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邵伯闸边,宋代“七贤斗诗”是怎么回事
2021/03/11 17:00  交汇点新闻  

  记者到访扬州邵伯闸时,正值春日。运河畔春风和煦,水波澹澹,盘踞于广阔河面上的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正有条不紊地“摆渡”着南来北往的船舶。这一幕,与北宋诗人苏辙在此写下的“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唱和。邵伯闸与周朝召伯(即邵伯)有何关联?这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的船闸,为何被誉为“中国船闸的博物馆”?邵伯闸边,宋代“七贤斗诗”又是怎么回事?

  邵伯筑埭,古堰盘舟,漕船上溯,导淮利运,三闸鼎新——邵伯闸旁,一道精美的铜浮雕撷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画面,连缀成邵伯闸的“进化史”。“邵伯闸起源于东晋谢安筑埭(埭即堤坝)。大政治家谢安出镇广陵(即现在的扬州)时,在扬州东北20里的步邱(今邵伯)筑城屯兵。他发现步邱地势西高东低,导致西旱东涝,就率领民众筑埭挡水。筑埭后船难以通行,他又设立绞关,通过绞关拖船过埭。当地百姓感念谢安之德,把他比为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召伯(召同邵),所筑之堤名为‘邵伯埭’。”说起邵伯闸的历史,邵伯闸党支部副书记杨建林如数家珍。

  不过,拖船过埭毕竟费时费力;易埭为闸,依靠船闸调节水位、便利通行,则成为船闸发展史上的飞跃。唐代后期,邵伯出现了斗门单闸;北宋年间,邵伯闸发展为三门两室船闸,即拥有两个梯级的双闸室船闸,上下游水势更趋平稳。这其间的巨大变化,人们乐于用故事来讲述:遥想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龙舟队伍首尾相接长达100多公里,到了邵伯,也得下船,将龙舟一条条地拉过去;唐宋时期邵伯闸建成,待到乾隆皇帝五下江南时,只需船闸开启,船队便可浩荡而下。

  看来,有了脉通南北的邵伯闸,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才能加速交融;游江南、下扬州,才有了更多美妙的体验。

  昔日邵伯的繁华盛景,如今人们在《运河揽胜图》中得以一窥。邵伯闸畔,立着一幅根据清代画家王素所作《运河揽胜图》二度创作而来的砖雕。画面远处,一座有20多孔的拱形大桥横跨运河之上,引车卖浆者流、华盖之下的达官贵人匆忙奔走其间;桥下,商船、货船、渔船、漕船如过江之鲫,密密匝匝,行人、船夫情态各异,引人遐想;及至近景,繁忙商埠里流动的绵密世情更令人感动:贩夫走卒们或挑着担子、面含微笑,或在街头亲密交谈,还有人在高楼上推杯换盏,面庞鲜活的他们仿佛就要穿越千年时光向我们走来。

  邵伯闸的故事历久弥新。杨建林介绍,1934年,邵伯开始建设新式船闸,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代替砖石建筑材料,以钢质对开的闸门代替历史上的木质垒梁门,以启闭机启闭闸门代替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北煤南运等物资运输的迫切需求,这座新式船闸又逐渐被3座并列的现代化船闸所取代,是为“三闸鼎新”。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运河的保护重视,使运河之歌愈发嘹亮,去年9月,邵伯闸创下了日通过量10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不仅是拥有1600余年历史的邵伯闸交出的“成绩单”,更体现了千年运河奔腾不息、以古为新的生命力。

  我们站在闸上张望,只见远处的船舶推开墨蓝色的波纹,雄赳赳地行驶在运河之上。落日熔金,水面粼粼,紫色雾霭迷漫在水天交界处。脚下,一艘艘现代化货船正停泊在闸室内,等待放行。“过去,售票员得背着小票箱,向过闸的船只出售闸票;操作员站在操作楼上,拿着望远镜密切注意往来船舶动态,做好宣传指挥;船闸停电时,工人们还得用手摇的土办法提升闸门,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历史。”自1987年三号闸建成便来到这里工作,杨建林见证了邵伯闸的脱胎换骨,“如今,智能航闸系统已经能够完成包括排档、售票、监控在内的一系列操作。为了帮助减少返航船只的空载率,我们还搭建起电子平台,在委托方和承运方之间架起桥梁。”邵伯闸还把每月18日设为“便民服务日”,常态化地为过往船员免费提供爱心理发、爱心义诊、爱心易购、手机充电、代收包裹等服务,船民过闸满意度显著提升——它终于不再是旅人漂泊的中转地,在朝着便捷、创新、人文、智慧、绿色方向发展的路上,邵伯闸已然成为船民们的温暖港湾。

  沿着跨闸公路桥走上约十分钟,即可到达著名的斗野亭。遥想当年,宋代七贤因登临斯亭而兴怀唱和,后世文人为仰慕前贤又即景挥毫,层层累积的诗文妙笔成为古运河畔最有质感和生命温度的风景。

  “邵伯闸位处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乘‘运’而来的商贾、行旅在这里等待放闸时,往往会在附近逗留游览,这一背景造就了北宋七大文豪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张顺民在此斗诗的文坛佳话。”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解释,“斗诗有两种,一种是现场斗诗,当年扬州知府欧阳修在平山堂主持斗诗,常叫人从邵伯湖取来荷花,宾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就饮酒赋诗。另一种是像斗野亭里这样,文人骚客先后来到这里,后人因前人的吟咏和眼前之景激起诗情,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让人感慨。”

  “北眺桑梓国,悠然白云生。南望古邗沟,沧波带芜城”(秦观);“地势如披掌,天形似覆盘。三星罗户牖,北斗挂阑干”(刘焘);“积水涵虚,菰蒲掩映,朝烟夕霏,顷刻变态”(姚文田)……伫立园中,四处镌刻的古人诗文扑面涌来。遥想当年,诗人们在运河畔弃舟登岸,面对眼前的同一片水域燃起离愁。运河水运与文韵的交织,在这座北宋名亭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斗野亭畔,一尊为镇水患而铸的铁牛,安恬地转头眺望着水面,将运河新颜尽收眼底。其实,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与河流相关的生活仍是重要的生活形态。一条奔涌不息的大运河,一座历尽沧桑后焕发青春的船闸,它们究竟经历了什么?将继续哺育怎样的运河故事?它们将把耳听目见的一切,吞咽在水波之中,成为留待后人破解的密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