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对话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让雨花英烈的故事“立”起来“活”起来
2021/04/21 21:09  交汇点新闻  

  “4·23”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的新作——大型纪实文学作品《雨花台》由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联合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同推出。

  《雨花台》是一曲波澜壮阔的正气歌,一首歌颂雨花英烈精神的壮烈史诗,更是一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读物。全书共分十八个章节,塑造了有血有肉的雨花英烈群像。从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写起,贯穿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震撼人心的文学表现形式,将多个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一一再现。全书着力刻画雨花英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彰显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用动人笔触记录下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新华日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三十多年来,您创作过很多大型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包括《革命者》《浦东史诗》《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此次创作纪实文学作品《雨花台》的契机是什么?

  何建明:《雨花台》是我十年前就想写的一部作品。当时,我应重庆市有关方面邀请,创作了“红岩”纪实文学作品——《忠诚与背叛》。此书出版后,不仅评上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影响了很多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我想到一个问题:与“红岩”相关的文学作品已成为重庆的“红色文化名片”,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在我的家乡江苏(我是苏州人),在埋葬了人数几倍于红岩烈士的雨花英烈的南京,为什么还没有出现一部深入描写雨花英烈的、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文学作品呢?

  何建明

  作为一名江苏籍作家,我迫切想要记录下雨花英烈的壮举,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伟岸身姿。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责任,驱使着我到雨花台来,寻觅雨花英烈的足迹。此后,因为种种原因,我的“雨花台”创作耽搁了几年时间。从2020年初开始,我全身心投入到《雨花台》的创作中,终于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在世界读书日前夕面世,向建党百年献礼。

  记者:《雨花台》虽然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但涉及很多党史、革命史,创作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何建明:在我看来,50万字的《雨花台》,是我40多年创作生涯中迄今为止用情最深、用功最多的作品,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

  《雨花台》所写的烈士多达三百余人,所涉及各方面历史人物达一千多人,创作过程无比艰苦。我在上海写反映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革命者》时就发现,很多雨花英烈是在上海(当时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和江苏省委所在地)被敌人抓捕,然后押解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关押,最后在雨花台英勇牺牲的。因此,在创作《革命者》时,我就开始为《雨花台》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我一摞一摞地往书房里搬相关的历史资料,这些书堆起来比人还高,到了“资料等身”的地步。我始终坚信,真实的史料是最鲜活的,纪实文学作家不能绞尽脑汁去“编”情节,而应该老老实实搜集史料,用文学的手法对真实历史进行艺术化的表现。

  搜集梳理历史,采访相关人物,我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在充分熟悉了史料后才动笔。我自信,《雨花台》真实再现英烈们不可战胜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更多人读的好书。

  《雨花台》在建党百年前出版。

  记者:在《雨花台》中,您写了这么多位雨花英烈,有哪些人和事令您无法忘怀,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呢?

  何建明: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我创作《雨花台》的日日夜夜里,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他们每一个人都令我无法忘怀:浑身散发着青春朝气,才华横溢的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的邓中夏;拥有杰出军事才能、英武睿智的金佛庄;堪称“吴江秋瑾”、英姿飒装的张应春;具有与伟人对话的思想和政治远见的革命家、政治家施滉;始终战斗在革命风暴风口浪尖,胸怀天下、英勇无畏的恽代英;纯洁美丽、坚贞不屈的丁香……生活在那个革命年代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生活和烦恼,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时他们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义无反顾地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因此他们又是高尚纯粹的革命英烈。

  如果非要让我说出一个印象最为深刻的烈士,那就是丁香。记得当年第一次来雨花台采访,我就被丁香的故事所感动。2014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纪实体散文《雨花台的那片丁香……》,这篇文章反响极大,后来很多与“丁香”相关的艺术作品都以此为脚本。

  在雨花台,我最喜欢的两样东西,是丁香树和雨花石,红红的雨花石,犹如烈士们闪耀着理想、永远在跳跃的心脏,清香宜人的丁香树则象征着丁香烈士纯洁的信仰和高尚的灵魂。

  何建明和大学生们一起展示《雨花台》

  记者: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您创作过大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次推出的《雨花台》与你以往的作品,以及其他写雨花英烈的文学作品有何不同之处呢?

  何建明:在《雨花台》的创作中,我运用了史实与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手法。之前,很多人写雨花英烈,常常割裂开来,一个一个地写,很难体现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中,我把雨花英烈们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中去写。这样的写法,能够展现惊心动魄的革命史,也能使烈士个人光彩与革命史诗交相辉映。《雨花台》还会适时带领读者回到今天,让大家在沉浸式阅读中忽然跳脱出来,启发他们对党史和雨花英烈精神作进一步思考。

  细细谈我的创作新路,那可能要写上几万字。在这里,我就说一句:力图让鲜为人知的事获得呈现,力图让公众熟知的事更真实、精彩、生动、深刻呈现,这是我的创作“主线”。

  烈士的事迹不是单向和独立的,他们的血迹与足迹是融入历史洪流的,因此我的书写就是尽可能让人物跟历史风云走,让人物的精神随信仰而行。让党史和革命史“立”起来、“活”起来,抵达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灵魂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史为鉴”“以史正人”和“以史育心”的目的。

  记者:相信创作《雨花台》对您个人来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书写了那么多雨花英烈的故事后,你是怎样理解雨花英烈精神的?

  丁香烈士留下的唯一照片

  何建明:先烈的死,悲壮而伟大,崇高而无私,是人类生命最闪光和最崇高的表现。每当我来到烈士纪念地、走进纪念馆,去触摸和倾听先烈们无声的生命诉说时,我觉得自己的热血会沸腾,灵魂也纯洁起来,精神变得崇高博大。这是为什么?因为,烈士们的生命在激荡着我的血液、荡涤我的心灵、燃烧着我的灵魂。

  雨花英烈的共同点,是他们对理想信仰的虔诚与执着、始终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的担当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因此烈士精神的可贵之处胜过黄金、重于泰山,永远成为激励民族奋进的动力。

  记者:《雨花台》已经出版,你希望这本书在弘扬雨花英烈,推进当下党史学习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何建明:在我看来,《雨花台》是一部献给过去的书,它记录了在那个革命的时代,雨花英烈胸怀家国、义无反顾,用自己的青春、才华和生命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雨花台》也是一部献给现在与未来的书,它教育今天的我们要在雨花英烈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以告慰无数先烈。

  邓中夏、侯绍裘、谢文锦、孙津川……《雨花台》的封面上,印了众多雨花英烈的名字。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传播,让封面上的这些人物能“站”起来,走到我们中间来。读者可以随着这本书,与这些可敬的先烈近距离接触,领悟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选择,真切感受他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实习生 张珺洁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