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从“十四五”规划看江苏文旅未来时,学者李向民建议重视“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周刊荐读
2021/12/17 10:56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7期)

  【新观察】

  【锐视界】

  【新观察】

  从“十四五”文旅规划

  看江苏文旅产业“未来时”

  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后,截至2021年12月13日,已有包括苏州、徐州、盐城、扬州等多市发布了市级层面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文旅规划”),对未来五年的文旅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接下来,江苏各地文化和旅游如何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放眼国际

  总目标瞄准“国家级”“世界级”

  近日出台的《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谋划了6个“世界级”——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提出让旅游胜地“明珠颗颗镶嵌”,形成“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

  记者研读多个设区市的“文旅规划”发现,“国际化”“世界级”也是“总体目标”中的高频词,彰显了江苏各市在规划中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2019年,省会城市南京新添“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文化IP。南京“十四五”文旅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南京文化旅游行业计划围绕“文博场馆、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公园景区、智慧文旅、文旅综合体、城镇街区、旅游度假”八大板块,建设70个重大文旅项目,把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强市、国家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世界知名文化和旅游城市。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地域特色鲜明,苏州的“十四五”将围绕“江南文化”展开,提出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面向世界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打造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接轨国际的现代旅游体系”。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苏州提出要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可持续繁荣的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文旅创新驱动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大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是扬州“十四五”文旅规划中的亮点。扬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明对记者说,到2025年,扬州将创成1至2个富有扬州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除了打造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还将开通瘦西湖至古运河的水上游览线。“未来五年,扬州市将建设大王庙至瓜洲古渡的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以及京杭之心至高邮宝应的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希望通过运河水上游线开发等举措,做靓‘世界运河之都’”。

  盐城丹顶鹤 杨国美 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盐城最具含金量的旅游品牌。“十四五”期间,盐城将以世界遗产为龙头,将世界级资源打造成世界级产品。规划中提出,“将放大世遗效应,深耕生态文化、开拓海洋文化、助推沿海开放,厚植海盐文化、建设生态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与长三角健康旅游示范城市。”

  不仅有顶层规划,盐城市召开的“十四五”文旅规划座谈会针对各地区进行更全面细致的布局,力争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打造成盐城旅游的“闪亮名片”:东台充分挖掘湿地精灵勺嘴鹬、辐射沙脊群等元素,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配套功能;大丰围绕中华麋鹿园、野鹿荡等核心资源,做精做优麋鹿保护展示;亭湖依托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丹顶鹤风情小镇;射阳加快黄沙港渔港小镇建设,打造游客服务基地和渔港经济区。“错位竞争、互为补充,合力打造集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国际高端旅游业态。”

  错位竞争

  培育城市“硬核”特色

  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实现“弯道超车”,培育“硬核”特色,在各市的“十四五”文旅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南京锁定“博物馆之城”,扬州绕不过大运河,苏州围绕“江南文化”,盐城发挥“生态效应”,徐州布局“汉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具有丰厚的文博资源,“十三五”期间,汇聚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市属文博馆所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至2020年10月,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藏品共计9.1万余件(套)。南京首创的博物馆“总分馆机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在“十四五”期间,南京将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在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中,大运河扬州段的遗产点最多,遗产面积最大,其遗产要素类型也最为丰富。运河基因在城市发展中不断渗透,也使扬州对运河文明的传承有特殊的使命担当。“十四五”期间,扬州要擦亮世界运河之都金字招牌,从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向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产的带头城市转变。

  谈及江南,必提苏州,从古至今,江南文化烙印在苏州景物的风光流转,融入在苏式的日常生活中。“十四五”期间,苏州将以“最江南”的方式重塑发展的文化之魂。

  苏州园林 (视觉中国供图)

  “列入遗产的古典园林大多位于姑苏区,在未来五年中,姑苏区将按照国家5A景区的标准进行更新改造,将散落在城区内的景点串线成片,目前正在平江、山塘、五卅等片区试点。”

  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正在串联9个古典园林、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个遗产点段,集中打造“运河十景”,接下来,还将实施江南文化遗存保护工程、江南原创文艺精品孵化工程等,激活江南文化资源,“比如打造江南小剧场,打造‘中国戏曲博物馆’、昆山‘百戏盛典’,‘江南文化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把江南内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记者获悉,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苏州推出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方案,博物馆夜间开放,演出展览对外开放,丰富当地市民的精神生活。

  对于苏北腹地城市盐城来说,最亮的名片当属“生态”,“十三五”期间,盐城成为我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从规划中看,未来五年,盐城将依托环黄海生态圈,利用生态破题,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在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一首气势磅礴的《大风歌》流传千古,汉文化至今激励着徐州人奋进。文旅规划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徐州将推进“大风歌城项目”建设,打造再现汉代风韵的网红打卡地,通过打造汉文化数字资源库,开设汉文化景区虚拟漫游项目,放大“中国彭祖伏羊节”节庆,打响两汉饮食文化品牌等等,让“楚韵汉风”的城市特质更鲜明、更具影响。

  保护文化遗产成“共识”

  如何“活用”是新课题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遗产也是保护我们的民族记忆。在“十四五”规划中,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了多个设区市的共识。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十四五”时期,盐城市将打好这张“生态牌”,探索“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协同管理模式下的文旅发展路径,与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等展开合作,积极推动世遗国家公园建设。

  “十三五”期间,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目前,苏州拥有古典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苏州还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50名。未来五年,苏州将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打响苏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稳步推进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大运河是活态遗产,在运河沿线35个城市中,扬州段的遗产点最多,遗产面积最大,其遗产要素类型也最为丰富。扬州“十四五”文旅规划中提出,扬州将依托大运河、长江沿线历史遗存、遗迹及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和整合沿江、沿运、沿湖文旅资源,加强运河和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同样,徐州的楚王墓群,也是世界一流的汉文化遗产。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李银德评价说,“徐州汉墓在规模上,与宋元明清帝王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西汉楚王墓庞大的营建工程是功能齐全的王宫缩影。墓中出土的汉玉、玺印封泥、汉画像石等文物的质量、数量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

  徐州花朝节在汉文化景区举行。 孙井贤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为有效保护西汉楚王墓,徐州市这些年先后建成4座遗址型博物馆,而近年楚王玉衣等汉代精品文物的海内外巡展,也为徐州打出了“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旅游品牌。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学者、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表示,从文旅规划中看,“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远远超过“十三五”,地方对各自文化禀赋的判断也更准确,这与国家的大方向相契合。不过,文化遗产作为过去的东西,要赋予新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性转化,“需要我们从今天的视野再认识、再发现文化遗产。”戴珩解释,这种创造性转化,不能停留在学术小众化层面,而要和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徐州的汉文化,在深挖汉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其演变成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再比如苏州,要重新认识园林、昆曲等,结合苏绣、缂丝等苏式工艺,彰显江南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各美其美,而后美美与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锐视界】

  盘家底、析热点,文化产业资深研究者李向民 ——

  文化产业应重视“产业的文化化”

  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6%,把江苏建设成“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江苏激情擘画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置身“开局”之年,厘清江苏文化产业家底、了解产业发展现状、解析当前产业热点、瞄准未来发力方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本期《文化产业周刊》对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展开专访。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李向民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精神经济学”概念、获得钱学森赞赏,30余年来始终置身文化产业前沿。有关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亮点、趋势,来听听李向民怎么说——

  李向民

  记者:在您看来,江苏文化产业有怎样的亮点和优势,又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李向民:江苏文化产业的体量和影响都很大。一些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就在江苏,比如全国最大的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多年来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江苏一直保持好几家上榜的成绩,符合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根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过去五年里,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10%以上。让人欣喜的是,这几年江苏特别是苏南冒出了很多文化创意类新型企业,打造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显示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企业的经营结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调整和变化。总体来看,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符合创意驱动、文旅融合的发展要求。

  我们的短板也同样存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业态蝶变、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这一块,江苏还没出现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和项目,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还比较低。有一件事让我很感慨,有一次我去南大,在实验室体验了他们研发的虚拟成像技术:人坐在一个球状传感器里面,它只花一两分钟就给你做了全身扫描,然后变成数字模型,接着3D打印出来。这样的技术如果应用到市场上,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买单,遗憾的是目前产学研的链条还没有很好地打通。

  短板背后,埋藏着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都存在的共性问题。首先是“文化产业事业化”倾向,很多企业缺乏自我造血的意识。其次是“文化项目空心化”。在“事业思维”驱动下,企业把大量精力用在做基建做宣传,做产品、做内容的心思花得还不够。一些国有文化企业的领导,并不了解文化产业,用行政化管理方法来经营企业,违背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基本规律。以上三个问题,最终都和“人”相关,根本问题在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建立起一支优质专业的人才队伍。

  记者:在全国和江苏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多处重要内容涉及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推动文旅融合,有哪些格外需要注意的方面?

  李向民:我举个关于旅游文创产品的例子。西藏原先重点打造了一台实景演出《文成公主》,后来又做了《金城公主》,讲述孙女辈的金城公主再次入藏和亲的故事。我在那里看完演出走出剧场时,看到几百种根据《金城公主》开发的衍生产品摆在大厅售卖,我们同行的人都买了同一款雨披。这个雨披很神奇,剪裁特别酷,有点像哈利·波特的斗篷,还把藏戏面具图案做成logo,更妙的是印了《金城公主》的一句台词:“心中有了远方,何处不是故乡”。把这句台词印在雨衣上,一下子把遥远的历史故事拉近到我们身边来。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做好文旅融合未必一定要花大把的钱,关键是有没有用心、够不够专业,以及是否有意识地延长产业链。我坚持认为,文旅融合应当从单纯造景,向更加注重内容提供、改善用户体验转变,推动景区向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升级,比如通过非遗、汉服等文化元素,把游客从单纯的旅游消费者转变为内容消费者,同时保持故事创新和活动创新的强度,保持景区的新鲜度和热度,绝对不能一劳永逸。

  《金城公主》文创雨衣还有一个启示,就是“产业的文化化”问题。目前引起关注的是“文化的产业化”,“产业的文化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产业的文化化”,就是为普通产业注入文化内容,使它在原有功能之外还具备了精神文化价值。

  记者:您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精神经济学”概念,围绕“精神经济学”,您和钱学森有怎样的交流?

  李向民: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但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状况不难推断出“精神经济”出现的必然趋势。那时美国产业已经很重视品牌和设计,日本在之前的70年代就开始出现“脱物化”现象,重视非物质层面的享受。基于这些现象,我提出“精神经济将是一个世界性趋势”的论断,并呼吁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

  钱学森在给李向民的信中提到了对文化市场的相关思考

  没想到这篇论文被钱学森看到,他在中央党校的一次报告中提到这篇文章,赞扬我的敏锐思考,这对初入学术殿堂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从此和钱老保持长达十年的书信交流,他在信中提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大力发展第五产业”等重要论断:在他的产业划分理论中,我国应在既有的第一、二、三产业之外,划分出第四、五产业,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市场业”。所以钱老的思想非常先进,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泰斗,他晚年把关注的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元宇宙”概念风靡,火了一阵之后大家才知道,钱老30年前就给VR起了个中国味的名字叫“灵境”。今天回头看钱老当年关注的问题,仍具有超前意识。

  记者:年轻人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军,最近走红的迪士尼乐园IP玲娜贝儿又印证了这一点。玲娜贝儿的蹿红,透露出Z世代怎样的消费特点?

  李向民:其实在玲娜贝儿之前,还火了一个北京环球影城的话痨“威震天”。威震天很可爱,它不是吉祥物式地摆在那儿,谁去都不理,而是会和你互动,并且互动得很有意思。比如有个小伙子想和它合影,它就把小伙子推开,说“我不跟你合影,姑娘好看,我要跟姑娘合影”。玲娜贝儿也是这样,它们都满足了年轻消费者情感投射、“偶像”养成等方面的需求,也搭上了粉丝经济的快车。

  这些主题乐园IP的成功启发我们:我们淮安的西游乐园,能不能也做点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年轻人与孙悟空互动,成为它的粉丝?当代年轻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代,他们生长于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没有经历过物质短缺,也没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包袱,在消费上更注重个性、品牌等非物质因素,可以说是精神经济的“原住民”。这就要求供给侧及时调整策略,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提供新的文化产品。

  记者:请您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提些建议,给出一些具体的工作抓手和发力方向。

  李向民:首先应出台一些鼓励产学研融合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现在科技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和文化企业之间,还是处于比较疏离的状态,这就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成果转化,让科学家的技术市场化;需要加强科技推广宣传,鼓励科学家更多参与文化活动,发现潜在的市场空间。

  其次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分为国有和民营,一方面,现有的国有文化企业要考虑开拓新的领域,另一方面,要对小型民营企业更加宽容和扶持。做强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侧的同时,还要扩大文化消费、引导提升文化消费品质,让文化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再就是要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避免用“机关思维”做产业。此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必须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中的,就是文创设计和制造业融合的问题,设计的力量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才能更好发挥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优势,推动产业的文化化。这一块做好了,将成为江苏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邓宇轩/视频拍摄 王悦谋/视频剪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