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当民乐遇上青年,他们的“心潮”让观众“澎湃”
2021/11/07 14:34  新华报业网  

  在清脆美妙的竹笛声中“漫步”秦淮河畔,在铿然的琵琶声中回望历史,在低沉的二胡声中汲取民族的精神力量……11月6日晚,2021“国乐华章”民族音乐季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心潮”江苏青年作曲家新创作品民族管弦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精彩上演。江苏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当民乐遇上青年,他们从古到今层层叠加的“心潮”让现场观众在声音的世界里“澎湃”。

  整场演出由六部作品组成,风格不同,精彩纷呈,给观众带去了一场民乐盛宴。民族管弦乐《千里江陵》拉开了演出的序幕,该作品由邹建平、臧恒作曲,取自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意,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创作源泉,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特性音调为核心素材,通过优美的旋律、细腻的和声、多变的节奏以及精致的配器,在观众眼前打开了一副光影交映、色彩变幻的壮美画卷,表达了曲作者对中国人民平安度过疫情的坚定信心,正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当前的民族乐创作思路中,为了能够实现突破和创新,有不少创作者积极的借鉴西方交响乐的创作形式,追求形式上的宏大和演奏风格上的澎湃,但有的曲子写得很炫,各种乐器呼啦啦地一齐涌上,但听了半天完全找不到主题性何在。对此,作曲家臧恒认为,在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道路上,不仅是要“创新”,更是需要“守正”:“过去我们常常把各种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作比较,在创排上模仿西洋交响乐的配置。但我认为民族乐的创作还是要强调民族性的特质,比如中国民族乐所特有的旋律性和线条性。对于西洋乐,不应该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度去看,尤其是不能生搬硬套,要百花齐放,融会贯通。”

  由陈才创作的竹笛协奏曲《望灯》的灵感则来自夫子庙。夫子庙,望长灯,望见风风雨雨、历史变迁,望见春去秋来、长灯依旧。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本着“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之思想,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后历经沧桑,传承着中华文明。望灯,望见的不只是眼前的繁华,还有繁华背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毅,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

  随后,一曲由孔志轩创作的双古筝协奏曲《黄山行旅》则从古琴曲《高山》和徽剧《贵妃醉酒》的音乐中提取出旋法特征,糅合了江南丝竹音乐的韵味,描绘出一幅自然美景。

  “我始终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创作者要坚持有民族特点的东西,要有江苏元素。”崔安强说。秣陵是江苏南京的古称之一,由崔安强作曲琵琶协奏曲《春归秣陵》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奏响。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陪夫君、金石家赵明诚南渡江宁,历经辗转带来一批金石古卷,又在战乱中全部散佚。困顿生活中,赵明诚卒于建康,暮年飘零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留下“赌书泼茶”的典故,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也发出“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感慨,那个时代的江苏古城,飘荡着文人的愁怀,响彻着壮士的悲歌。

  二胡协奏曲《烽火》创作背景则是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曲家苏潇用二胡与乐队来表现当时苦难中、奋起反抗中和历经战火后重生的中国,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历史岁月。在创作思路上,作品力求体现那段特殊的历史文化脉络,把文化中原有的厚重积淀和不断接受到新事物的养分加以融合,以此来弘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而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精神造就了中西并存、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作品。

  演出最后,由王啸冰创作的抗疫题材作品民族管弦乐《众志成城》用特有的艺术表达深刻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乐曲旋律线条简单、明朗、真挚,充满了爱国主义的诗意和幻想的气质,以起伏的旋律填充整个听觉的背景空间,从而引申和构建出一个想象思考的空间,王啸冰说,写《众志成城》时,他刻意没想写“庞大”,也没想写“高”。现场,当《众志成城》奏响,好听、接地气是最直观的听觉体验,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意图——用音乐传递爱。

  “心潮”民族管弦音乐会是2021“国乐华章”民族音乐季中的一章,据江苏省演艺集团民乐团团长李阳介绍,这场音乐会自年初开始策划,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推出江苏优秀青年作曲家,另一方面也在于为乐团演出积累、丰富曲目,提升演奏技艺。“对于江苏民族乐团而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最大优势,江苏拥有极为优良的民族音乐创作环境和深厚的民族音乐创作渊源,这些都是可以发掘的宝贵资源,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值得青年作曲家们探索、再创作。青年作曲家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计划每年推出一台这样的演奏会,也期待能与更多青年演奏家、作曲家合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文

  图片来源:郜炜磊/摄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