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唱响运河之歌 江苏近300部原创作品传承运河精神
2021/06/16 22:07  新华报业网  陈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既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近年来,江苏运河题材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家们纷纷走出画室,走出书斋,走进大运河,用心、用情讲述运河故事,传承千年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将大运河的“爱与美”栩栩如生呈现在舞台、纸墨之上,运河独有的精神力量也在不断生长。

  千年运河,借由文艺表达奔涌而来

  歌剧《运之河》、大型交响合唱《大运河》、舞剧《千年运河》、实景演出《运河四季》、美术《运河盛景》、小品《运河人家》、微电影《爱在运河边》……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台台演出,定格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江苏故事。

  江苏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如何将“大运河”这一恢弘的题材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省演艺集团近年来打造了歌剧《运之河》、歌舞剧《水韵书香》、国风音乐会《听·见运河》、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形成了大运河题材的创作矩阵。来自淮安的舞蹈《悠悠运河情》,以“运河号子”为元素,通过一位老纤夫的回忆,展现出运河人民勤劳朴实、勇于拼搏的精神。而扬剧《三江口》则把镜头对准1842年,当英国军舰的炮口对准了位于运河入江口处的十二圩古镇时,运河儿女保家卫国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省文旅厅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气韵生动,这幅长135米、高3米的长卷,将穿越2500年、纵贯6400里的运河壮丽景象尽收眼底,在画中你可以一览窑湾古镇、淮安水上立交、高邮镇国寺塔、无锡清名桥等的运河繁华。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填补了“中国大运河无通志”的空白。“这本志书共9卷11册、1400万字,历时8年编纂完成,集结了邹逸麟、赵世瑜、张廷皓、张英聘、李孝聪、李泉、王云等100多位专家学者。”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主任胡久良介绍说,该志书全面记述中国运河的河道变迁、水利工程、运营管理、漕运通航、沿线重点城镇、社会文化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等,在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国际上形成了热烈反响。

  江阴籍作家夏坚勇的历史散文《大运河传》获“五个一工程”奖,出生于连云港的作家徐则臣凭借运河题材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如何用艺术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近年来,江苏各地齐发力,精心打造运河题材精品力作,已完成或正在推进中的大运河题材作品近300部,涵盖舞台艺术、广播影视、文学出版、美术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千年运河,借由文艺表达正奔涌而来。

  挖掘运河文脉,留住运河记忆

  由省演艺集团创排的原创歌剧《运之河》,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旨,客观还原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历史功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该剧在世界各地巡演,曾有过演员谢幕10次的高光时刻,成为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运河文化名片。

  “运河一直陪伴我成长,成为一条不断引领我前行的河。”省演艺集团青年男中音歌唱家仝濛告诉记者,2014年参演《运之河》时,他才25岁,第一次演歌剧。在与戴玉强、殷秀梅等名家同台演出的过程中,他汲取到更多营养,从B角、配角逐步成长为主要角色,一步步在舞台上“立”起来。2020年紫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当他站在百人乐队前高歌《大运河》时,他的内心百感交集。他庆幸自己作为青年演员能遇到大运河如此重大的题材,他也从大运河的艺术演绎中看到了它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大运河是一条生活之河,更是一条历史之河,记忆之河。

  无锡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千年运河》,通过讲述春秋时期开挖邗沟时发生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运河两岸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古今双人舞唯美动情又扣人心弦,乐声时而悠扬唯美时而悲壮磅礴,结尾处,开凿运河的工匠们坐在舞台边缘,想象着千年后运河两岸的模样,此时背景出现高楼林立、物阜民丰的画面,那一番古今遥望,让人回味无穷。

  不仅以历史关照现实,也要从现实回望历史。

  苏州市歌舞剧院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舞剧《河》,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女人、船与河的时空穿越,抽象与写实切换,将舞蹈巧妙地与音乐、布景完美融合,多角度、多空间讲述了一段关于女人、船、河、生命、命运的故事。全剧饱含生命张力,勾勒出人、河、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一部“水上牡丹亭”。

  大运河沿线名人荟萃,更成为书写大运河的丰富素材。苏州创排的芭蕾舞剧《唐寅》,在深入走进唐寅的人生后,观众会发现唐寅并不只是“唐寅”,他代表的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一种人文现象;常州用话剧《周有光》讲述大运河孕育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传奇一生;扬州打造的舞剧《朱自清》摘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先生的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在新时代更具现实意义。不少文艺创作更从解读非遗入手,走进运河的古今生活。比如兴化的歌曲《吉船下水》,以国家级非遗兴化木船制造技艺为创作元素,苏州吴中区的歌曲《城南花已开》中,我们可以听到宝带桥、缂丝、团扇等文化遗产元素,泰州湖润乡土文化艺术团带来的歌曲《远去的吆喝声》,则以曾经活跃在水乡的匠人们的“吆喝”声为主线,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根植运河精神,讲好运河故事

  千年运河,如何让它“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江苏艺术家纷纷走出画室、走出书斋,深入运河沿线城市,走进运河人家,走近运河生活,体会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2018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展”,汇集了省内极具实力的老中青三代共计70位美术家,其中年龄最长的79岁,最小的25岁。他们兵分三路,奔赴大运河沿线11个城市采风写生,感受运河两岸的历史变迁,体会运河水域的文化内涵。

  领衔《中国大运河史诗》创作的著名画家秦剑铭年届八旬,却在团队写生之前提前“巡河”,考察成果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不少画过运河甚至住在运河边,但大家都把采风和写生当作艺术源泉,单独走、分组走,把运河跑了好几趟,在把握运河全线、全貌的基础上,再着手提炼各部分的创作理念、画面布局和笔墨风格。

  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一批聚焦新时代运河故事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苏州弹词《悠悠运河情》以小组唱的形式表现了大运河常州段的美丽景色;曲艺《运河号角》聚焦大运河畔徐州马家庄的发展;获得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小戏类优秀节目奖的小扬剧《“河”约》直面的则是千年运河将要改造,两岸居民如何面对搬迁的故事;新华日报启动“千问千寻大运河”系列专题纪录片项目,以小切口、讲故事的方式,展现运河之美、运河之魅。

  如何挖掘新时代的运河精神,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大运河审美?

  著名作曲家唐建平认为,“大运河连通了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它连通了长江,让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贯穿其中;它连通了淮河、海河,带去了富足……”所以,在合唱交响曲《大运河》中,他用“天下之水,千里流波”这八个字来阐述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

  2020年8月,长三角作家联合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采访活动,以新沂窑湾古镇为起点,而后由徐州南下,一路经宿迁、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最终抵达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杭州。用脚步丈量运河华章,让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有了新的思考:“如何书写“新大运河文学”?我们可能要调整单一的姿态,在凝望历史的同时写出大运河的现在,在书写这一伟大遗产前世的同时写出它的今生,而大运河的今生更能显示作为历史的当代意义。”

  “大运河像一条国画中的线,缓缓向前,为大地创造了线条的内容,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今天,艺术家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让我们仿若置身于运河母亲的怀抱,也体现了江苏在新时代的艺术新创造。”

  希望江苏丰富的运河题材创作,能成为江苏主题创作谱系中一个鲜明的亮点,希望江苏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考,就像运河之水奔腾向前,永不停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