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苏书展|《向人民报告》《向时代报告》首发,从这两本书中读懂江苏
2021/07/07 21:23  新华报业网  

  7月7日,作为第十一届江苏书展的一项活动,由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向人民报告 向时代报告”凤凰读书会主题阅读活动在苏州举行。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大历史节点,省文联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章剑华,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市文联主席王尧,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围绕大型报告文学新作《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和《向人民报告——江苏优秀共产党员时代风采》展开对谈。

  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两部巨著的诞生,是江苏人民的一次重要“发声”,亦体现了文学苏军对重大主题的创作自觉,和关注时代、研究时代、表达时代的创作激情。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接续了《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朴素梦想,1983年,邓小平在苏州视察时,以其战略家的深远视野提出“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而江苏则肩负起“为全国探路”的使命。中国全面小康的“江苏样本”如何炼成?《向时代报告》从多个维度真实记录了8000万江苏人民追梦、筑梦、圆梦的恢弘历程,全景式再现了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鲜活图景。书中第一章至第九章全景式记述江苏从1983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到当下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带领全省人民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决策和推进过程,“春到上塘”“百万雄鸡下江南”“昆山之路”等闻名全国的江苏实践均涵盖其中。第十章至第二十二章则分别记述全省13个设区市的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过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脱贫攻坚,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及创新经验。

  《向人民报告》则充分展现江苏优秀党员的时代风范。全书共分为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小康典型、道德模范、名家大师、抗疫英雄等六章。书中写到的50名优秀共产党员,均受到过中央、国家相关部门表彰奖励,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条战线上的代表人物,在人民群众中广获赞誉。这部作品实际是从“毛细血管”处,接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

  章剑华

  在牵头创作《向人民报告》《向时代报告》之前,章剑华个人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和《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都曾引发强烈反响。谈到四部作品主题、立意、创作等方面的异同时,章剑华表示,几部作品都是时代叙事,也都是主题创作,其主题分别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有学者指出,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坏的叙事能解构一个民族,正如好的叙事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天性,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而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特别善于完成大主题、大题材、大气象的时代叙事,善于讲中国现实故事,也最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最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和情感认同,因而也最能起到‘时代前进号角’的作用。”章剑华说。

  王尧

  几位作家同样是江苏“小康之路”的见证者。王尧回忆起自己1981年来苏州上大学时,对这座城市难掩失望之情,“就像一个小县城一样”,而统计数据显示,苏州2020年GDP迈入“2万亿”时代,雄居全国城市第六名。汪政则不无心酸地忆起小时候母亲说的话,“人吃的东西,猪都能吃;反过来,猪吃的东西,人也能吃”,彼时艰辛可见一斑。

  汪政

  在汪政和王尧看来,《向人民报告》《向时代报告》既是非虚构的成功,也是文学的成功。“就拿《向时代报告》来说,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具有整体设计的大型创作,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出类拔萃。它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作者对‘实现全面小康’这一重大工程的思索,对中国现代化两个百年目标的自觉体认,对江苏人民伟大实践的真实把握。全书采取纵横构架,既写出了江苏全面小康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感,又写出了江苏大地竞相奋进的整体感。整部作品扎实、饱满、生动,有点、有线、有面,有故事、有人物,在重大主题与重大题材创作上提供了新的经验。”汪政说。就文学史谱系中的“小康写作”来看,江苏作家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堪称经典之作,在汪政看来,衡量当代小康题材作品写得好不好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作家是否能够“盯”着李顺大、陈奂生的眼睛来写,写出老百姓的渴盼与奋斗。

  《向人民报告》《向时代报告》两部巨著可以看作江苏文学在时代表达维度上的一项新收获。一如章剑华所言,过去我们江苏的文艺作品偏于小桥流水、市井闾巷,近些年来则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宽阔视野和时代气象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精神之美、奋斗之美,从而使文学真正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余萍/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