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如何从“忆”江南到“亿”江南?聚焦第三期紫金文化产业沙龙
2021/03/13 09:49  交汇点新闻  

  江南文化一向被视为中华文化最富人文魅力和美学精神的部分,是中国梦最诗情婉转的章回,那么,典雅章回如何谱就新篇、融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3月12日,由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毅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的第三期紫金文化产业沙龙在苏州举行,多位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业内人士共赴“江南雅集”,畅叙江南文化的 IP 塑造与转化,共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

  找准江南文化的核心精神

  讲好江南故事,首先要梳理好什么才是真正的江南故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在分享了他对于江南资源与江南精神的独到理解:“江南资源和江南精神不能简单等同于‘在江南的资源和精神’,自然条件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结合得特别密切的东西才是真正江南独有的资源。闻名的碧螺春、寒山寺的钟声……这些不能简单具象化的资源,才是值得去发现的东西,才是发掘江南资源时应该发力之处。”

  在刘士林看来,务实、崇文、重商、重教等精神其实并非江南所独有,山川之美、江南诗篇、江南雅集等才是江南之美的核心:“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江南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东西: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特别是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实用理性,具有解放感的审美自由精神,让人们在劳动之余,也能听听昆曲、游游园林获得自由感、愉悦感的精神文明,这构成了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最稀缺的精神体验。”

  成功案例提供经验路径

  沙龙上,多位行业人士分享了江南文化IP成功转化的案例。被吴冠中誉为“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周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开创者,如今周庄又提出了“跳出古镇做旅游,跳出旅游做产业”的思路。周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萍解释,在全域旅游思路引导下,周庄正在摆脱0.47平方公里的“古镇视野”,向38.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乡“要发展”,旅游和教育、科技、农业相叠加,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业态:打造“年代秀”民宿,建设周庄有机农场,和集黄酒生产、旅游观光、轮渡码头、餐饮等于一体的乡村文创综合体“万三酒庄”,等等。“总部周庄”更是目前周庄正着力打造的新名片:吸引企业将其文旅版块总部、会客厅、会所入驻周庄,依托周庄这一得天独厚的文旅IP为其赋能,通过名盛周庄走向全国。

  今年伊始,由乾生元与苏州博物馆、书香酒店集团、新华书店四家联名,共同推出的《一碗“書”州面》文创礼盒,第一批产品上市后在一周内销售一空。礼盒中的苏州奥灶面,以浓缩原汤、半干湿面、地道浇头,实现了确保口味还原、品质稳定的工业化生产;苏州博物馆藏清雍正青花矾红寿山福海纹碗,经过重新造型绘制,以面碗形态隆重登场,既讨得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延绵、吉祥如意的寓意,也让原本束之高阁的珍宝器皿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该产品的开发方——苏州小灵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敢峰认为,《一碗“書”州面》的成功其实依托于它的故事性、它所精准还原的江南美好生活:“从前,苏州人早上匆匆出门,就为了吃一碗苏式头汤面。有了《一碗‘書’州面》,早上起来,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用青花矾红寿山福海纹碗,盛起一碗头汤面,想起陆文夫《美食家》里对苏式精细生活的描绘——‘文化苏面’把江南文化融汇到一碗面里。”

  把江南文化的经典IP《浮生六记》,打造为依托特定场景展开的沉浸式昆曲演出,南京新雩坊文化创始人、戏曲制作人萧雁解决了“一个只能容纳30人的演出如何活下去”的难题。《浮生六记》为何能够成功?“首先是找准了IP,《浮生六记》原著里流露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常生活美学,非常符合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认知;张争耀等优秀的昆曲演员,以细腻守正的南昆风度,诠释出了江南人举手投足间的烟水气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以产品思维而非作品思维来对待演出,不仅注重内容迭代、产品升级,还讲究就汤下饭、适销对路,园林版、厅堂版、舞台版各有不同,以及提供沉浸式复古市集、复古主题游园会、浮⽣主题⾳乐会等多样化定制服务。”萧雁说。

  干净整洁的摊位、复古木质大门、一个个藤椅绕着的小吃摊……苏州老城区的双塔菜场“旧貌换新颜”后,成为男女老少纷纷“打卡”的网红菜场。负责双塔菜场空间设计的内建筑创始人、设计师沈雷介绍,双塔菜场保留并进一步丰富了独属于苏州的语言,如杨柳青年画《桃花湖》的色彩与整个空间的有机结合,从LOGO到数字牌匾中的苏州码子,海棠糕、梅花糕、蛋饺等苏州味道,等等,苏州语言亦使这里成为了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张名片。现代化改造与市井烟火气的叠加,把江南文化烙在了人们的日常里。

  “你的‘苏州东园’造好了吗?”“应天府城郊探险,你找到了几个宝箱?”去年,模拟经营类手机游戏《江南百景图》吸粉无数,《江南百景图》出品方椰岛游戏COO 陈闻现场分享游戏的诞生历程:团队选定明朝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为产品原型,并融合现代审美,赋予历史画卷游戏新生,重现江南繁;玩家扮演吴门画派传人文徵明,游戏过程既是重建被焚毁的江南,也是重绘《江南百景图》。游戏画风、工艺、背景设定大部分都取材自吴门墨宝,小镇、名士、城区、建筑、美食等均在历史中“有迹可循”,古江南的市井故事、“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栩栩如生,《江南百景图》由此让年轻人触摸到了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江南文化。

  IP塑造如何破除痛点

  尽管,江南文化IP产业化开发依然存在诸多痛点。苏州姑苏区文化新经济发展中心联席主任吕文认为,尽管江南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江南区域又是国内最为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带,但文化赋能实体产业的通路并不顺畅。“从产业环境上来讲,由于许多具备IP特征的商标在某些品类领域被抢注,导致知名IP在这些品类领域无权可授,这就需要借政府监管部门之手来介入逐步解决;从文化资源端看,由于种种原因,拥有文化资源的机构因受专业能力限制无法完成产业化开发,例如不少手工艺人并不具备文化元素提炼与再创、技术创新、专业设计、品牌塑造、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迈不过产业化门槛;而从产业需求端看,想要介入文化开发的实业界、投资界自身对文化资源的理解和再开发能力能力有限,也无法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由此,文化资源端和产业需求端之间就有了无形的鸿沟,因此江南文化IP的塑造转化仍然面临诸多壁垒。”吕文说。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则更关注“IP转化落地后,是否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现在许多文创产品无论创意还是品质都相当不错,但能否给有情怀、有使命感的企业带来足够的物质反馈?背后的关键在于是否树立起品牌,有了品牌才有公众识别度。”李向民说。“比如萧雁女士一开始做园林版《浮生六记》,只有当她把这个剧做好了、把这个品牌做响了,她才能在上海豫园、在扬州‘小秦淮’落地,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定制版本。而一个品牌要想立住,不仅需要自身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也需要久久为功地坚持和打磨,宣发和政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在吕文看来,不妨把梳理打通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条,作为江南文化IP塑造及转化的第一步:“譬如建立江南文化资源设计要素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为现代产业使用的标准化元素,并向设计师开放使用,由此建立起面向实体经济的江南文化文创IP开发授权平台。接着整合江南地区的实体生产供应链与销售渠道资源,遴选合格供应商、进行品质把握,最终生产出可被消费的文创产品。”吕文说,只有这样,江南文化才能从“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的传统印象,转化为更加故事化、具象化、为当代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消费场景,在为人民美好生活增砖添瓦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姚依依 文∕ 赵宇、王悦谋∕视频 邵丹∕摄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