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元宵节怎样“闹”
2021/02/26 09:47  交汇点新闻  

  人文周刊(第167期)

  【记录】

  【悦读】

  【文脉】

  【百家】

  【记录】

  坚持自我也接纳不同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新邻里关系

  夜班回家,一身疲惫的唐笑走出车库,与迎面匆匆赶来的一位大叔擦肩而过。“老婆,我在车库,对,刚才车灯忘关了,还是群里业主提醒了我……”听到大叔与老婆的对话,唐笑不禁笑了,原来这位大叔就是自己刚刚在小区微信群里提醒的马虎车主,网名“院长”。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区里,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渐行渐远,楼上楼下、甚至是隔壁邻居,都成了电梯里的陌生人。然而这些年随着小区微信群的日渐活跃,特别是疫情暴发后的“不见面交往”,“远亲不如近邻”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注解。小区微信群重塑了中国式邻里关系和社交模式,同时也成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中国公共讨论空间构建的一个微样本。

  打开对“身边”的关注

  都说城市是缺少人情味儿的“钢筋森林”,住了十多年都可能不知道楼上楼下叫啥。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80后妈妈周安的看法。

  周安和妹妹周静都是安徽天长人,周安留在老家农村,周静在南京找了工作。上周,周安带着儿子来妹妹家住一段时间,到了傍晚孩子该上网课了,才发现走时匆忙没带上电脑,周静家恰好没电脑,这让周安母子心急如焚。

  “咱们先在小区群里问问!”周静不慌不忙,边劝姐姐别急,边在小区群里发求助信息。微信提示音接二连三响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子抱着台笔记本电脑出现在周静家门口。“我家正好有台旧电脑还能用,你们试试!”听这话,姊妹俩连声道谢。这事让周安特别感慨,“原以为城里人都是关着门各过各的,没想到有这么多热心人,谁家遇到个事,都能主动帮忙,这个小区群真好。”妹妹周静体会最深:平时,忘了拔门钥匙,小区群里就有邻居“喊话”;汽车后备厢忘了关或停错车位,小区群里很快就有提醒;要是有人想装修房子,总要先在群里请求邻里谅解……互通有无,可解疑难,小区群将每扇门背后的人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温暖而强大的整体。

  虽然也存在“人多言杂”的情况和过度暴露信息的隐忧,但和睦的邻里关系作为刚需,让小区微信群不断“发展壮大”,也让其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广交朋友的一个新的社交场所。

  身为新手育婴师的陈思思性格腼腆,她感慨,小区群成了她育婴师工作一个最佳的实习场。“工作中,我给年轻的父母提育儿建议,因为彼此还比较陌生,能感觉到他们会暗地里质疑:一个小丫头,能行吗?但在小区群里,愿意听我唠叨的宝妈宝爸很多,我说话也大胆从容多了。”和她同住的爸妈有时会调侃:“天天捧个手机看不停,你是住小区群里了啊?”谁料想,他们的女儿已成为小区群里的小“网红”,群里的宝妈在婴儿照料、护理和教育等方面事无巨细都要向思思请教,思思也有问必答。冲奶粉,做辅食,洗头、洗澡、换尿布……几个月来,她只要有空就坚持发这些小文案、小视频到小区群里,特别受欢迎,谁都知道二栋有个女孩子,“宝宝有事,问她准没错!”

  “我们小区来了一只奇怪的鸟!”做投资工作的徐子鹏一大早就在小区微信群里获悉了这个新消息。点开照片,一只短颈、细嘴的黑鸟正在池塘边的假山上“守塘待鱼”,与此同时群里已热烈讨论起来:“这不行,再这样下去鱼都要被它吃光了”“这鸟去年也来的,说明我们小区生态环境太好了!”刚有人试探地问:“谁有本事把这鸟抓住”,立刻遭到反对:“你们不知道,这鸟的大名叫做夜鹭,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人提议,“不要打扰它是对鸟类最好的保护”……徐子鹏不由得感慨,一只突然光临的鸟,接连几天成为小区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还有在老年大学学摄影的大爷带着全套专业器材去拍,并随时晒在群里,赢得满屏“点赞”。最后,连徐子鹏四岁的儿子葫芦也听到了这只鸟的故事,咿咿呀呀,坚决要求爸爸带他去看。

  站在小区花园,看着儿子玩耍的徐子鹏突然有些恍惚。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利,买东西上“淘宝”,吃饭用“美团”,出行打“滴滴”。发生在距离我们几千公里以外的事情,我们可能说得头头是道,反而对于居住的小区今年种了什么树,增加了哪些设施一无所知。“我突然发现,每天嘀嘀响个不停的微信群,也是打开了我对‘附近’的关注。”

  有人开玩笑地说,如今信息超载,朋友、亲戚微信群里,扔进去一块大石头,有时也很难掀起一两朵浪花,唯有业主群,每天各种信息,不同意见,你来我往,不也乐乎。我关注的也是你感兴趣的,你说的于我也心有戚戚,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还有更多的当下,无论是茶米油盐,还是家门口玉兰花开了,小区群恰恰让更多的人打开了对“身边”的关注。

  互相“看见”,打破圈层新代沟

  虽然业主微信群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但在生活的琐碎中,也常常会冒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3楼的住户太过分了,又把我家的阳光挡得死死的!”春光灿烂的日子,在银行工作的李平凡推掉了朋友踏青的邀约,一个人坐在家里生闷气。

  因孩子上学的原因,李平凡去年9月刚刚搬到南京大光路上的一个小区,本来乔迁之喜是一个家庭美好的事情,可没想到却摊上了一个“倔强”的邻居。每次晒被子,她家不是把被子折叠了晾在晾衣架上,而是整条被子垂下来,把楼下邻居阳台的光线挡得死死的。刚搬家那会儿,老公说以后都是邻居,不要伤了和气,本着和为贵的原则,李平凡尽管心里不舒服,也没做声。但后来发现楼上邻居太勤快了,冬天只要有太阳,天天都要晒被子。本来住在2楼光线就不好,现在还多了个人为“窗帘”,李平凡忍不住上楼交涉,几次之后对方索性不开门了,偶尔在电梯间碰见,人家反而显得很无辜:“我家从来就是这么晒被子的,也没听任何邻居来说过什么闲话。”

  被噎得说不出话,又急又气的李平凡干脆把照片发到小区群里,请大家评评理。邻居们在群里纷纷批评楼上邻居侵犯了楼下邻居的阳光权。大家的批评有的尖锐犀利,有的义愤填膺,也有的循循善诱,但楼上的住户咸淡不吃,在群里撂下一句:“我晒在外面,外面又不是你家,有本事你花钱把空中全都买下来!”有恶作剧的邻居开玩笑地出阴招,“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楼下的业主直接在阳台煮火锅熏”,甚至有邻居建议报警,一时间,小区群里“硝烟四起”。

  几小时后,李平凡又上传了一个视频,那条悬挂在她家阳台的被子被收了回去。李平凡在群里向那位邻居真诚道谢,群里竖起了一片片大拇指,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以这样的方式和解了。李平凡感慨,微信群尽管是一个意见场,但正能量的东西永远占据主导地位。

  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互联网舆论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微信群为居民沟通交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平台,但面对新生活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在这个小区的“网上客厅”里,不同意见的争论也时有发生。

  “我现在扔垃圾都要骑电动车!”午后,会计姜小鱼(化名)又一次在同事组的咖啡局上说起了发生在自家小区的烦心事。

  江小鱼2018年搬入紫金东郡居住,小区很大,50幢房子,1500户居民。原本相安无事的生活,最近却为垃圾分类亭建在哪里变得不消停了。地址选好了,却因为附近业主反对,没法施工;但原来的垃圾分类桶已经撤走,每天的垃圾扔到哪里呢?不少业主只有来回步行15分钟或者20分钟跑到物业门口和小区会所投放垃圾。还有的干脆扔在原来垃圾桶所在的水泥台子上。

  “毕竟当初小区规划时并没有预留垃圾分类房的位置。业主有自己的立场可以理解,物业也有难处,我觉得这是个公共话题,应该拿到阳光下讨论,尽量协商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没想到,小区群里的业主都站在自家立场:有的说风水,有的讲景观,有的谈房价,归根结底一句话:“在我目光所及之处不能看见垃圾房”。自觉没法讲理的江小鱼愤而退群了,“除非垃圾分类亭像核电站那样,有个科学的说明,多少米之外不会影响生活,否则在群里怎么讨论也不会有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了“被看见”的可能,但与此同时,认知差异、代际隔阂、圈层壁垒也在加深。

  在省级机关工作的90后申延一天就在群里被“怼”了两次。和邻居讨论学区房问题不小心刷了屏,惹来一楼奶奶投诉:“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整天在群里聊天,物业发的重要信息我都看不到了!”下午的风波刚过,到了晚上,她又因为喂小区流浪猫的问题被“群攻”:“你们喂流浪猫,弄得小区的流浪猫越来越多,真有爱心怎么不养到你们自己家?”面对这样的指责,申延觉得特别委屈:“小区来了流浪猫,我们给它们提供清洁的食物和水,是一种救助行为。为了不让流浪猫繁衍,我们几个邻居还凑钱给它们做了绝育手术,做过手术的都留下标记,耳朵上都被剪去一角。怎么反倒被批评了?”

  畅通交流,坚持自我也接纳不同

  “文明发言,有不同意见应理性讨论,不得进行恶意人身攻击或暴力威胁,违者警告一次,再犯将移出群聊。”从大型国企领导岗位退休之后,50后的任秋萍就在小区群里继续发挥余热。当上业委会主任的第一天,她就在群里发布了“业主微信公约”。

  任秋萍发现,很多时候争吵缘自一句粗暴的“素质太差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父母不能简单地对宝宝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指出他们好在哪里。邻里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一句上纲上线的“素质太差了”,往往会激怒对方,脱口而出“你才素质差”,双方沉浸在无谓的争吵中,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反而被忽略了。任秋萍说,有一位从农村来城里照顾孙女的奶奶就偷偷告诉她,农村晒被子都是竖着晒的,要不是看了微信群里的讨论,她还真的搞不明白。

  和谐的邻里关系离不开畅通、理性的交流平台。争议不一定意味着隔阂,反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我家小孩上学很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可以多睡会儿,七点不到就被楼下打球的声音给吵醒了……”位于南京城东的一个小区,最近因为篮球场的噪音问题起了争执。住在篮球场附近的6、7幢业主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不封闭球场,早上8点以前不开门;要不就拆了篮球场,一劳永逸。其他的业主不干了:拆了场地,大家到哪去锻炼?封闭起来像个鸟笼子,又丑又压抑……

  “不能因为你要睡懒觉,就剥夺别人锻炼的权利”“那也不能因为你要锻炼,就剥夺别人休息的权利……”激烈的争论之后,在物业主任的劝导下,大家冷静下来:既然问题发生了,抱怨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制订新“规则”。在几轮理性磋商后,业主们达成共识:篮球场暂不封闭,设置开放时间,物业增派人手监督。

  “人们价值观不同,难免有分歧。在现代社会,我们其实应该更坦然一些,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接纳不同的观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认为,既要平等,又要尊重每个人作为主体的权利,五花八门的小区群,链接起更多人、更多群体的沟通、争吵、理解、合作,让人们明白即使不愿意接受他人的价值观,也不激烈,不激愤,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同道,努力保持一种心灵的开放。

  垃圾分类房建在哪里合适?流浪猫到底该不该喂养?健身的需求和生活的宁静的矛盾如何协调?在80后媒体人邢菲看来,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超过了所有人的积累,迫切需要把不同人的经验激发出来,变成一种社会共同构建的东西,推动文明的进步。虽然在小区群里,我们也看到了撕裂和争吵,但目前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视时代”。

  从科技人文、时事热点,到生活趣事、娱乐八卦,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上升,社交媒体成为承载公共讨论空间的主要载体。只有首先学会在小区微信群里“好好说话”,培养自己公共讨论的逻辑性,才能进一步在微博、论坛等更大的网络公共平台上进行理性交流,形成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让生活更美好。

  “线上十天,不如线下一面”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邻里关系。因为在群里开发出的相同爱好,邻居们再次拉起小区的花草群、妈妈群、蛋糕群、宠物群……从线上走到线下,很多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

  “我是玩熟不玩生的人,在一群陌生人面前显得沟通能力有障碍,语言表达又欠缺。但自从搬到这个小区,在小区群里我认识了很多爱好、价值观相同的朋友,今天还和小区群里的邻居约了一起去吃火锅。朋友间的相处,不都是由陌生到成熟的吗?我在试着改变。”00后的小冯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吴雨阳

  【悦读】

  重温党史经典 汲取精神之钙 ——“新华书房”推荐党史书目盘点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新华书房”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新华日报社联合推出的全媒体阅读品牌。今天,我们盘点2016年以来“新华书房”推荐的优秀党史读物,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

  1. 周恩来最后600天(2016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顾保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简介: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总理在生命的最后600天里,共做了大小手术13次。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生命岁月,生动地展现了周总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顽强斗争并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的过程,表现了周总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2.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2016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3.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2016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韩毓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简介: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真正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作者以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来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毛泽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4. 马背上的共和国(2016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李升泉 李茂林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介: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是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年代。红军将士以奋斗、艰辛以至生命,创造了那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全书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学笔触、生动细节,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扣人心弦且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作者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寻访,同时参阅大量回忆文章、地方史志,以及各类研究著作,写出这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作品。作品既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同时敢于直面长征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

  5.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017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金冲及

  出版社: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方法并不因时间的流逝和条件的改变而失去作用。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挖掘它、继承它、使用它、发展它。本书指出,学习的同时也是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传统的良好方式,让它们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在当前形势下对广大干部而言是国情教育的优质读本。

  6. 从合作走向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2017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徐焰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简介:作者依照现代史学研究中强调的宏观分析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观点,对1937年以后国共斗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进行了宏观论述,揭示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最终走向决战的社会深层次原因。书中对历史事件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的描写,生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浴血厮杀,并非像近年来某些人荒谬地认为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所不可避免的产物。国共之争实质上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的博斗。本书以翔实丰富的史料及科学严谨的阐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7. 时代大潮和中国共产党 (2017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李君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时代挑战的新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作是不断应对新挑战、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大潮从而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并将落脚点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发展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赶上时代”为目标,以“科学预见”为方法,以“与时俱进”为精神状态,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坚强意志,永不止步地追赶时代大潮、接受时代大潮的考验,进而引领时代大潮。

  8. 党章内外的故事 (2018年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李忠杰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简介: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建党90多年来,每一次党代会都要对党章进行修改。党章的所有内容和条文,都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党章既是党的总规矩,也是党的历史的缩影。了解党章沿革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党章的内容和条文,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本书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介绍一些党章内外的故事,以推动党章学习的不断深化。

  9. 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江苏卷 (2019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夏锦文,吴先满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简介:在中国气象万千的改革开放全景图中,锦绣江苏贡献了其中别具风采的景致。本书全面系统记述了江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江苏大地所蕴藏巨大创造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来自融入国家大局、融入全球化进程获得的强大动能,来自江苏人民不懈奋斗、一往无前的智慧、勇气和汗水。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江苏必将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意气风发地投身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用改革开放的新作为、新业绩奋力书写中国梦的江苏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0.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2019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董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简介:本书作者别出心裁地截取了1949年1月至10月这段时间,集中围绕新中国筹建这一主线展开叙述,清晰地描绘了新中国从萌芽、发育,到成型、诞生的过程。“这十个月,天天新鲜,月月精彩,共和国真实的模样逐渐显露”。本书角度新颖,史料丰富,写的是故事,反映的却是历史必然规律。

  11. 初心永恒:雨花英烈话语解读(2019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简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雨花英烈救国救民立初心、奋斗奉献为初心、流血牺牲殉初心、殷殷嘱托留初心,为新时代寻找、坚守初心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本书采用篇目结构,由序言、立初心、为初心、殉初心、留初心等篇章组成,图文结合、史论结合,收录了雨花英烈的遗言、遗书、遗物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经典语句,从话语解读中展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彰显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念。

  12. 横渡长江 (2019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杨波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简介:本书以1949年4到6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及四野一部,向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大规模渡江战役为中心事件,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命运抉择,上自国共两党领袖、高级将领,下至底层官兵、城乡百姓。每一个人,都被汹涌的历史洪流所裹挟,在大时代的纷繁画卷上添写自己的一笔。

  13.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为什么行 (2020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王炳林 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成长轨迹和辉煌成就,重点阐释中国经验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内涵。本书设17章,各章均以设问方式命题,并通过回答问题梳理7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系统总结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经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

  14 . 为什么是中国 (2020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金一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简介:本书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歧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15 .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2021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李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简介:本书系作者继《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后的新作。作者依据“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的党的重要文献,每年以一件(组)珍稀文献(包括图片)为引,100年选取100个(组)重大事件,全面反映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着重讲述时代英雄和普通人物的感人故事;点面结合,串联起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构成一部“简明百年党史”。

  16. 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 (2021年 新华书房推荐书目)

  作者/主编:曹磊,杨丽娟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简介:1921年,来自各地的13名代表在上海正式建立“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仅50余名党员,2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今中国共产党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长期保持稳步增长。从13人到9000多万,从一艘小船到第一大党,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成功秘笈是什么?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配以精美插画,为读者整理出了一份深入浅出的答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整理

  【文脉】

  火树银花,江苏人的元宵节应该这样“闹”

  明天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了,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对于江苏人来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花灯、吃汤圆是最主要的元宵民俗,但除此之外,在江苏各地,还流传着很多其他元宵民俗。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多姿多彩的花灯、香甜可口的元宵、颇费思量的灯谜、精彩纷呈的元宵节巡游表演,绘就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元宵民俗图景,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顶点。

  上元佳节,赏花灯千年传承

  一元复始,春回大地。在农历中,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并称为“三元”。“宵”与“夜”“夕”同义,因此,“元宵”即“元夜”“元夕”。

  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中国人将传统节日、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彩灯叫做“花灯”。观花灯赏花灯玩花灯,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年味最浓的民间狂欢,元宵节因此有“灯节”之称。

  “上元观灯”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存在着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至迟在汉代,宫廷中就已出现了高达七尺半的巨型花灯。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花灯只是皇族专属的赏玩之物。梁简文帝《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的正是萧梁皇室元宵夜在建康(南京)皇宫张灯结彩的场面。隋唐之后,伴随着元宵节赏灯习俗的推广,花灯走出皇宫,稍有规模的城市都会举办热热闹闹、全民参与的元宵灯会。

  和现在各地举办的灯会一样,在古代,“灯节”并不仅仅限于元宵节当天。唐代规定,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灯节;宋代的灯节一般是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灯节从正月初八延长到正月十七,长达十天;清代,江苏各地的灯节,大多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

  明初,在南京当过皇帝的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推动过元宵观灯民俗的发展。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年俗兴趣非常浓厚,他下旨推广了张贴春联的习俗,还明确规定了上元灯节的起始时间。他曾命人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满河明灭,流光溢彩。元宵之夜,他更是多次换上便装,来到街头观赏百姓扎制的各色彩灯,并由此衍生出多个民间传说。

  明成祖朱棣也喜爱多姿多彩的各色花灯。永乐七年,他下旨大小官员在元宵节前放假十天,回家与亲人欢度灯节,他要求百姓家家悬挂花灯,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永乐十年,朱棣又集中能工巧匠,在皇宫午门外扎制了美轮美奂的“鳌山万岁灯”,“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皇明通纪》)。这种辉煌闪耀、灿若星辰的“鳌山灯”到底是什么模样?人们可以从描绘明代秦淮河两岸繁华的长卷画作《南都繁会图》中找到它的身影。

  江南江北,火树银花不夜天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用绝美的文字,记录了那个繁华熙攘、满城花灯的浪漫元宵之夜。从保留至今的大量史料中,我们可以还原江苏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梦似幻的元宵之夜和丰富多彩的赏灯民俗。

  拥有千年历史的南京秦淮灯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之一。“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东晋习凿齿诗),从六朝以来,无数个元宵之夜,暮霭四合,华灯齐放,秦淮河两岸火光倒映,宛若白昼。《正德江宁县志》载,明代中后期每逢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乐,上下四旁,缀以华灯,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明清之际,南京还出现一种悬挂彩灯的灯船,往来穿梭于秦淮河上,“薄暮须臾,灯船毕至,火龙蜿蜒,光耀天地”(余怀《板桥杂记》)。

  清初,南京元宵灯会灯市的“主场”在笪桥、夫子庙两处。甘熙《白下琐言》中说:“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清末,灯会的“主场”迁移至夫子庙,延续至今。1986年,“秦淮灯会”恢复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35届。2006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千灯火不夜天,疑是瑶池在人间。苏州富甲天下,这座城市的元宵节自然也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元宵节还没到,苏州街头就摆开了灯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写到:“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苏州本地艺人制作的花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南宋文人周密给出了“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的评价。

  苏州元宵的盛景世代传承。清代顾禄《清嘉录》中说,苏州街头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令人目不暇接。千门万户灯影中,千影万影灯市红。元宵当天,苏州人“各采松枝、树叶,结棚于通衢,昼则悬彩,杂引流苏,夜则燃灯,辉煌火树,朱门宴赏,衍鱼龙,列膏烛,金鼓达旦,名曰灯市。凡阊门以内,大街通路,灯彩遍张,不见天日。”

  在无锡,崇安寺灯市、甘露灯会曾盛极一时,赏灯人群摩肩接踵,狂欢通宵达旦。灯彩艺人将惠山泥人装饰在花灯上,体现出浓浓的无锡地方特色;清代和民国年间,常州元宵灯会集中在府城隍庙、鼓楼、觅渡桥、青果巷等处, “甘棠桥,对鼓楼,鼓楼对着庙门口。镫镫镫,镫镫镫,灯来咧,灯来咧……”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唱出了常州小娃娃元宵玩灯的欢乐心情;徐州的元宵灯会曾在南门大街、察院街、大同街、车站广场等处举办,爆竹声声噪耳,火花簇簇炫目。在徐州民间,还流行一种有趣的元宵“面灯”,形似莲花,以棉花做灯捻。孩子手提面灯玩耍,灯中豆油燃尽后,还可以将面灯当点心吃下。

  全民狂欢,上灯元宵落灯面

  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更要“闹元宵”。在传统民俗图谱中,元宵节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

  《清嘉录》:“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等地,传统元宵节,在看灯会同时,人们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等各种文艺活动,喧嚣达旦,人潮熙攘,节日的热闹气氛被推向顶点。

  元宵的民俗有动也有静,“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番脑筋的活动。苏州、南京、无锡等地的传统灯会上,有很多贴有谜语的花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猜中者,能获得墨块纸张、毛笔砚台、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赠品。南京学者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中对文人“射虎”的场景描绘得极其生动,宛在眼前:“万头攒动,聚影一灯,忽然有悟,高声请问,则群耳倾注,或拍手狂噱”,这种“打灯谜”活动不会随着元宵节而结束,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到入夏才结束。

  苏州、无锡、扬州等地还流行过一种元宵节妇女“走三桥”的风俗。元宵节晚上,平日足不出户的女子们结伴走出家门,走过三座桥后才回家,她们相信,这样可消除百病。清代费轩《扬州梦香词》曰:“扬州好,年岁到元宵,曾许拈香烧十庙,好因却病走三桥,姊妹坐相邀。”南京的“走百病”民俗与“走三桥”相近,但时间则是在元宵节次日,即正月十六日,人们登上古老的南京城墙,在城头上走一走,寄托免疾除疫的心愿。

  上灯元宵落灯面,元宵节还拥有独特的食俗。元宵出现于宋代,当时叫“浮圆子”,诗人周必大就写有《元宵煮浮圆子》。千百年来,人们在元宵节这天吃象征阖家团圆的元宵,期盼生活和美幸福。在江苏各地,元宵有“汤圆”“汤丸”“团子”“浮果”等多种名称。元宵的馅料多为芝麻或者豆沙,甜口,但在“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元宵还有菜肉、鲜肉等“咸口”风味,也一样受到欢迎。到了正月十八“落灯”了,家家户户要吃面,这个灯节就算画上了圆满句号,年也算过完了。

  江苏各地还出现过祭猛将、迎紫姑、照田蚕、放田财、舞火把等和元宵相关的民俗,但大多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著名民俗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教授看来,看灯会、玩花灯、猜灯谜、闹元宵等元宵核心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元宵节的独特意义。如今,看灯会不仅可以现场看,也可以线上看;猜灯谜走进了中小学,培养了很多“小粉丝”;花灯制作技艺成为传统非遗……他认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元宵民俗在当代得到了有效的传承,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百家】

  书架,透露人的全部秘密

  文/梁文道

  很多年前我就一直想做这样的事,就是去访问一些读书人,跑到他们家里面去看、去拍照,请他说一下他这些书是怎么得来的?他的书架上有哪些书是他最喜欢的?那样我就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房是圣地、禁地,是不应该随便让人进来看的。因为它会揭露出你的秘密,它会不小心透露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人的书架都有自己的秩序。我喜欢看人家的藏书,就是想看他们有什么秩序。如果一个人家里面的书房按照出版社或者丛书的系列来排,那看起来肯定非常漂亮,颜色一致的书都排在一起,那么就表明这个人就会很在乎外观上的东西。所以一本书被买回来,放在自己的秩序里面以后,这个秩序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世界,和这本书在市场上、书店里的位置完全不一样了。

  更何况你可能有些很古怪的想法去排列你的书。比如说有一个很有名的出生于阿根廷、现在在乌拉圭当记者的作家叫多明格兹,他前几年出了一本书,叫《纸房子里的人》(大陆书名《纸房子》)。这本书讲的是书狂的故事,这个书狂怎么样安排他家书架的秩序呢?他和朋友说:莎士比亚的书绝对不能够和玛娄的书放在一起。玛娄是跟莎士比亚同期的剧本作家,死得比较早,命运比较坎坷。他常常指控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抄袭了他的剧本。他们两个当年都很红,并驾齐驱,但是两个人谁也看不上谁。这两个人生前就是死对头,所以作为负责任的读者,绝不能够把他们两个的书放在一块,如果放一块,会让他们继续在书架上面争吵。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经说,买书实际上是拯救一本书。就是说从这一刻起,书脱离了它商品的面目。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讲,它成了构筑了这个人灵魂教堂的一块砖瓦。所以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的藏书,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他的灵魂的体现。

  书如果在空间上体现出一个人的灵魂,他的兴趣、他的嗜好、他要隐藏的东西都在里面。那么对他来讲这些书有没有时间纵深的角度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所谓时间纵深的角度,可以这样来理解——买了一本书回来可能会签名,签名的旁边还会有日期,我相信有些人会有这样的习惯。有的人甚至会连什么时候看了这本书也记下来。甚至有人更特殊,这本书可能买回来的时候签了名,写了购买的日期,后来看书的时候又写了日期,而且可能一下子看不完,可能过几个月拿出来又看,于是又记下日期。这本书就变成了一本日记,历年来你读它的轨迹都留在上面。如果不是刻意这样做的话,你也可能会夹一些书签、证件、名片。一大堆东西塞进去,塞进去之后,这些东西都是你生命中某个过程的记录,都保留在这书里面。

  书不只是表达、承载内容的载具,书本身也有历史,有被阅读的历史、有被翻开的历史、有被购买的历史、有被转卖的历史……特别是图书馆的书更是如此。有时候,读书相当于跟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一个不知道是多少年前读过这本书的人进行遥远的对话。而这个对话,只有下一个借这本书的读者才能很完整地看到:原来在我所不知的时间里面、在我所不知的两个人中间,曾经有隔空的对话发生在这本书上面。

  谈到这里,我们逐渐接近了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在阅读的那一刹那,我的生命如何受到影响?如何被改变?如何和书发生关系的呢?到底什么叫做阅读呢?

  所谓的阅读,我可以借用法国思想家布朗基的话: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会发现有些书是读不懂的,很难接近、很难进入。我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总是困难的,困难在于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希望把它们组织成有机的东西,读出一个意义来,读出一个自己能理解、掌握的世界。但是你感觉这个作品在抗拒你的这种欲望和要求,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个角力。这时候你就发现,阅读无非是让我们发现了我们自己的顽强意志以及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作品是自由的,在于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它不能被驯服;你也是自由的,因为你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自己灵魂的存在。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仿佛经过了一场漫长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就像做一种很剧烈的体育运动——精神上的体育操练,使得你这个人被转化了。

  大家平时很容易有俗见,就是认为读书应该读一些引人向上的书、励志的书籍。例如推荐看一些名人的传记,看看这些人怎么奋发向上、努力向前,最后成为一代伟人等等——我很反对年轻人看太多这种励志书。

  为什么?我发现一个人读励志的书籍多了都会变成傻子,就是立志立过头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他没有考虑过,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一开始的决定就有些问题。他对世界的看法会很单调,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人生的阴暗。所以,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要看一些“邪恶”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不能控制的东西,这样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读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

  所以我们大家请开放自己,让阅读、读书去改变自己。我们随时随地都还有这种可能:尽管自身未必会变成更好的人,但是改变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标。

  (作者系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