。

  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说:“这样的创作经历让我们深知,从题材库里的题材到舞台上的精品需要所有人抱成一团再奋力一跃,可是这样的创作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忘不了演出接近结束,当五星红旗在舞台上的‘开山岛’升起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向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正能量作品,是观众内心的真正需求。”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陈洁 顾星欣

  实习生 熊越

  【繁花】

  《因为有你》入选文旅部艺术司全国抗疫题材重点舞台作品——

  大题要小作,微言展大义

  一个巨大的玻璃栈桥将舞台从中间分开,营造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隔离感”。ICU病房、城市夜幕、社区一线……随着剧情发展,玻璃栈桥变成的不同场景里,一个个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江苏抗疫故事在上演。

  7月31日、8月1日,入选文旅部艺术司34部全国抗疫题材重点舞台作品、江苏省艺术基金2020年度理事会项目,由江苏省演艺集团、省卫健委出品的抗疫题材原创大戏《因为有你》将于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首演。记者提前解密这部戏的幕后故事。

  剧里剧外,赤诚之心

  《因为有你》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创排,讲述的是,疫情暴发后江苏援鄂医疗队、社区工作者的抗疫故事,通过发生在武汉一个社区、武汉一家医院和武汉一些家庭的场景,串联起武汉、南京同饮一江水的情谊。

  而最主要的,该剧的很多情节,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剧中的主要角色‘段波’和‘黄英’,就是参照了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和其搭档的真实事迹来创作的,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抗疫期间,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萌生了创作一台话剧的想法,在观看新闻、纪录片,查阅江苏医疗队支援武汉抗疫的相关资料后,他写下了《因为有你》的剧本初稿。后与团队多番商讨,前后修改近十次,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完整剧本。

  “我接到了很多抗疫题材剧本,但《因为有你》深深打动了我,它的真实、细节和大环境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描写得都很到位。”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该剧,他说,《因为有你》的故事都是围绕战疫中的核心事件,这其中有恐惧、有分别、有纠结、有牺牲,但李伯男强调,这部剧不是只为了去打动观众,而是要去传递温暖,“大题要小做,要用微言去展现大义,小中见大,不管写得多琐碎,最后一定要见到这里面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做戏剧,不能只感动自己而没感动到观众。”

  解涛说,这次的演出,他们本想邀请邱海波来看,但7月18日晚,邱海波已第三次出征,指导新疆开展疫情防控与临床救治工作。“我个人特别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一直在说这个戏,我要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让平凡的人平安。”解涛说。

  舞台上下,情感浓烈

  话剧院的排练厅内,见证了剧组没日没夜的排练。自7月1日建组以来,几乎每一天,他们都排练至深夜十二点,一场戏一场戏地抠,台词一句句地过。

  在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全国90后与00后总数有12000多人,差不多是整支队伍的三分之一,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和价值。而《因为有你》剧组中,也有相当多的年轻演员担当重要角色。当初,演员们通过演技竞演的方式,从剧本中摘选出5个片段,自行选择片段排练,然后再通过数轮甄选,才最终争取到了演出机会。

  在排练厅里,他们的创作热情不断被激发,演到精彩之处,其他人以掌声鼓励,演到悲伤之处,演员自己忍不住潸然泪下,遇到演不好的地方,停下来一遍遍过,直到满意为止。

  “我不想他们困在剧本中,他们要有自己的创作想法,用自己的情感去演绎。在排练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一起探讨细节,去做适当的修改”。李伯男说。

  排练现场,有两个片段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就是演员们自己临时加的戏。一场是,武汉的一名医生病危,同学赶来却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二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回忆到现实,从自己聊到孩子。当畅想女儿的浪漫婚礼时,漫长的停顿打破了回忆,令人感到无比揪心。扮演者将现实生活中对于女儿丰富的情感嫁接到剧中,加入了一段自己对女儿的“真情流露”,催泪且真实。还有一场是父亲觉得疫情太危险了,有一天居然把担任社区主任的女儿反锁在家里,最后父女和解,父亲不得不打开这道门让女儿出去……这段特别出彩的戏是在排练场大家碰撞出来的灵感。

  “这种抗疫题材的话剧非常难写,演员的创造力是不可忽视的。在《因为有你》剧组,人人都是编剧。”解涛说,剧里剧外,情感的浓度都让人动容。

  具象抽象,文艺治愈

  和纪录片不同,文艺的表达方式有着自己的力量。《因为有你》将抗疫过程中90后的责任和担当,具象到剧中的人物身上,通过下沉到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在一线救人的医生,小保安、快递员等多位90后的形象塑造,完成精神力量的提炼。

  如何在话剧舞台,展现医院、社区、ICU病房、办公室等众多具象的空间和场景呢?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美中心主任桑琦做了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这次我们在舞台上用一种叫‘隐私玻璃’的材料,搭建了一个两层楼玻璃结构。”“隐私玻璃”,常用于车窗和办公室的隔断,它通电的时候是透明的,不通电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块毛玻璃。“隐私玻璃”本身的属性,再配以舞台的二层结构,另外再加上投影、灯光的配合,帮助剧组实现了一个浮在空中可以消失和出现的效果。于是舞台上的玻璃结构贯穿全剧,既是走廊又是房间,还可以是登机的栈桥,“又跟两个长江大桥的那种结构有一点相似之处,当它透明的时候,可以透过它看远景。它有些时候又是移动大楼楼上楼下……”

  除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外,这个现代感、形式感、装置感十足的舞台设计背后,还有更多的深意。“窗内窗外就是这种感觉和意向,再比如我们的护士护目镜里面的水气,把镜子也变成像毛玻璃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个材质特别能契合疫情下的现状,可以从透明慢慢地变到不透明,有那种慢慢起雾的感觉”。疫情期间,让大家都感受很深的隔离感、距离感、剥离感,通过舞台上的巧思,与观众多了一份连接。

  这样一个舞台设计方便演员呈现背景切换,方便观众理解剧情专场,但其实背后却是相当复杂的操控。桑琦坦言其实越简单越复杂,很多都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要做大量的工作,“现场会有四五个技术人员专门管这一件事,上下一共18个格子,就有18块这样的玻璃,等于我空中走廊是两面都有玻璃,后面那一排玻璃其实是当投影幕用的,当它变成不透明的时候,它其实就变成在空中多了一块投影幕,我可以投一个横的画面跟我后面的大画面做结合,背景就变成了两层……”

  因为观众的热情,首演前5天,剧组果断决定于8月1日再加演一场。“走出疫情,继续生活。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部剧里找到温暖、治愈和希望。”主创们说。

  交汇点记者 陈洁 实习生 吴博佳

  【艺评】

  继“问心三部曲”后再推《名流之流》,作家丁捷接受专访——

  作家的真诚和勇气比什么都重要

  继《追问》《初心》《撕裂》等“问心三部曲”后,作家丁捷又推出了随笔集《名流之流》。追击某些名流的浮躁、虚伪乱象,以“收藏癖”的热情罗致世间百态、留存人性样本,在温和的讽刺中留给读者以思索的余味。书中,名流们次第粉墨登场,连缀成一幅斑斓怪诞的浮世绘,像极了作家特意为该书所作的油画:涂满了油彩的面庞,露出苍白虚浮的笑容,扮演着并非真实的自己……

  此次,丁捷又将如何“问心”?他为何如此钟爱书写“世俗人生”?《文艺周刊》对丁捷展开专访——

  记者:《名流之流》书写了哪些人性样本?

  丁捷:主要是一些文化名流,他们取得了世俗的成功,精神上却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素养。比如一些学者成名了就喜欢穿戴国际名牌,疲于“赶场子”做“重要讲话”而不是学术报告,又如某位老师口头上不屑功名,评上博导之后却欣喜若狂于“在机场要走贵宾通道”,还有同学会上的互相攀比、人心较量,人到中年去拍减肥广告和激情戏的过气女明星,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我多年的见闻感受。南京艺术学院的管向群教授认为《名流之流》是对现代化进程中某些人浮躁浅薄的不良心理的幽默诘问;而在我看来,这本书是解构他人与解构自我的“双刃剑”,有嘲弄也有自嘲:当我流连于人际应酬、说着违心的“场面话”时,我是否也成了自己笔下所抨击的虚伪名流?

  记者:从欲望叙事《亢奋》、反腐之作“问心三部曲”,到《名流之流》,您一直与“俗世”周旋,作品和现实社会几乎没有“时差”,这背后是您怎样的文学观?

  丁捷:我是一个进入现实很深的作家,做过大学教师、机关干部,曾支援边疆、管理企业,特别是在大型文化企业担任纪委书记的六年期间,我研读了大量腐败案件卷宗,参与办理了多起违法违纪案件,由此调整了创作的方向,在反腐纪实作品《追问》中解剖落马贪官们怪诞纠结的精神形态,辨析他们荒诞混沌的人生逻辑,被众多党员干部读者们奉为“心灵读本”。《追问》的成功启示我,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人生阅历就是最好的文学素材,“入世”恰恰拯救了我的文学,使我的笔下有真实的灵魂、有深刻的悲喜。有的作家认为,过于贴近现实会损害文学的美感,但我更信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伊吉·皮兰德娄的一句话:文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语言的文采,而是其背后的真诚和勇敢。文学的济世功能,恰恰蕴于直面现实的真诚和勇敢中。

  记者:《依偎》获奖无数、被译成多国文字,《追问》发行量一年内突破百万册,《撕裂》出版后跻身微信读书排行榜双周第一……您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畅销?

  丁捷:畅销是因为我敢于写出人生面临“撕裂”时的痛与痒,呈现最真实、最触目惊心的世间面相。当代的一些作家并不缺少才华,缺的是在生活中跌打滚爬的历练、直面人性幽昧的勇气。他们不愿体会各式灵魂深处的波澜浩荡,只是依靠阅读和想象来写作,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轻薄无力,这样的作品又怎会有市场?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并不喜欢我的作品,认为这些故事打破了他们对世界的纯美想象。我认为作家不能“捂住青春的眼睛”,欺骗他们说世界已经足够美好,而是要告诉他们,世界正等待着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回看“问心三部曲”,形形色色的灵魂仿佛被您放在显微镜下,注视着它的构成、颜色、成分之间的转化。为何长期把“心”作为您创作的取景器?

  丁捷:心路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人生败落是人心败坏的结果。在散文集《初心》的扉页,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光改变着你的容颜,也考验着你的心。部分官员为何走上腐化堕落之路?“问心”成为“问诊”其人生的捷径:在人生的“道场”上,一些心灵被欲望绑架;一些人的自尊心和价值信念脆弱得不堪一击;一些官员的从政观、荣辱观还停留在封建恶俗的陈腐世界……不以猎奇心态“八卦”贪官们的发迹史,“问心三部曲”转而从心灵异化的角度剖析“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很多读者说“三部曲”看得自己寒毛直竖,从别人的“罪与罚”里窥见了自己灵魂的危险倾向。所以作家的工作其实和纪委书记没什么区别,都是鼓励人时时检验自己的“初心”,进行“心灵修为”,走上人心的光明正道。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也讲“修心”。您的观点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吗?

  丁捷:当然有。我一直认为人要优雅,优雅就是多学习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风度。要建立起博爱之心,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学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远离粗鄙的生活方式和朋友圈,修炼一颗崇尚清高境界的初心。可遗憾的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反而只记住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县官不如现管”当成处世智慧,把等级尊卑观念、官本位文化刻进骨子里,人的“现代化”远远没有完成。

  记者:《名流之流》后,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是?

  丁捷:可能会往两个方向走。一是计划创作《追问2》,这一次不追击贪官,而是叩问现代人情感生活的腐败。现代社会里,太多人的情感生活浮于表面,不堪一击,如洪水来去匆匆,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这也是心灵腐败的一种体现。二是接上《依偎》的创作脉络,书写“灵魂三部曲”第二部,讲述爱情为人生所“撕裂”的痛楚。十年来我每一次在心中“复盘”这个故事,都会激动震颤不已。世态不常暖,文学可御寒。这部作品可能没有太多的文以载道、济世情怀,却有着更深刻的温润和悲悯——这也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潮】

  继“问心三部曲”后再推《名流之流》,作家丁捷接受专访——

  父亲母亲

  文 |吴新华

  我六十岁生日这天,特意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城里。晚上,我在宾馆开了一个房间,跟父母睡在一张床上,我左手握着爹的手,右手握着娘的手,就像回到小时候。躺在他们身旁,我感到无比踏实。这天,父亲喝了酒,跟我们聊着聊着,很快就呼呼大睡了。娘却睡不着,兴奋地睁大眼睛,说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今天的日子。她喃喃自语道:从前最难的时候,吴家上无片瓦,下无尺地,住在破祠堂里,人病怏怏,快过不下去的时候,我去村上找三老亲娘,求她帮我抽个签。三老亲娘说,熬吧,油盏头里的灯油干了,会有蜡烛来接,日子会亮堂起来的。娘说到这里,用力握了握我的手,感慨道:儿啊,我终于熬出了头!你们兄弟姐妹六个人,如今个个走在人前头,我困头里都要笑醒了。

  听娘这番话,我抚摸着她粗糙的手,百感交集。这双手搓草绳,推草鞋,供养儿女上学读书。这双手缝衣做鞋,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温情。由此,我很想写一写我的父母,写一写他们经历的苦难岁月。

  我老家在太华石门村,这是一个秀丽的村庄,开门就见天顶山。在过去的年代里,山清水秀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好生活。先辈们终日在山地上劳作,却依旧过着贫穷的日子。到我祖父这辈,穷到什么程度呢?没钱娶老婆,只能“抢亲”。我爷爷的兄弟们事先多方摸底,打探到山里某户人家有位俊巧的姑娘。于是合谋,黄昏时派几个人去,把她抢过来。我奶奶当时正在家里擀面条,两手沾着白面粉,冷不防遭人抢,急得大呼:快放开我,手上都是白的,让我洗了手再说。爷爷的兄弟们说,白手起家正好,架着她就走。

  “抢亲”是祖辈抹不去的羞愧记忆,“白手起家”是吴姓家族苦涩中的生活勇气。

  被抢亲来的奶奶后来为吴家生了三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名叫奕初。父亲八岁那年,家里收养了一个女娃子,七岁,太华茂花人,姓何,家里人叫她小带娣。当时,日本鬼子打进宜兴,烧杀掠夺,进村将何家的房子烧了,把小带娣的父亲抓走。娘领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凄苦无依。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小带娣被送到了石门村吴家,也就是我父亲家。吴家给她重起了个名,叫发娣,希望她能给吴家带来好运,发达起来。这个发娣即是我母亲。

  我母亲回想自己的童年,至今忍不住泪流满面。她父亲被日本人抓走后,从此再没有见到。后来,弟弟死了。再后来妈妈也死了。一个没爹无娘的孩子像草一样在风中飘零。被吴家领养后,原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谁知,吴家穷得一塌糊涂,家里只有一间房,一个灶头,一张床。被叫作发娣的我娘,只能睡在房门口的箩窠里。箩窠是过去小孩子的睡桶,娘当时已经七岁,缩在小孩子的箩窠里不能动弹。夜里睡不好,白天吃不饱,她长得非常瘦弱。那时候她最大的梦想是,吃顿饱饭。可每次盛饭时,我奶奶都盯牢她,跟她说,你少盛点,锅里留着夜饭吃呢。奶奶是抢亲抢来的,生活中有怨气,对她很凶。娘后来提到这段往事,并不记恨婆婆,她说婆婆操持这个家不容易。她只记得,当时阿姆阿婶可怜她,悄悄教她,锅里粥烧好后,趁大人没回来,你先盛一碗,偷偷吃个半饱。这个法子,让她免于饥饿。说到这事,她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为当年的小机智而得意。

  娘被吴家领养,起先是当女儿养。随着年岁渐长,她知道自己除了是使唤丫头,还有一个身份,叫童养媳。天下童养媳都是苦菜花,娘吃的苦三天三夜讲不完。好在她跟父亲一起长大,彼此兄妹相称,日子有了亮色。我父亲十三岁就跟大人赶骡子,贩卖山货,将毛笋、板栗、柴禾驮在骡子背上,赶往张渚山货市场,卖了货换成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父亲知道我娘喜欢吃甜食,有时候会给她买两块梨膏糖,有时候会捎带一包糕点,这是我娘苦难生活中最甜蜜的滋味,也是年幼失怙中仅存的温暖记忆。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光阴如水般流过,他们相伴度过了童年,少年。及至成年,我奶奶想让他们成亲,可我父亲连连说,我不要,我不要。奶奶问他为什么不要?他说,发娣是我妹妹,我不要她做老婆。奶奶听了这话又好笑又好气,不管他要不要,奶奶作主,让他们成了家。

  自小一起长大的兄妹,从此一根红线牵牢,呕心沥血做人家,培育了六个子女。说到做人家,我想起乡下的丫鹊鸟,这种鸟双翅黑色,尾巴处露一抺白,成对生活。它们一般选靠近民宅旁的大树筑巢,搭的巢通常有半个篮球大,外观坚固,内层松软。丫鹊筑巢的精神非常感人,鸟嘴衔来草茎、树枝、泥巴,头发丝,棉花絮,一点一点,不厌其烦。巢搭好,雌鸟在里面产蛋孵雏鸟,雄鸟外出找来食物。这多像人世间做人家的父母啊,白手起家,含辛茹苦,抚养子女。

  我父母生下三个孩子后,从石门岕二队搬出来,到四队另立门户。那年恰逢人民公社吃食堂,父亲读过两年私塾,识些字,会记账,生产队便派他做食堂会计。他和母亲拖儿带女,怀里抱一个,手里牵一个,身后跟一个,来到了石门四队。因为没有住处,一家人暂且在张家祠堂落脚。这种地方有阴森肃穆之气,母亲一度身体不好。贫和病是两把刀子,让人难以忍受。苦闷时,她就去找三老亲娘求签。当得知我娘想求签,问问日子有没有希望时,三老亲娘说了一句叫人终生难忘的话:熬吧,油盏头里的灯油干了,会有蜡烛来接,日子会亮堂起来的。这句话给了母亲生活下去的勇气,她精神好了起来。

  可寄住在祠堂里总不是个事,得想法子有个安身之处。这时,父亲动了自己造房的念头,他跟母亲商量,到山上去捡石头,一担担挑下来,花个半年一年时间,将材料积攒起来,总有一天能住进自己的房子。于是,山路上总能看到父亲弯腰拾石头的身影,起早摸晚,他挑着箩筐,迈着沉重的步子,将石头运回来。一年后,三间房子在祠堂旁边树了起来。我小时候读《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就想到父亲搬石头造房的情景,父亲像愚公一样,有恒心,有改变命运的勇气。

  在我印象里,父亲个生动的人,他会敲十番锣鼓。太华地方上有好几支锣鼓队,村与村还搞比赛。农民的苦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他们操起锣鼓家伙,乒乒乓乓敲打起来,苦累全抛开了。我父亲能敲一手好鼓,在众人中特别亮眼。除此之外,父亲还有一个特长,他会杀猪,这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每到过年,村上人家杀猪,就来请他帮忙,他总是东呵呵地答应,从不收人家的钱。人家砌房,他也去帮忙。他这一生积攒的是人缘人情,所以村上只要提到我父亲,由衷地说,这是个厚道人。父亲说,做人要常常如此,不可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话深植于我心里。

  父亲和母亲如今年迈,一个八十九,一个八十八。他们依然保持劳动的习惯,种菜养鸡。到老可以享福了,可他们离不开故土,住惯了老房子,不愿进城。我们只能有空就回去看看,陪他们说说话。前两年,我们陪两老去北京、内蒙古旅游,回来后,父母亲很骄傲,逢人就说儿女很孝顺。可其实,比起他们的付出,我们做得还不够。母亲当年去山上捡拾笋壳,日夜搓绳编草鞋,手指生生地痛,一双草鞋卖五分钱,父亲挑二百双草鞋到张渚、溧阳去卖,卖到十块钱,给我们上学交学费。家里虽穷,父母想法子,让儿女有饭吃,有衣穿,有书念。母亲年幼失怙,深知没有爹娘疼爱的孩子最苦,她把满腔的爱给了我们。

  我过了六十岁后,忽然有个念头,想回石门老家造几间房。那里有最淳朴的村庄,是我的起点。那里,白天青山绿水,夜晚繁星点点,我不需要住花园洋房,我就住在父母旁边,行走在山村的小路上,风吹过夹杂泥土的气息。离家这么多年,终究还是忘不掉这个地方,一个名叫家乡的地方,在那开满野花的山径上,有我的父亲母亲,那是我一世的念想。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