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苏文学界的“仪式感”:为周梅森办一场退休茶话会
2021/05/20 12:47  新华报业网  

  “您于1984年至2021年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工作,感谢您为江苏文学做出的贡献!”5月19日下午,由省作协举办的周梅森退休茶话会上,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将一份由省作协颁发的工作纪念牌,郑重地递给即将荣休的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他们身后,一面写着“感谢周梅森”的红色横幅煞是亮眼——短短的五个字,透着大家庭般的温馨洋溢,道出了江苏文学界对周梅森充满仪式感的致谢与肯定,也彰显了两者之间培养与反哺的亲密关系。

  为作家举行退休茶话会,在省作协历史上应属首次。就像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毕飞宇说的,“这是一场欢乐的家庭聚会”,为了这场聚会,省作协领导,文学苏军的代表人物苏童、黄蓓佳、鲁敏、朱辉、胡弦,以及周梅森作品的主要出版人黄小初纷纷拨冗躬逢。会议桌上摆着果盘、茶水,免去了正襟危坐、繁文缛节,“文学苏军”家庭成员们聚在一起唠唠嗑,忆起与周梅森的文学或私人交往——这场现代版的文学雅集,定格了江苏文学传承发展的独特断面。

  周梅森,中国当代作家、编剧,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从踏上文学之路的那一刻起,他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奉为偶像,创作了《沉沦的土地》《人间正道》《军歌》《天下财富》《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梦想与疯狂》《人民的名义》等体量浩瀚的小说作品,并将多部改编为电视剧本,其中,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刷新了近十年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 。周梅森的官场小说被认为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敏感的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了艺术呈现,也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江苏文学为什么感谢周梅森?省作协党组原副书记、巡视员张王飞提到了近两天江苏作家圈纷纷转发的一条新闻推送:盘点20多年来中国内地评分最高的10部反腐剧,发现由周梅森担任编剧的作品竟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沉沦的土地》到《军歌》再到《人民的名义》,周梅森始终把家国和人民牢牢地揣在心中,他的创作是真正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这样的作家对于保持江苏文学在中国的领军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托举作用。”

  “《人民的名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腐败官员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真实得令人瑟瑟发抖。”这是一位网友刷完整部电视剧后给出的评价。为何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一如周梅森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所说,“这恰恰是因为我的作品是植根于人民、反映人民关切和心声的。《人民的名义》中的很多故事细节一直被广大观众津津乐道,它之所以生动,是因为它不是我编出来的,是我真真正正从人民生活的洪流里撷取出来的。人民的天地多么广阔,扎根其中,写作才是有源之水,你根本不用愁没有东西可写。”

  著名作家黄蓓佳是和周梅森同年进入省作协的老同事——不仅是老同事,俩人当年经常一同外出参加文学活动,常被误认为夫妻,也被笑称为江苏文学界的“金童玉女”。记忆力超强的黄蓓佳,至今对当年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录像带刚刚兴起的年代里,俩人中谁得到了一盘好看的录像带,看完了就骑车送到对方家里去;坐火车到北京开会,一路上,周梅森津津有味地吃着黄蓓佳随身带的粽子和咸鸭蛋,安然享受着“黄姐姐”的照顾;和上海作家聚饮,眼看着周梅森被灌得不行,黄蓓佳挺身而出,落得“侠女”的称号……“当年的我们特别快乐,干什么都兴致勃勃。”黄蓓佳激情洋溢,“我相信梅森退休了以后能在文学和电视剧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虽然退休了,但仍然为文学事业共同奋斗。”

  “谢谢亲爱的蓓佳姐姐!”周梅森的一句话,把在座的人们都逗笑了。

  著名作家苏童1988年曾在《中国作家》上发表《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一文,这篇趣味横生的作家素描为今天的作家和读者提供了解其文学创作和个人风采的窗口。那时,年轻的苏童对前辈充满敬仰:“我想起周梅森创造的一片混沌天地时会感到不知所措。他对生命的连锁体验、对历史的纵深把握、对人性因素的多线发掘非常出色,而且激动人心的场面层出不穷。”更让苏童印象深刻的是周梅森的那种信念和真理感,这构成了其作品昂然向上、是非分明的基调。他幽默地说,“我的北师大学生也很喜欢看《人民的名义》,我告诉他们我和周梅森相熟,学生们很羡慕,对我也仿佛一下子敬仰了起来。”

  令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感念不已的,则是周梅森对晚辈作家的鼓励和提携。2017年,趁着《人民的名义》这股“东风”,图书电商纷纷把丁捷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与之搭配销售,《追问》也跟着热销。此番“大树底下好乘凉”,彰显了前辈作家的宽广襟怀。“周老师还特意在文艺报写了一篇文章,给我的政治作品做了一个推荐,后来我又向周老师约稿、请他‘站台’,他也欣然答应,这一桩桩、一件件,我都清晰地刻在心里。”丁捷说。

  和周梅森同为徐州老乡的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胡弦,也极其欣赏周梅森身上的仗义豪情,和对文学人才的惺惺相惜、鼎力扶持:“徐州有个基层诗人丁可,诗写得很好,但一直没有被关注到,周梅森大力推荐他,还为他举办了研讨会。”不仅如此,周梅森还在《人民的名义》中引用了丁可的诗歌,有次出版社打电话来说要把诗删减一些,周梅森据理力争——惜才爱才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在省作协副主席、七零后作家鲁敏看来,这些口耳相传的“文学典故”,构成了江苏文坛独有的风景,“我们就在这些典故中成长起来,江苏文学也得以成为苏童老师口中那‘白象似的群山’——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最终构成了巍峨绵延的群山。”

  “周梅森从事文学创作数十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搞现实题材创作。我们江苏文学界要感谢梅森——这句话是毕主席嘱托我一定要讲的。正是在座的周梅森、苏童、黄蓓佳等一大批五零后六零后的江苏作家们,为我们江苏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上奠定了位次。目前,这批文坛宿将们作为领军人物,依然带领着文学苏军冲锋陷阵,为推动江苏文学事业‘高处再攀高’而奋斗。我代表作协的党组和书记处班子,祝愿梅森老师健康长寿,文学之树长青!”汪兴国说。

  其实,作家何有“退休”之时?对真正的作家而言,只要生命的深泉依然奔涌,他的笔下就仍有可能漾开无限的乾坤。“我很骄傲,我在江苏省作协工作的38年兢兢业业,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我的工作和创作。我要深深地感谢省作协的各位领导,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周梅森深情地说。这场退休茶话会决不是一个“句点”,而是一个“逗号”,作家的文学人生和他与“大家庭”的绵密羁绊,都将“曲终人不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