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携新书《诗来见我》作客南京—— 中国人与古诗的现代相遇
2021/06/09 23:13  新华报业网  

  “当我为了谋生奔走在岑参、王昌龄曾涉足的边疆古道上时,我发现千年时光并没有把我们变成另一种人;当我在武汉封城后收到朋友相赠的两株青菜时,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霎时浮上心头。一场疫情使生活回归到那些基本的层面: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我于是再一次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些彪炳千古的诗歌,以及它们所诞生的人生关口。”近日,湖北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携新书《诗来见我》作客南京。在这本散文集中,李修文借古诗勾连自身际遇、倾诉生命感悟,并渴望借此照亮其他的寻路之人。

  我们与古人一直“同在”

  《诗来见我》共含20篇,每一篇均以关键词串联起相关的诗歌和个人经历。《寄海内兄弟》里,平凉兄弟小林去青海挖虫草不慎跌落山崖,几年后“我”路过此地以酒祭奠,“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恰成此情此景的写照;《犯驿记》里,“我”在奔波流转中经过的一个个古驿站,使“我”想起伟大诗人的羁旅生涯,他们停驻的筹笔驿、蓝桥驿、汴河驿,和在此留下的璀璨诗篇,注解着“人生如寄”的宿命;《致母亲》里,武汉街头,因感染新冠死去的母亲被殡葬车运走,女儿跟在车后嚎啕哭喊,“茫茫宇宙间,何处觅幽圹”“相逢在梦中,牵衣喜且泣”等思母悼母的诗句,或将在小女孩的余生里时时响起——凡此种种,便是“诗来见我”的时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与古诗的现代相遇。

  李修文反复强调我们与古人的“同在”。“越是人到中年,越是发现在一切的苦难挫折、求之不得得而复失的境地里,都站着杜甫。贫困、流离、分别、思念、重逢、喜悦……读了杜诗,我们发现原来眼前遭遇的一切并不新鲜,它们只不过换了一种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分享会上,李修文对大学生们说。

  武汉封城期间,李修文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枕杜记》是最早落笔的一篇。枕杜,即枕着杜诗入眠,在李修文看来,李白、杜甫和苏东坡,各代表了三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样态:意气慷慨的李白是伟大的“命名者”;苏东坡特别善于在困境中安放自己;与普通人最亲近的则是杜甫。多年前在甘肃陇南,李修文曾亲睹一个刚打工回来的汉子站在自家院落里放声大哭,原来他看到两个女儿竟穿着破衣烂衫,脸上、手上、脚上生满了冻疮——这不正是杜甫在《北征》中所写的“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吗?古今同悲,千古同慨,意识到我们与古人的“同在”,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歌,更使我们从中获得一种珍贵的抱慰。

  倾听珍贵的“空谷足音”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生命体验的作家,李修文曾在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中写下诸多精彩的故事,成为与古诗相应和的“今人之诗”。譬如,荒凉边陲的大年夜里,彼时潦倒的他掏出仅剩的钱请陌生人吃团年饭,分别之际,兄弟们齐声唱起悲凉雄浑的“花儿”为他送行;又譬如,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他赶到当地救援,损失全部家当仍收留灾民的旅店老板、用仅剩的一只胳膊追逐萤火虫的男孩,被他记录下来,见证着人性的温良与坚韧……久违的江湖情义、古道热肠,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坦荡真诚,铸成了李修文作品最富魅力的底色。

  如何理解“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困厄?如何释然于别离?如何在“纵浪大化”的同时保持自我?多年的困顿流离中,李修文一直孜孜思索这些人生的基本命题,又从古人的诗篇中找到了回应。

  李修文非常推崇唐代诗人韦应物。出身高门望族的韦应物,十五岁即被选为玄宗近侍,却因安史之乱家道中落,他在《温泉行》中写下的“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与“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形成鲜明反差,道尽了人生无常。在他的身上,李修文发现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即对人世风尘的平静领受:经历大难大劫之后,韦应物学会了携带着悲痛笃定地生活下去,“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名句,即是诗人与自己和解的结果。这里面除了和解,又有一种对人世风波的宽宥和接纳。

  其实,古人留下的空谷足音,无一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拐杖。如何与他人相处?陶渊明早就写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如何保持自我?“笑舞狂歌五十年”的明人唐寅,教我们“莫损心头一寸天”。如何释然于别离?唐人陆龟蒙给予我们一种看待离别的独特视角: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既然各自行路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一时一地的分别又有什么要紧呢?

  诗歌就是我们的生活

  对中国人来说,诗歌早已浸润在其骨血和思维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框架。

  《诗来见我》新书分享会上,著名作家苏童讲起了他去花市买花的经历。苏童喜欢矮牵牛,对着花市里一片灿烂的矮牵牛心生欢喜,恋恋不舍,但想起从前种下的矮牵牛曾被暴雨“辣手摧花”,又犹豫该不该再次侍养。听了他的养花经历,一旁的摊主哈哈大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句古诗你不知道吗?下雨了一定要把花搬到房间里,这是常识,怎么能因为你自己的疏忽而埋怨花儿娇弱呢?”苏童听了一怔,觉得极有道理,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已然变成了中国人的生活常识。

  即使在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也有着一颗敏感丰富的“诗心”。李修文曾见过平日木讷的工人,在墙上刻下“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这样令人怅惘的文字,也见过弥留之际的妇人给爱人留下的绝笔信: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这些从普通人的生命缝隙中生长出来的文字,寄托着最真实的人世悲欢,也说明了诗从来不在云端,诗就是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近诗歌?“现在市面上的诗词读物很多,读者走近和亲近古诗词的途径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死记硬背可能是唯一的道路——现在不懂不要紧,我们迟早会弄明白它们的趣味和真意;如果想明白得更早,那么我们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它们,而是把它们看作诗人以自身骨血锻造出的‘舍利子’,一边读一边了解它的背景和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路上得到更多的援助,使我们的心志变得更加坚固。”李修文说。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