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数字”好友背后的故事
2022/04/08 21:08  新华报业网  

  “1号”“2号”“3号”……这些天每次打开微信,马凌的“数字好友”都在持续增长中。为什么会用数字代替人名?这些数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马凌,江苏理工学院音乐系的副教授,不过这段时间她又有了一个特殊的新身份——常州钟楼区永红街道锦阳花苑社区志愿者召集人。在做志愿者过程中,马凌认识了许多的数字好友,目前数字仍然在持续增长中。而这些数字编号背后,都是一个个温暖动人的故事。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真的太辛苦了,每天都在为大家奔波,作为一名党员,我也想尽一份力。”3月13日,常州发布了今年第一号疫情防控通告,启动了疫情防控应季处置机制。马凌主动请缨上阵,成为了一名志愿者。逐户排查高风险区人员,宣传疫情防控,走访居家隔离对象……这些日子,马凌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经常忙碌到深夜才能收工回家。为了号召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一时间素不相识的人们涌进群里,留言刷爆了微信群,大家都奔着一个目的——我想做志愿者。

  “这段时间,我多了近百个好友。”由于新加的好友太多,马凌来不及一一备注,只能用数字来取而代之。每天晚上,是微信群里的开会时间,根据志愿者的年龄、专业、特长,马凌给大家分配任务,“我们彼此都不相识,但群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大家一起加入进来,这是一种守望相助,也是一种情感支持。”

  马凌说,这是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群,每天上演着太多的温暖和感动,“马老师,今天啥任务?我过去”“马老师,我是男生,我体力好,爬楼、送物资,我来”……大家每天都在群里非常活跃,自告奋勇地“抢任务”。在这样一个临时团队中,马凌和她的近百位“数字”朋友们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线,运送物资、搬运垃圾,收发快递,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共同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穿着‘大白’的衣服,特别不透气,有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更让马凌觉得感动的是,在这个微信群里,不断有数字志愿者们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马凌是一名大学音乐老师,格外爱惜自己的嗓子,但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却经常要扯着嗓子“喊楼”,确保小区内的人员能够完成核酸检测。“能够帮助到别人有一种成就感,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当我在组织志愿者团队的时候,我的学生们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他们说:老师,如果能出校门(现在学校封闭管理),我也会像老师一样,成为一线志愿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马凌深深地感悟到自己的言行也影响到了她的学生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精神能量的传递,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马凌萌生了用歌声赞美抗疫志愿者的想法,于是,她和同样也在抗疫一线的爱人王磊花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共同创作了一首《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只看见你的眼,那是清澈的眼,给我希望,给我力量……”悠扬的旋律,传达着温暖且铿锵的力量,鼓舞着无数人在疫情阻击战中奋勇向前。马凌说:“我是音乐专业的老师,所有想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情感,希望通过歌曲能将这份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